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的孩子是凶手

楼主: thinkerCKD (Cogito ergo sum.)   2018-10-23 23:30:04
书名:《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
商周出版,2018 年 6 月 7 日上市
推荐指数:★★★★★(5/5)
部落格版:http://bit.ly/2NZLyFa
2018年10月17日,克里米亚(俄罗斯控制)东部发生校园枪击案。一名十八岁的学生
持枪进校园,在餐厅引爆炸弹,开枪疯狂滥杀,而后自杀。据媒体报导,已造成至少
十多人死亡,超过五十人受伤。
▌“到处都是孩子的尸体”
俄罗斯一度以为遭到恐怖攻击,后来才知道是校园枪击案。从监视器的画面来看,有
人认为凶手的打扮很像1999年美国科伦拜校园枪击案的其中一位凶手:艾瑞克.哈里
斯(Eric Harris)。甚至,“先炸,后开枪,再自杀”的犯案过程也像。
这是俄罗斯今年发生的第五件校园枪击案。今年五月发生在美国德州圣塔菲高中的,
则是美国2018年的第二十二件校园枪击案。二十二件啊。
今年六月初,“商周出版”出版了《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作者是科
伦拜事件另一位凶手——狄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的母亲苏(Sue
Klebold),她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从狄伦遗留下来的日记片段和部分录影带,重新认
识自己的孩子。遗憾的是孩子已经死了。
▌“你怎么可能不知道?”
或许大家还有印象,在台湾,每当有年轻人犯罪上了新闻,常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父母、
兄弟姊妹、师长或朋友说:“他平常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者“他在家都很乖啊!”
其实我一直很纳闷,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但其实,我从自己的经验曾经归纳出一个小小心得: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理解另外一
个人。我就是带着这两个自相矛盾的想法,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不知为何,后者一
直没有套用到前者。
初见这本书时,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作者的身分——凶手的母亲。我好奇,
当一个妈妈面临最亲爱的孩子变成杀人犯时,她如何自处?她的心情会是怎样?心碎
恐怕都不足以形容。她一样也是“不知道”吗?
▌母爱柔情与冷酷现实的交织
我找到苏在TED的演说,她在台上为儿子犯下的滔天大罪道歉。她为了不是自己犯的
错而道歉,让我觉得很不简单,也可以看出她真的很爱狄伦。为了爱的人低头道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懊悔、自责、痛苦,弥漫在演讲的每一句话中。她知道别人怎么看她,她说:
“我知道我会带着这个悲剧活下去,带着这些悲剧度过余生。我知道在许多人
心中,我失去的无法跟其它家庭失去的相比。我知道我的挣扎也不能让他们
好过一点。我知道有人甚至认为我根本没有痛苦的权利,只有无穷无尽的忏
悔。”
她的这些“知道”,一个比一个沉重。她承受的,远超过我能想像。
我开始看书稿第一章,从苏接到丈夫汤姆(Tom Klebold)的电话开始,父母对孩子
的担心,焦虑,脑中无数的小剧场,身体与精神如何上冲下洗,随着警探而来的苗头
不对,无时无刻在脑中互相冲撞的理性与感性,以及数不清的情绪转折,看得我沉浸
其中,跟着纠结。
看到第一章的结尾:
“我和所有里特顿市的母亲一样,祈求孩子能平安无事。但一听见播报员说已
有二十五人丧命,我祈求的内容也变了。如果狄伦真的跟伤人或杀人脱不了
关系,必须有人阻止他。我曾在心里默默祈祷过无数回,身为一个母亲,这
次祷告实在令我无比折磨、无比锥心,可是在那当下,我明白我所能祈求神
赐予的最大恩典,不是让他平安,而是让他死。”
我的心也跟着碎了。
▌重要却难解的题
克莱伯德一家是典型的中产阶级,苏是社区大学的职员,为了重新认识狄伦,她花了
很长的时间,访谈了许多专家学者,也担任募款活动的志工,跟自杀未遂者交谈。她
把伤痛与学到的经验,都写在书里,我觉得至少可以看到这些:
1. 第一个是大家在凶案发生时最常问的,“身为母亲,你怎么可能不知道?”我们深
信凶手的家庭教育一定有问题,背后可能隐藏一个原因是,我们想要说服自己,我
有好好教小孩,所以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家和我小孩身上。但事件证明,小孩变成
