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Palmar_Drama 看板 #1Nm0ua5D ]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看板: Palmar_Drama
标题: [情报] 《金光布袋戏研究》第一期来了!
时间: Fri Aug 26 17:38:41 2016
筹备了八个多月的《金光布袋戏研究》,今天终于印出来了,第一期总共208
页近12万字,希望可以不负各位道友的期待。明后天在台北花博的FF28,我也会
把这本带过去,欢迎大家来聊聊天。摊位号,第一天是S42,第二天是S37。原本
以为赶不上,结果还是赶上了。赞美印刷厂!
感谢各路道友在我〈墨家在现代创作中的复活〉连载期间给予的意见和鼓励
,也希望将来能得到大家的赐稿。这本刊物的名称取广义的“金光戏”,并不限
于现在的金光一家,故也欢迎各种、各家布袋戏的研讨,包括传统的布袋戏,以
及将在六周内完结的《东离剑游纪》。
下面便贴上相关连结与发刊词:
http://0rz.tw/mpcK9
《金光布袋戏研究》发刊词
这是一本布袋戏爱好者的同人志,也是一本关注布袋戏艺术及产业发展的刊物,更是
一个志在与华人大众文艺创作者提携共进的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这认真、集中而迟来的研讨,可以帮助布袋戏在今后的世界上演得更
好,也帮助大家扭转“华人不尊重专业”、“台湾不重视评论”、“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之类的常见抱怨。这些埋怨,虽然有讲到实况,但是于事无补,更帮不了那其实为数不少
的、秉持着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帮到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来做这样
的事,自己来做这样的人。
广义的金光布袋戏,发端于1950年代末,初名为源自少林武功的“金刚戏”,继“剑
侠戏”的流行而起,在武侠故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断制造悬念与高潮的连续剧形式,
又因为注重舞台声光效果,常有“金光闪闪、瑞气千条”之类的口白,而被报章讹传为谐
音的“金光戏” 。乍看之下,“金光”似乎比“金刚”来得直观且气派,但它却是在不
明就里的媒体报导下所产生的名词,所以也有一部份内行道友、行内艺师对此名怀有牴触
心理。这反映了过去台湾主流社会对民俗文艺的不够尊重。
1970年代,黄俊雄领衔主演的电视布袋戏《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在台湾掀起空前的收
视热潮,也就有不少人将其视为“金光戏”的代表。至80、90年代,霹雳、天宇相继为电
视布袋戏开拓出新的表演手法、经营模式与剧情系列,亦可划在广义的“金光戏”之列,
以区别于传统的布袋戏;宝刀未老的黄俊雄,也将“金光”一名取回,用于1994年《新云
州大儒侠》完结后的新系列,也就是现今狭义上的“金光布袋戏”。这反映了大众艺术家
的大而化之。
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金光,至2003年《鹰燕龙虎榜》渐由黄俊雄幼子黄立纲接棒,在
与经营困境搏斗数年后,于2009年《黑白龙狼传》重新开机,开出了新的气象,再蓄积能
量至2012年《决战时刻》以精心制作而广受好评,续作乃稳步搬演至今。现在,我们可以
将《黑白龙狼传》之前的剧集称为“旧金光”,之后的称为“新金光”。
台湾影视产业,在网络普及以后愈发寥落,政策迟迟不见进化,市场表现败于跨国资
本,人材培育也愈见断层;有心人徒呼负负,绝大多数从业者、创作者亦只得勉力撑持。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局面中,霹雳由戏棚、电视台发展成了具备完整产业炼的“霹雳国际多
媒体”,如今还与日本动漫游戏界著名剧作家虚渊玄合作了《东离剑游纪》,为布袋戏的
扬威国际再创新猷;继承了史艳文、藏镜人、黑白郎君等著名旧角的金光,亦在角色深度
、剧情内涵与核心的操偶、拍摄技法上寻求突破,以至诚的心力,得到了一批批忠实观众
。这正是我们产官学界和广大观众所盼望的榜样。
在中国大陆的ACFun、Bilibili等视频网站,及百度贴吧之类的论坛上,由台湾回传
而来的崭新布袋戏,不但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今最佳的武侠剧,即便将范围扩展到古装剧、
英雄史诗,与欧美影剧、日本动漫相比,亦犹有过之。这种评价有无过誉,还须见仁见智
;可以确定的是,已有一群道友,为霹雳、天宇、金光、神魔甚至其他规模较小的系列,
写了大量的剧评与介绍文章,甚至追溯到古早的传统布袋戏,并且热心关注市道,希望能
帮助我们的产业,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日世界上,发展得更加顺利且对路。这也正是我们
一向期望的,文化交流的正果与正道。
于是,对这广义的金光布袋戏加以研究、评论,也就是值得我们投注一些心力,来推
广视听,嘉勉剧组的了。
研究与评论,和一般的心得感想,应该要有什么差别呢?答曰:要能总结成绩、理清
前路,或至少在这两方面提供帮助。也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深度、广度或主观、客观,但
我们征文,程度浅、范围窄、主观强烈都不妨,我们只要求能相对完整而有系统的,将你
的见解,和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见解,整理出来,以便参考。大家平常在网上随笔,也不时
会迸出独到的精妙看法,可惜经常只是东一点、西一点,缺乏将之统整起来的动机。本刊
就提供这样的动机。
本刊的研究,和主流学界里的学术研究,也要有所区别。为什么经常有人抱怨“学术
研究脱离实际”?因为,写论文的人所在乎的,经常多是该学科的议题,而不是其研究对
象所在乎的问题,例如从布袋戏看社会变迁,是操练社会学,写社会学的论文,而不是布
袋戏的论文,布袋戏难免仅只是对象和材料。这种研究,固亦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就不会
是我们道友最乐见的。少数专著,如陈龙廷先生的《台湾布袋戏发展史》,是发轫于作者
个人的志趣,而将各种学科方法拿来运用,对我们的参考价值就大得多,而且亲切得多,
确实可以说是布袋戏的论著。然而它是综论,也已是数年前的著作;近几年的最新发展,
又待谁来谈呢?就是我们来写,我们来谈,我们用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玩过、学过的各
种东西,为布袋戏和我们戏迷自己的福祉来谈。
让覃思精虑的创作者得不寂寞,使坚苦奋斗的经营者终有回报,这是很普通的理想,
却也是难达的奢望;现在,就让我们略尽绵薄,斗阵牵成,一起来实现它。
编者 2016年8月
附注:又有一说,说金光戏应限于野台戏,不包括后来的电视布袋戏。这个
说法也有道理,惟这些名词都是约定俗成,至今未有权威的定案,而“电视”一
名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好像也有点过时了。如果有道友想就这些分野来作一番探
讨,也欢迎来稿。
另外,关于封面角色的说明:因为本书要正式出版,在实体书店上架,而金
光官方授权给我的范围,限于内文中引用的剧照,不包括封面角色的二次创作,
所以,这个封面的角色,不是谁,而是一个并非任何既有角色的偶,这样才比较
可以概括不同的戏码与角色。请各位道友理解这番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