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排版无广告
https://goo.gl/TtCUO5
“未来我30岁,他还是77岁 今后这个距离只会缩短不会延长。”陈又津- 准台北人
骆以军用:“我可能没有在这样的年龄差,遇过这样的天才。”形容陈又津。
于是,我在某个郁闷的晚上随手翻起了《准台北人》,边看眼泪便扑簌簌的掉。
书里有两个章节:《咸光饼的假期》写身为福建荣民的父亲,《甜蜜蜜》提她母亲是印尼
华侨,虽说这里粗略的用出生地来带过,但婚姻与生活哪那么容易分割,不必要的标签让
父母各有各的苦,在你以为两方的口音又婚姻显得更像契约时,下一个章节,又看到双方
对彼此在语言鸿沟之外的恩情意重。
陈又津的文字轻快,但一点一点,叩叩叩的敲打你。写这段婚姻已是父亲的第三段,终于
老年得子,但她与父亲年龄差异甚大而几乎没有互动。写母亲不会中文,跑到台湾来开始
生活,怎么面对一个受台湾教育的小孩,原本在印尼的生活呢?那么年轻突然成为一个嫁
给老荣民的妈妈,怎么过完自己的青春。
她在杂志的访问中提到:
“过年时,当别人问我老家在哪时,我回答不出来,因为我没有老家。”
但她是在母亲灌输“你就是混血儿啊”的观念下长大,长大后呢?
“但我长大时发现,外界所认知的混血儿,应该是金发碧眼的长相,现在想想当时会那么
说还真有意思”
她就这么直白的写在书里,让我们像是听朋友说自己的故事,故意用有点糗自己的语气,
谈远远的往事,每一个小故事,她都细细的连在一起告诉你,“啊,这就是上次跟你提过
的…你知道吧?”书里的她好像就住在隔壁那么近,提到的街道 、景色、桥墩、市场、槟
榔、资源回收,明明是她过往的在台北县生活的记忆,可是每个县市都有相似萌芽的根,
而整个台湾的变化还没有那么大,没有大到已经看不见过去。
《准台北人》一边写父母,母亲父亲的相继离开,带出自己的长大,由双亲及这个社会夹
挤出的自己,徬徨而繁琐的身分认同与自我认同感,你或许以为会有所区别,也许问题的
样貌不太一样,但付出的挣扎与自己的是那么相仿,原来外省、本省、新台湾之子、移民
就只是我们偷懒行事的贴纸而已:
“现在我们说的新移民二代,还是比较泛指东南亚(通常没有人会说美国台湾混血的小孩
是新移民二代),但很多新移民不认同自己是新移民,我就觉得你要尊重他人觉得自己是
台湾人。”-陈又津接受女人迷的访谈时这么说。
看这本书时我正好住在书中所写的台北三重,当时是不情愿的必须住在那里,三重的街道
有点像幼时的老家,就算已在台北待了几年,仍不是台北人,但回到老家,又觉得好陌生
,认识得比台北的街道名字还少。
怎料看了《准台北人》后,对三重充满异样的温柔情感,似乎连走在路上都可以感受到时
光狭缝的巨大重力。
本文刊于《文角》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