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真实故事》之道德的限度

楼主: sunla (吠)   2016-04-18 15:07:56
然而故事的进展…喔不、或者可以说这故事根本毫无进展,事情到了最后
,没有真相,杀人犯C给记者M的最后来信中,似乎又将故事推展了下去
,顺势松开了箝制在原有的谋杀案上的情、理、法之链锁,
语言和文字的幻术再度让真实成为了沾满怀疑色泽的泡影。
事实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唯一的事实早已随着遥远的尸体而逝去。
真实存在于你与自己的看法之间──某种分歧,不安地,存在于真相与虚构之间。
──阿拉斯泰尔莱德(Alastair Reid)
小说开宗明义:这是一则真实故事。但其实故事始终在原地打转
,在叙述者C与M的信件往返或访谈之间像沙漏般不断翻转而忘了所为何来…
这是一个逐步在排除叙事表面的案发经过、证据供词、罪罚等等轮廓线条的去故事化的
故事,文本核心从M的伪造新闻报导事件开始、在进入C的杀人回忆之后,
全然呈现了角色心境的高度透明化:他们究竟在想着什么?真正的情谊?个人的私欲?
厌弃而佯装热络?…两个分别在职业道德(被拆穿假报导的M)与人性道德(被控杀人
的C)出现重大瑕疵的人的对话,究竟又何者为真?当他们已经在社会上名声毁了、
臭掉了的同时,该如何让对方、自己或群众相信一切?
这不是一个索求真相的故事,反之、它试图在诠释何谓“真实”。
阅读过程中,你可以想起林林总总从记忆里跑马而过的新闻头条,
那些贪污索贿性侵盗窃诓骗等等狗屁倒灶之事,一旦死无对证(缺乏直接证据下,
自我感觉良好的C将犯罪过错理所当然地推给了亡去的妻。
好比无数罪犯将犯因推给了精神异常那样轻易而果决),
我们该从哪一基准点来观看事态发展,而非全然诉诸情感?道德的界线极其模糊,
当某个人悄悄跨过了,是否代表再也无法回身或只能让大众以偏概全(因为他那样
所以全然不可信)?故事里的C轻巧出入在那块交织在情理法之间的连集区域里,
虚实难辩、真假难分,罪与罚就在一念之间,永远没有完全公开的真相。
=====================================================================
=====================================================================
内容简介
二○○二年二月,《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特约作家麦可克尔(Michael Finkel)获知一则惊人消息─名为
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的年轻男子因杀害全家而遭致通缉,
警方在墨西哥将他拘捕到案。然而他当时的化名正是─《纽约时代杂志》作家麦可芬克尔。
翌日,《纽时》A-3版面刊登了更令人不安的新闻─来自编辑部的一则启事,
其内容解释特约作家麦可芬克尔因为一篇研究报导造假而遭受革职。尽管如此,
隆戈唯一愿意接受访问的对象即是麦可芬克尔,因此芬克尔动身前往奥勒冈林肯郡监狱,
意图挖掘真相。一段诡异又悬悚的关系就此展开─由专题报导转变为心理斗智,
真相的本质既神秘、狡诈,兼及甚多咎由自取,谋杀、情爱与欺骗被交织为
一场引人入胜之叙事。
目录
第一部份 谎言
第二部份 墨西哥
第三部分 爱
第四部分 死亡
后记
作者︱麦可 芬克尔 Michael Finkel︱
曾经走遍六大洲采访报导,专题涵盖非法猎杀野生大象、阿富汗冲突与以色列议题,
以及全球器官黑市交易等等。
文章发表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国家地理历险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
《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君子杂志》(Esquire)、
《运动画刊》(Sports Illustrated)以及
《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
他为《纽约时代杂志》撰写的海地流浪难民故事,
荣获利文斯顿国际新闻报导奖(Livingston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现定居于美国蒙大拿州西部。
书系:爱小说71
ISBN:978-986-92388-5-4
出版社:凯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6-3-11
特价:新台币NTD320元/港币HKD 107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