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桂望实《手中的天秤》-雷

楼主: chingjuwu (rita)   2016-05-30 20:39:45
网志图文版:http://chingjuwu.blogspot.tw/2016/05/blog-post_30.html
题名:手中的天秤
作者:桂望实
译者:王蕴洁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6/06/13
这本书真有意思,有意思到让我一看完便立刻恭请谷歌大神释疑,查一查书中所写的“被
害人.遗族缓刑观察制度”的真伪,果不其然的确是个架空的司法制度,那么作者虚构出
一个司法制度,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被害人.遗族缓刑观察制度”的由来是日本政府对应被害人和遗族认为自己明明是受害
者但却无法参与审判的不满而产生的制度:在审判中做出缓刑判决时,被害人或其遗族可
申请了解加害者两年期间的生活和反省状况,由观察员访谈加害人及其亲属朋友,每半年
一次将报告呈送申请人,两年后,申请者可决定是否将加害者送进监狱,如申请人决定将
加害者送入监狱,加害人的缓刑将被取消立即服刑;如决定不将加害人送入监狱,则缓刑
依法律规定继续执行,至期满为止。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在现实社会中实行,我想最后的结果应该都是加害人会被送回监狱吧,
毕竟失去亲人的痛,无论经过多久都不可能释怀,观察报告即便写着加害人深切反省自己
的行为又如何?看着写了加害人生活状况的报告只会提醒遗族:我的亲人死了,但杀他的
人却活的好好的,伤痛只会更深,不会减少,然而就算最后亲手将加害人送进监狱,死去
的亲人也不可能复生,那么,“被害人.遗族缓刑观察制度”究竟有什么意义?
五十二岁的大学讲师井川,以过去曾任观察员所接触的实际案例为例,在大学教授己实施
三十八年的“被害人.遗族缓刑观察制度”的现况与未来的展望。由于井川不点名也不考
试,期末只要准时交报告就确定至少得到C的评分,因此除了第一堂课外,第二堂课开始
出席人数通常以等比级数的速度减少,然而这个学期,学生出席人数不但下降的比往年少
,而且还不减反增,明明列举的案例与往年相同,为什么学生出席率会上升呢?
上课人数之所以会增加,和吸引我一字一句往下读的理由一样,因为作者安排井川在描述
案例的同时也提及了他初任观察员时,与指导他的直属上司岩崎相处的过往,让生硬的司
法议题有了温度,也让人能更好好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以下有雷~~
大学毕业的井川之所以选择观察员这份工作只是因为自知没有才能实现拍电影的梦想,所
以放弃梦想,寻求一份安定的工作,于是报考公务员,然后从中挑选了竞争倍率低且对心
理系毕业的学生比较有利的选项而已。虽是因为现实原因而选择这份工作,但井川在确认
就职时便决心要在两年实习期间充份掌握这份必须和失去重要亲人的遗族接触并且协助犯
罪者回归社会的复杂工作,但在尚未就职前就被学长告知指导他的人是绰号牛皮、说话没
有灵魂的岩崎,让他不免对未来感到不安。
由于对岩崎有了先入为主的观感,加上对岩崎在访问加害人及其同事的态度和言行都觉得
无法认同,认为岩崎果真如传言般地做事马虎不牢靠。但第一次将报告交给被害人遗族时
所受到的冲击,让他明白了岩崎的言行,其来有自,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那不是身为观
察员应有的态度,井川认为观察员抱着敷衍态度将无法打动遗族,若能对遗族的心情感同
身受,说一些发自内心的话,便能减少遗族的伤痛。
"我懂了!
 无论久保田多么深刻反省,对生田一家人来说,根本不重要。
 即使看了报告,也无法减少他们深沉的痛苦。无论报告上写了什么,都大同小异。
 之前牛皮曾经对滑川说,无论报告上什么,遗族都不可能感到满意。
 原来这句话……是真的。
 我想起牛皮还说,报告本身也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果真如此的话,不是代表也不需要观察员吗?进一步而言,这个制度是否有必
要存在?"~~摘自《手中的天秤》by井川
"这个制度实施至今已经迈入第九年,还没办法掌握大致的趋势,更何况我也没有想要掌
握。对遗族来说,憎恨加害人是他们唯一能够做的事。如果剥夺他们憎恨的权利,未免太
可怜了。……憎恨加害人是遗族的权利啊,你该不会想要减少他们的憎恨?认为这是观察
员的工作?年轻人,这是傲慢,剥夺遗族的憎恨是犯罪行为。让他们憎恨啊,他们憎恨也
没有问题啊。"~~摘自《手中的天秤》by岩崎
井川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观察员存在的意义,一心朝着让加害人、遗族和相关的人都能够
获得重生的目标前进,却导致他首次主导调查的案件被害者遗族向加害者恐吓取财,因而
遭到闭门思过的处份,岩崎也因指导不周而受到连坐处份。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暂时调离现职两星期的井川,跟着岩崎去探访过往的调查案例
中的遗族,在听取了这些人对“被害人.遗族缓刑观察制度”的看法之后,对于观察员这
份工作存在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之所以花了不少篇幅写出小说内容是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这么做,无法说明我对这本书的解
读。本作虽以司法为题材,但并不是单纯探讨罪与罚、公平与否或正义与否,总是将“每
个人情况不同”挂在嘴边的岩崎看似做事马虎随便,但他在访谈时将个人情绪抽离、不与
加被害者同感同化的做法,或许才是身处观察员立场时应有的态度。“被害人.遗族缓刑
观察制度”虽是架空的制度,但它其实反应了真实的社会现况,我们每个人都是观察员─
─“社会观察员”,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事件中跟着被害者一起憎恨加害者、咒骂加害者
,由于法官判决总是无法尽如人意,引进“陪审团制度”的声浪高涨,但是,若说法官过
于讲“理”的判决不公不义,那么,过于讲“情”的“陪审团制度”不也是代表着判决结
果将向天秤的某端倾斜?
书末,井川出给学生的报告题目是:“观察员应该用什么态度和遗族接触?”──你的答
案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