凶手(可能)是无法预防的,再亲近的人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尤
其当他想隐瞒的时候。
2. 丧失爱子的母亲的心情、情绪转折,我深受感动。《背离亲缘》的作者安德鲁.所
罗门(Andrew Solomon)在推荐序中写到,他问苏和汤姆,如果狄伦在旁边,他们
会想跟他说什么?“苏低头凝视地板,过了一分钟才轻声说:‘我想请他原谅我,
原谅我这个当母亲的,居然不知道他内心有多么痛苦,原谅我没帮上他的忙,原谅
我让他觉得不能向我倾诉。’”
3. 面对死亡时,亲朋好友、工作同事甚至某些陌生人对当事人的支持,可能是很重要
的力量。
4. 青少年的自杀问题,作者认为是心理健康,或脑部健康问题,包括青少年的忧郁症
问题。但是如何分辨到底是青少年的一般行为,还是脑部疾病的征兆,在行为医学
上仍是待解的难题。“他们虽然很难搞,老爱死命把我们推开,但不代表他们不需
要协助。事实上,这些特征或许代表他们需要协助。”不过苏在书里还是尽力提供
了线索。
5. 当孩子出现异状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处理。在孩子心情不好时,就放著让他们自行
消化情绪吗?还是要出手干预,逼问出事情原委?“有位前同事注意到她十三岁的
女儿似乎变得有点孤僻。有狄伦作为前车之鉴,她决定逼问女儿(追问个不停),
女儿受不了终于崩溃,坦承她在溜出家门见朋友时,遭陌生人强暴。她十分忧郁,
既羞耻又害怕,而且很认真地打算寻死。”
6. 校园霸凌问题,以及为什么有些孩子被欺负后,却选择隐忍。
7. 当夫妻在面对与处理悲伤的步调不同时,婚姻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情况我在《悲伤
练习》里面也看到过。
8. 媒体应该如何报导自杀和凶杀案件。模仿犯案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国ABC News
2014年的调查报告指出:自从科伦拜高中攻击案发生后,至少有十七起攻击、三十
六起涉嫌预谋攻击学校或严重威胁学校的事件,跟1999年的大屠杀有关。
9. 就是关于美国的枪枝取得,这个问题目前看起来还离台湾比较远。
▌小小的盼望
我后来才发现,综合以上九点,这其实是一部记述人性的绝佳作品,每个问题与困境
都是真实,每个角色的思绪、感受和反应都那么理所当然。这些事情就活生生在我们
每天的日常中发生,而令人难过的是,恐怕还会继续发生。
现在市场上有人出版了这本书,希望以后可以不用再出版这类书。
相关连结:
我的孩子是凶手:http://www.cite.com.tw/book?id=76524
苏在TED的演说:http://bit.ly/2PRz2t1
背离亲缘:http://bit.ly/2Sc7EaT
悲伤练习:http://www.cite.com.tw/book?id=74500
书评:
黄宗洁,凝视深渊的爱: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712cul001/
黄怡,她的儿子是恐怖杀手:http://bit.ly/2PQcVn1
番红花的推荐序:https://www.facebook.com/wangpitsu/posts/1751678941580737
作者: myislet (以为忘了却记得牢牢的。)   2018-10-24 00:54:00
推,很重要的议题
作者: moswu (蚊子)   2018-10-24 08:24:00
推,唉悲剧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18-10-24 12:29:00
印象之前有本类似的书
作者: AppleAlice   2018-10-24 13:27:00
跟凯文怎么了同样主题,只是是真实发生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18-10-24 13:45:00
谢谢楼上提供资料,我说的就是这本...
作者: chapchap (茶茶)   2018-10-25 03:46:00
让我想到《绝歌》不过那是杀人犯的自白,其中几章描述他的父母其实完全不知道他怎么走偏了QQ
作者: ace9999 (王牌)   2018-10-25 13:24:00
有一本"教出杀人犯"
作者: chi12345678 (to Terabithia)   2018-10-25 18:15:00
推! \ ( ‵ A ′ )/
作者: babyfang (Fang)   2018-10-26 11:48:00
推重要议题,谢谢推荐分享
作者: rubeinlove (れな)   2018-10-27 08:51:00
推 很棒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