[心得] 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悦

楼主: lastballad (ㄟ口)   2020-08-30 19:17:23
读这本书的原因:
人都会追求快乐,而我想了解知名的人物是如何看待快乐,
理解他们和我的看法有何不同?
心得:
这本书记录了达赖喇嘛(藏传佛教的精神领袖)与戴斯蒙‧屠图(南非荣誉大主教)的
谈话,他们同样饱经风霜,却仍然保有平静与温和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快乐(感官的体验)与喜悦(心灵的满足)的差别。
我们应该要探索自己的内心,感官的快乐固然可喜,
但是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更加持久绵长。
几句摘录如下:
面对苦恼与挫折: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人生就是会有挫折,问题不在于该怎么逃避,而是在于该怎么将它化为助益?”
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压力绝大部分来自于我们把自己和他人看成分离的
个体,或许因此导致我们失去了与共同体相连的感受,失去乌班图的精神。”
当遇到困扰或烦恼时,不妨想想世界上也有和自己一样的人,
就能感觉自己隶属于一个更大的个体。
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世相连),便能更有同理心与产生共鸣。
愤怒其实是深层的恐惧:
“平息愤怒的一个方式是自问:我是受到什么伤害而愤怒?我在害怕什么?”
要消除愤怒,必须先理解自己为何而愤怒,
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脆弱(因为某种外在因素而受伤),然而这并非易事。
快乐:
快乐的本质存在着一大矛盾:人在关心他人而不只是自己的时候,反而最快乐。
佛教有三种类型的慷慨:
给予物质、给予人免于恐惧的自由(包括提供保护、咨询商量和安慰),
以及精神上的给予,包括分享智慧、道德观,帮助人更快乐、更能自给自足。
我参考书中的练习,实行后觉得有用的做法之一:
在面对每个人时,想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希望超越痛苦,得到喜悦。
很奇妙,这么想之后,原本厌恶的人似乎和自己有了某种共同的连结,
不再那么令人反感。
书末也有不少练习可做,让人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培养更加强韧的精神。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作者: zxcv20737 (kiki)   2020-08-30 20:23:00
我也有这本,每次看一看都热泪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20-08-30 22:29:00
也看过这一本,很推~
作者: haveever (曾经)   2020-09-02 09:48:00
这本超级推,值得收藏当一生的心灵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