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好读版:http://henryshu.pixnet.net/blog/post/47423166
最近看完觉得恍然大悟的Ted演讲: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 Adam Gra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XRYgjQXX0
Adam Grant 的两本著作:
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
反叛,改变世界的力量: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
作者把人的性格分成 giver / taker / matcher ,“Giver给予者”总是乐于分享;
“Taker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Matcher互利者”则为了可预期的好处,
愿意付出相对的代价。
统计出人群中三类族群占比约 25% / 19% /56% (大部分人都是matcher,以德报德 以怨
报怨)然后分析统计结果,得出在组织中表现及收入 最好 跟 最差 的,都是 giver。
当组织主要由 giver 跟 matcher 组成,形成一种分享的文化,giver 就会在其中表现杰
出:反之若是 taker 数量增加,形成“能混就混、能捞就捞”的公务员文化,giver 就
会在组织中表现不佳。想要持续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创造互利圈,且让给予行为公开化,
使之持续给予、将这份精神内化,并且适时的将 taker 踢出组织。
对照自身的工作经验,真的是非常有感触。看完后想到那些我觉得很烂、尽量避开的同事
,都是 taker。而且 taker 们之间似乎有共鸣,容易彼此理解,自成一个 taker 圈。
摆烂的人一多,matcher 也受到影响,开始爱做不做;事情全部往 giver 身上堆,
身兼数职的人多作多错,整个组织也迅速的往下沉沦。
前几天看“图解超级身体系统”对于肠内菌种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套人际关系理论。肠
内有“益生菌”“坏菌”“伺机性细菌(中性菌)”三大类,约占 20% / 10% / 70%
(这比例跟人好像)。益菌占优势的话,伺机性感染菌就会乖乖的,肠道也很平静。
坏菌增加的话,伺机性感染菌也会开始变坏。
一旦 坏菌 / taker 超过一定比例,这个 肠道 / 组织 就会卡住无法运作。
其实经济学跟生物学也都有类似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到底该采取什么策略比较好
?目前所知的电脑模拟结果,多半是以类似 matcher 的 TfT 策略较佳(Tit for Tat,
投桃报李、以牙还牙)。其实光从 matcher 在人类中占的比例最高这点,应该也能推断
出其为最佳策略。那么为何这本《给予》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呢?
在《人类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人类演化面临两种层次的择汰
(选择与淘汰)过程 - “个体择汰”与“群体择汰”。
“个体择汰”亦即是一个生物群体中,个体成员和同一群体其它成员相互竞争、合作,
发生的选择与淘汰现象。“群体择汰”则是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在竞争、合作过程中,
所发生的择汰现象。
个体择汰与群体择汰相互拉扯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团体内,自私的成
员会占优势:但一个由利他主义者所组成的群体,会胜过由自私者所组成的群体。”
我们常因为一个人的自私自利而骂他“没有人性”。站在“个体泽汰”立场上,自私的人
为了传续自己的基因并没有犯错,但是站在“群体泽汰”的立场上,社群整体往往因为自
私而碰上了存续的挑战。也就是说,“没有人性”这句话,暗示被责备的人忘了身为人类
的生物独特性,放弃了大脑演化至今所发展出的同理感知能力,舍弃了身为“人”这个物
种的尊贵,仅愿意当一个自私的生物体。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也是在
讲类似的概念。
几个问题延伸思考:
giver / taker / matcher 是一种后天养成的态度?还是天生基因决定的?如果是天生的
,那排挤 taker 是不是跟排挤同性恋一样,是种歧视?
中国人是否就是个 taker 的民族?西元1532年马基维利在《君王论》中,提出一个君
主如果希望巩固自己的权力,就不要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应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
目的。在西方世界那是炸了锅,饱受批评,很难被人接受。但中国人应该都会觉得,这哪
有什么?我们在西元前三百多年,秦国就用商鞅变法“利出一孔”,后来成功统一中国。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基本假设也是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利益大于公司利益,所衍生
出的一整套体系。中国人是否基因或文化上就是比较自私?如果是的话,是否也可以跟
“华人不适合民主”的观点相互辉印?
“睿智的利他主义者比昏昧的利他主义者自私,却比昏昧的利他主义者和所有利己主义者
都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
希望人人都可以借由努力与修养成为睿智的利他主义者,但愿有天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