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多了封面的网志版: http://blog.yam.com/elish/article/156429247
在快闪读书会书目提名时基于消库存的邪念提名这本,没想到竟然会中选,可能
是因为简介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不过一翻开书便被那超小号的字体吓到,真的
很小……考虑到排版上每页字数也不多,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排,但反正实际
开始看就不在意了啦。
故事描述1980年代的危地马拉中产阶级,如何以无可奈何又带点戏谑的态度,面
对国内日益崩坏的政经环境,以及越来越危险的治安问题。主角马可斯是当地富
裕犹太家族的老二,总是过著浪荡生活的他,最近终于有找到真爱的感觉。为了
讨好爱人,尽管眼前所见的一切似乎都越来越不对劲,但他开始觉得在首都开一
家夜总会是个好主意,但,真的吗?
我对中美洲的认知只有大纲等级,包括几部文学小说,加上生物多样性的早餐和
香蕉密码这类,生态科普或社会史作品中约略提及的部分而已。不算什么都不明
白,但真要讲知道些什么,其实也就基本认识而已。但即知晓得的不多,却已能
明白那是(曾经?)充满不公不义,并因此流下无尽鲜血的国度。
不过本书主角并不是必须向政府、军方或者财团争取存活机会的社会边缘人,而是
货真价实很好过的顶层中产阶级。也还是常为了钱焦头烂额,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
类的事基本不用太在意。
生活范围原则上就是在外国、首都和高级渡假区之间来回。比起国家大事,犹太人
事务和家族前途远远重要得多。报纸没报出来的灾难跟不存在一样,还因为媒体管
制根本不知道首都以外发生了什么……但生活不会永远安稳下去,身处在动乱中的
国家,独善其身终究很困难。
透过主角的眼睛,读者见证了一个原本还勉强称得上岁月静好的日常,如何因为社
会与政局动荡,进而而让生活品质逐渐沈沦下去。就剧情焦点而言,他的控诉感意
外不是很强。
没错,书里还是有很多明显不公不义的行为,但当所有角色都身处其中,所谓的坏
事真的变成“每个人都推了一把、插了一脚”时,疑问反而变成真的还有什么能做
的吗?很多人没有选择只能受害,而有选择的那些人基于人之常情,感觉上也像没
有选择似的什么也不做,至于逼人做选择的那群则本来就是问题来源(是吗?)更
不能指望。
读者不只一次发现到,对人类而言正义是如此虚无缥缈,当涉及已身利害时便迅速
的被现实吹散。也不只一次感受到,平庸的邪恶如此可恶却也难以抗拒,只因为那
是个相对容易的选择。
又,是谁把权力放到那些真正的邪恶势力手里的?如果这是个打从立国之初便埋下
崩坏根基的国家,还可能期待他能随着时间流逝,自然而然变好吗?每次的同流合
污都让人在当下取得利益,但长久下来却会发现,这种行为最终会挖出个大泥沼,
让自己沈陷其中难以脱身。
可回过头省思当初……真的有不同流合污的选择吗?整个社会各种问题互相盘根错
节,不做什么感觉不对,但做了什么又常让事情变得更糟。莫不会危地马拉其实惨
遭诅咒,每次的选择都一定会选到错误那边,然后大家已经一起错了一百六十年了?
天杀的热带日子(Life in the Damn Tropics)不是要提出什么解释的小说,也并
非想点出核心问题的作品,他就只是呈现那些无论如何都理不清的乱七八糟社会怪
现状,天杀的热带日子。
书里时常出现令人莞尔一笑的对白与叙述,是带点酸味的耍嘴皮子,没什么道理,
就一种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开酸的心态,根本毫无建设性可言。但面对一个越来越
恐怖又令人厌烦的现实,又那能期待所谓的建设性?
虽然故事的节奏推进得还蛮快的,但在铺陈那种整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中集体向下沈
沦,难以脱离失控轨道的感觉却十分精巧。透过一个又一个荒谬却也有趣的情节,
读者的“道德界限”也逐渐飘移,明明就很恐怖的东西透过循序渐进的铺陈,等到
真的发生时已经不恐怖了,太多价值都在不知不觉间被轻易放弃,或许这才是整本
书最恐怖的地方。
人真的是习惯的动物,忍了一些,就能再忍多一些,有时还根本没有尽头。
正因为小说是以中产阶级为主角,所以也把中产阶级的小老百姓心态酸得最狠。最
终那些为了维持生活平稳,而带着世故聪明之心(?)牺牲掉的东西,累积起来的
效应将会让人根本守不住真正重要的事物。
但即便早知如此,又有多少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并愿意提前支付代价?尤其是心
里明白,大概只会有自己一个人如此选择的时候?总归而言,有时候人们会抱着一
起死真的是有原因的,尽管就后见之明那看起来真的很莫名其妙。
本书作者大卫.昂格(David Unger)出生于危地马拉,虽然五岁便移居美国,但仍
时常回到故乡并见证当地各种社会状况,在多次练笔后写下这部作品。淡淡的戏谑
为故事情节增添吸睛度,无可奈何中的叙述中存在着悲愤,可最终这个悲愤却变得
可笑,因为悲愤又不能吃,日子总得过下去,天杀的热带日子。
能忍人所不能忍在某些情况是美德,但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是人间地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