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比真的还更像一回事
──《小偷家族》试读心得
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mingerkant/wretch/585806322
祥太跟着爸爸阿治完成今天的“工作”后,在
商店街买了可乐饼,正要回家的途中,发现了
小女孩由里,就这样由里也被“顺手”捡了回
家,原来,祥太跟阿治,就靠着“顺手牵羊”
供应了整家人的日常所需。
奶奶初枝、爸爸阿治、妈妈信代、姊姊亚纪、
祥太与妹妹由里就此共同生活在繁华的东京都
中,一栋三面被高楼大厦环绕的平房里。在人
情浇薄的都市中,原本只有初枝独居生活的房
子,大概未曾有人深究,这里什么时候多了四
个人,而今即使多了一个小女孩,大概也没有
人会在意。
然而原本过著似乎被遗忘的日子的五人,却因
为由里的加入产生了波澜……
本书是由同名电影所改写而成,作者兼导演是
枝裕和,重新让我们思考道德与现实之间的平
衡点,以及何谓家庭。
阿治这么告诉祥太:“在店里的东西尚不属于
谁,所以我们拿了也没有人损失。”诚如最后
警察所指责阿治的:“你没有道德上的愧疚,
怎么教小孩?”不仅阿治如此,初枝、信代,
甚至亚纪,都可以看到在某些道德议题上,作
为现代人,他们是完全不合格的。然而我们却
也该去思考的是,到底是哪个环节失衡才导致
如此的局面?
或许我们可以去想,顺手牵羊这件事对阿治的
意义。作者对阿治小时候的描写,就只有“被
双亲和朋友否定自己的存在”,可以说阿治缺
乏被认同的经验,于是某天当他准备窃取某辆
车子上物品而发现祥太时,或许在祥太身上看
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也一并“顺手牵羊”了
祥太。而对祥太来说,尽管未曾开口喊阿治爸
爸──这也是阿治一直期待的一件事、被认同
以致被认可──,彼此间的互动却也比父子更
加亲密。
而当阿治与祥太将由里带回家时,信代一直要
求阿治将由里送回去。当两人带着由里来到她
家门前时,却发现由里的父母正大声地争吵,
父亲并对母亲有暴力行为。这让信代想起自己
小时候不被疼爱、被暴力相待的经验,让信代
转而不愿让由里回家,想好好地给由里成长所
需要的关爱。
可以说,阿治与信代的生命课题是相同的,他
们都期待被肯定,认为自己是有存在意义的。
自此,开始了他们伪家族生活的最高潮,彼此
之间的互动比一般时下的家庭更亲密,也因此
逐渐迈入下坡。
阿治因为工伤而重新开始颓废的人生,毕竟从
小未被肯定,责任感自然也较薄弱任何善意即
使起心动念,也很容易就被浇熄;信代则因为
由里而自愿失去工作,她想告诉由里的,大人
吵架是大人的责任,不是由里的问题。
在情感上,他们六人无疑是亲密的一家人,尽
管背后还是有些算计与抱怨,然而相对照祥太
与由里的原生家庭,甚至阿治与信代的成长背
景,他们之间的连结是更坚不可摧的,至少在
一切都结束前大家是这么相信的。
顺手牵羊而来的幸福,终究是虚幻且短暂的。
而打破这个幻梦的,很讽刺地恰恰是这个故事
中比较具备道德感的人。
由里来到这个家后约两、三个月,祥太发现由
里出现在电视上,原来是她就读的幼儿园报案
失踪,于是他们想到的方法是,让由里改变造
型,并改名为“凛”,因为这个名字曾经是信
代唯一的依靠与救赎;祥太带凛去杂货店准备
教她如何“工作”,却被老板发现,而且这个
老板很久以前就知道祥太常去他店里“工作”
;当祥太与凛因为超市偷窃案被发现时,两位
热心的警察对两个孩子悉心照顾,并将祥太安
置在育幼院,而让树里(凛的本名)回到了原
生家庭。
对一个孩子来说,怎样的家才能是真正的归宿
?阿治与信代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却无能给
予适应社会的道德与技能,看似是失格的。然
而凛呢?失踪好几个月才由学校通报警政,这
样的原生家庭是否就适合她未来的发展?而警
察的热心却恰恰是种盲点:他们只看到阿治与
信代于法不容的行为,却没法发现两个孩子在
这个家找到了归宿。唯一有道德却不带太多责
备的,反而是杂货店的老板,他在发现凛偷窃
后,只告诉祥太“不要让妹妹做这种事”,并
给两人各一支冰。
当然这不能过于责备两位警察的盲点,毕竟这
个“小偷家庭”本身即建立在谎言之上。对阿
治来说,祥太跟凛在当初只是“顺手”带回家
而已,并不是看他们可怜、需要依靠,而这跟
两个孩子需要的疼爱不同,只是恰好殊途同归
而已。
这点凛年纪还不够大无法察觉,但敏感的祥太
发现了。经过杂货店老板的提醒,他开始思索
“顺手牵羊”是对的吗?而也再次回想到当初
他跟着阿治走的情景,他也开始怀疑,对阿治
来说,他的存在是否可有可无?
阿治与信代很努力地想让祥太与凛有个家的感
觉,然而一方面其自身经验上的缺乏,另一方
面则是现实的残酷,使得他们的努力终究无法
持续。稳定而有秩序的世界,无法接受违常而
失序的人。在这个世界中,无依的小孩一旦长
成大人,就得长大成熟有担当,过去的失落充
其量只能算是个遗憾,却无法被当作借口。这
样的人要能顺利活下去,也只能不再在乎道德
,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朴实,作者的描写手法让
人以为,很可能就有人过著这样的日子,──
事实上,是枝裕和另部电影【无人知晓的夏日
清晨】,就是改编自真实故事──以致于看完
之后若不是就此当作一个故事,就更让人有种
无力感。
就好像如果看过【大佛普拉斯】,导演不带批
判地描述上流社会与下流阶级的落差,然而上
流社会的人不以为意,下流阶级的人却习以为
常地将此视为其生活上的常态,或说是宿命。
而这正是一种最严厉、不带情面的提醒:不仅
是上流社会的人,我们这些旁观者彷若在看好
戏一般,就任凭这只停在一场戏的开始与结束。
当我们因为故事伤感而情不自禁地想哭时,无
法体会的是,这其实是某些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