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lish (elish)
2016-03-06 22:15:10只多了封面的网志版: http://blog.yam.com/elish/article/133216174
因为对这类型的书很感兴趣,所以出没多久就入手,然后……总之书这回事,
看了就看了,没看那怕有一千万个理由也是没看啦。这次快闪主题是“烹”,
突然想起这本,那就趁机清个书架库存?(爆)
本书作者凯瑟琳・弗林(Kathleen Flinn)原本是一位记者,因缘际会成为伦
敦一家软件公司的主管。忙乱生活让她几乎无法做自己,直到某次休假结束突
然被通知已被裁员。换个角度看,这是让人离开一家待遇还不错的烂公司的好
方法,但接下来咧?她的男友突然提起:妳不是一直很想去念巴黎蓝带厨艺学
校吗?
想做什么跟实际行动间的距离视个人当时的状况与能力,可能是零也可是无限大。
对作者来说去蓝带这件事并不到非常困难,做得到,问题只是出在得要破釜沈舟、
并承受不可知的未来风险。嗯,反正就是……让人抖抖的。这时要是身边有人支持肯
定会帮上很大的忙,男友麦可一口承诺我跟妳走,一起去巴黎吧,让作者下定决心。
本书关于恋情的描述其实挺浪漫的,美好到感觉都不太真实了,不过我想这主要是
因为作者偏好描述正面的部分,对吵架或者意见不合,总是简单带过的关系吧?不
过闪光虽然也是书里重要的一部分,但整部作品的重点不用说还是在厨艺学校里的
经历。
对于煮饭这回事,我向来喜欢看别人写胜过实作 ~(喂)巴黎蓝带厨艺学校日记的
内容我觉得就是诚恳认真的经验分享,没有精彩到非读不可,但对餐饮和异国生活
情趣等话题感兴趣的话,读来也算有趣,所以主要还是看平常偏不偏好这类型的作品。
看作者描述厨艺学校的课程感觉很精实,当然没有进入专业厨房从基层打杂工做起
那么精实,但绝对也离那种让人混日子用的学程有段不小的距离。实作课程满满而
且都要打分数,加上颇让人紧张的期末考,可是真的有人会拿不到毕业证书的严格
课程。
从基础班开始一路到高阶班,菜色复杂度与所要求的技巧水准也越来越高,那怕原
本觉得自己平时对烹饪超有爱也小有一手的人,依旧很可能被大厨谯到信心全失,
觉得自己真是何苦跳进这悲惨世界的程度。
印象中法国教育也是走铁血路线的(爆),所以严格的老师也是超严格,把人骂到
哭这真的是,看到其实蛮难受的。当然咬牙撑下去,事后苦尽甘来……嘛,我还是觉
得可以不用这么凶啦,爱之深责之切真的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虽然超越了之后会很
感动没错(附带一提,书中每个章节后头都会附上食谱,只是食谱的内容也蛮精实
的,特别是材料的部分,该怎么说呢,种类和数量都是我不习惯的类型)。
然后身为美国人,作者在法国难免有语言问题(不过英语系的好处是官方会提供口
译,虽然到高级班就没有了,所以想往上升终究无法回避学好法语这件事)。所以
那个什么同样欧洲语系的互相学比较容易,有时候也蛮神话的,因为实际上难还是
难啦。
不像露丝.雷克尔(Ruth Reichl)在天生嫩骨里被丢到蒙特娄念寄宿学校,从完全
鸭子听雷到突然有天就会了的神话故事(被打),作者对学法语这件还是挣扎了很
久,也因此碰上许多趣事(事后可以当作是趣事啦,有些当下可能蛮筋的)。那怕
后来逐渐变强,但状况一不好还是很容易闪神,又变回鸭子听雷状态……嗯,学语言
还真是说容易很容易,说不容易也非常不容易的的一件事啊 ~(苦笑)
不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作者无论厨艺还是法语都大有进步,搭配不时出现的生
活花絮(我很爱去参加诺曼地登陆六十周年庆祝的那段),整段过程读来真的很治
愈。然后书中提及的那种,很担心人生最终一事无成的感觉我也很能体会,所以十
分明白作者说什么也要去念一次蓝带厨艺学校的理由。
该怎么说呢,那就是她的梦想所寄啊!这时也不得不感叹,真的每个人的兴趣都不
同,所以无论再辛苦的事,都有人做起来感觉幸福满点。不管是进入厨艺学校辛苦
学习(但不要坐在路边喝酒边磨刀啦XD),还是跑到非洲参加会有狮子冲进跑道的
里瓦马拉松,全都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做的事,但喜欢的人总能做得超开心。
于是每当看见有趣的人生经验分享,我都会为这是个花花世界而开心,总觉得这颗
星球上能有如此多的选择真是太好了。可是这样一想没多久,又会马上为绝大多数
人根本没什么机会可以选择而难过。所谓的自我追寻,终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而
如果可以,真希望可以把这样的事变得没那么奢侈啊 ~(苦笑)
巴黎蓝带厨艺学校日记(The Sharper Your Knife, The Less You Cry)谈的是一个
人下定决心去完成梦想,然后小小享受了一段时光的故事。或许这无法让她获得实
质的金钱回报,但除此之外的收获却满盈心头。在众多追寻自我的作品里,本书的
表现并不特别亮眼,但如果喜欢这样的故事,应该也能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