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类最亲密的历史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作者:辛达塔.穆克吉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著有
《重新认识医学法则》及荣获二〇一一年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大奖的《万病之王》。
难易度:★★★☆☆
推荐度:★★★★★
心得:
我是在《万病之王》和《基因》两书一并特价时买的,原本想看看在教科书之外,
这类型的科普书是如何介绍人类史上最伟大,也最危险的观念,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本书由作者家庭中的精神遗传疾病出发,作者详细描述了在自己家族中,他对于
遗传疾病的认识、了解、家族中其他人对患者的看法,以及作者对自身患病机率的恐惧感
,都有钜细靡遗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全都紧扣著本书的主轴:作者的父亲以孟加拉语
称其为“Abhed”,意思是“不可分割”、“不能分割”及“身分”。
数千年前,人们就对于祖先和后代的连结十分好奇,作者从古老的精子小人学说、
芽孢理论,一路带我们看到演化论、遗传学、直到最新的未知领域,如表观遗传学、
人类基因组计画、基因编辑等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
将学界目前所有的理论和发现一股脑地摊出,而是从孟德尔、达尔文的“假说”开始,
一步一步的将历史上所有和基因有关的研究串联起来,即使并非生医专业领域的读者,
作者也非常浅显易懂地将所有假说和理论的推论过程和逻辑一一爬梳。
从遗传学短短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最清楚的看见科学的本质,那就是一切理论
都是建立在假说之上。即使是搭乘小猎犬号亲自在加拉巴哥群岛上探勘的达尔文,
他所提出的最初版本的演化论也并非全然正确。我们可以知道,受限于观测能力、
纯化技术或者政治、伦理因素,过去的假说在未来必然会被不断修正。
曾经,人类认为生命体中必定不属于任何化学反应的机制;曾经,科学界一致认定
遗传因子必定存在于蛋白质上;曾经,美国和纳粹德国将“使智障者或犹太人绝育”
的优生学奉为圭臬。遗传学是一门特别容易为政治服务的科学,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和伦理上的冲击,恐怕是做肺炎链球菌实验的艾佛里和不停照DNA的X光绕射的富兰克林
想也想不到的。
本书介绍了遗传学、基因等观念及最新发展,其使用到的生物学或者医学名词或许会
让人稍感生僻,但大致上不会超出高中生物的范围,对于像我一样的三类组学生,
有时会倍感亲切;但相信对于稍稍有点基础生物概念的人,也不会完全无法理解。
我认为对于所有读者而言,理解我们现今的遗传学概念和基因科技的来龙去脉,
是极其有帮助的。毕竟,过去的我们都是从教科书中直接汲取,被迫接受这些内容,
免不了有种被科学家“哄骗”的感觉;但是只要理解了基因的历史和记忆,在我们
将思考层级往上推升到基因编辑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层面时,我们的思考势必能更为理性
和贴近现实。
基因不只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化学反应隔间里,
它更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记忆之中。无论是亲眼看着儿孙一个接一个被送进精神病院的
作者的祖母;在校内成绩表现优异,却因为自己的母亲受到“隔离弱智”的粗糙政策
波及,而在1927年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处终生绝育的嘉莉.巴克;被纳粹“种族净化”
名义而送进集中营,被枪决的那些数不尽的犹太人、身障者和同性恋者;被白血病
长年摧残,进而导致沙皇家族对于拉斯普丁疯狂信仰的俄罗斯末代皇族阿列克谢;
以及现在,每一对做着产前基因检测的父母,和我们所有人,我们既是基因的主人,
但同时也是基因的奴隶,是为了复制含氮碱基序列而存在的蛋白质团块。
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我们不仅试图理解这种自然界最矛盾的分子,更试图操纵它。
这是地球诞生以来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由胺基酸构成的机器人对着自己的设计图
品头论足;以双脚步行的面包,端著自己的食谱涂涂改改。然而,作者对于基因科技的
发展既不乐观,也不悲观。DNA的双股螺旋图像深深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而人类的记忆
也刻在基因的最深处。如果说渴望完美、人定胜天是铭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本能,
那么以道德、伦理的规范限制科技的无限膨胀,这种恐惧和警惕,似乎也早早就预写在
遗传物质的内部,或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