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台湾这些高价油不太会是台湾业者主要仿造造对象
用"一般便宜配方"去仿这类高价油 其实玩车的人就能感觉出来差异会很大
光剪切造成的黏度衰退就会很明显 加上市场不大
除非下足重本 但价格当然也会不斐
相较于一般通用型市场中 低阶高卖就很多了
价格还可以飞高高
SG/SJ当SM/SN卖 还能表面物理数据/元素都能调的一模一样 没上车架是无法分辨
CF或CF-4当CI-4卖 最夸张的是液压油当机车油卖最让人无言
完全看业者良心 因为对于是否符合哪个API等级上 大部分是没有规范的
至于广告打很大的说有符合API且不含磷锌等金属成份添加剂 0灰份的神油...
就当笑话看吧
另外如果是不须认证的中低阶产品有些也会为了cost down
例如请添加剂厂降低添加量 用电脑模拟数据方式去符合API SL之类的方式进行
但通常顶多差1阶API等级的情况下还OK 通常能能力这样要求的只有国际大厂 科科XD
另外关于元素方面 比较新的配方已经很少使用钼或是等多加微量
不论是在摩擦系数改进(最典型的就是Glycerol Monooleate当friction modifier)
或是抗磨
至于推文问的 能否借由检验破除机车1000km汽车5000km换油的神话..
这要看每人驾驶习惯 车况 使用的油品不同而无法以一概之
但是可以借由这些检验来了解自己使用的油品或是车子情况 自行判断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基本的就是100度黏度变化率 燃油稀释 TBN 含水量 元素分析去跟新油比较做综合判断
以大陆国标来说有针对汽柴油车做基本的换油规范
就经验而言 一般有API SM/SN搭配一般通用型黏指剂(SSI=20~35)认证配方
车况OK 一般普通驾驶情况下 汽车10000km其实都足够
机车比较难讲 车况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燃油稀释很常发生
燃油稀释就会造成油品黏度大幅下降
至于机车高剪切造成黏度衰退的问题
一般黏指剂尚可适用于大众化产品
如果是追求驾驭感或激烈骑乘的驾驶习惯
倒是可以使用抗剪切更好(ex ASTM D6278)的黏指剂去克服
以上 一点小小经验谈 让大家见笑
※ 引述《a123454698 (a123454698)》之铭言:
: 几天前看到德国专门验油的oelcheck实验室要在台湾营业
: https://en.oelcheck.com/newsroom/news/exclusive-agents-in-russland-und-taiwan-sind-jetzt-startbereit
: 看他们英文版的网站,验内燃机车用机油较便宜的两个方案,
: Kit1(White): 41欧元
: 元素分析(冷却液泄漏、添加剂及磨耗)、PQ值、40及100 °C的黏度+黏度指数、氧化、硝化、硫化、红外线光谱、含水量、分散性、含燃油量、煤烟含量、乙二醇含量(冷却液泄漏)
: Kit2(Black): 61.5欧元
: 项目同上,但多一项总碱值(DIN 51639-1 即ASTM D2896)
: 有了这些要判断是否假油就容易非常多(限高价油),其实这些化验项目台湾原有的一些实验室大部分项目都可以验,但是一项一项计费,加起来的价格科科,以后要在台湾验可能会平价很多。
: 举例,基础油的部分:
: 假油成本的关系不会用PAO,有些假油会以Group1充当Group3跟PAO。
: 从红外线光谱可以推测基础油是PAO还是Group3~1,或是两者的混合。
: 从元素分析的硫(S)含量可以大致推测基础油是否含有大量Group1,虽然此化验法不是API基础油分级指定检测硫(S)含量的化验法之一,但还是可以大致推测。
: 添加剂的部分:
: 假油一样成本的关系不会用酯类油,大多不会有钼(Mo)添加剂(但高价JASO MA油为了离合器片的摩擦力,钼(Mo)含量通常为0或很少)
: 从红外线光谱可以推测酯类油的含量(限含量5%以上)。
: 元素分析里的钼(Mo)、磷(P)、锌(Zn)、钙(Ca)、镁(Mg)、硼(B),疑似的假油可以跟真油或是厂商宣称的规格比对含量是否大致,有些假油因为不是用同套添加剂或要省钱添加剂剂量不足,一看就会露出马脚。
: https://oil-club.de/index.php?thread/5427-motul-300v-factory-line-off-road-15w-60
: https://oil-club.de/index.php?attachment/16522-motul15w-60-jpg
: https://oil-club.de/index.php?attachment/16521-motul15w-60-irs-jpg
: 以上面这个国外网友把机车用Factory Line 300V 15W-60 (真油)送oelcheck的红外线光谱为例,
: 光谱x轴722cm-1对应y轴的Transmission %T为10,透过公式A = 2 – log %T或相关的转换网站得到光谱722cm-1的A=1.00,
: (一般全PAO的机油A=1.20以上,全GTL(Group3+)为A=1.01左右,全Group3为A=0.98左右,全Group1~2为A=0.8~0.9初头),
: 得知Factory Line 300V 15W-60基础油可能为GTL(Group3+)或PAO+Group3混合,再参考Factory Line 300V 15W-60的安全资料表有至少60%的Group3,得出结论Factory Line 300V 15W-60的基础油为PAO混合Group3。
: 假油多为Group1~2充当Group3跟PAO,假油的光谱722cm-1对应的A不太可能达到1.00。
: 光谱x轴大约1730~1740cm-1对应y轴的Transmission %T最低点为0.3,以公式得到A=2.53,一般来说此处A的值乘以4~5就大约是酯类油含量(%),得知Factory Line 300V 15W-60酯类油含量大约12.5%。
: 假油不太可能有酯类油,更别说如此高比例的。
: 元素分析,抗磨剂磷(P)=835ppm,符合JASO MA2要求的磷(P)含量;分散剂硼(B)=153ppm,含量还不错,若是假油通常不会有太多分散剂;硫(S)=2493ppm,若是大量混有Group1通常在5000ppm以上。
: 如果要验车子换下来的旧油,我个人认为选比较便宜的Kit1(White)就好,个人认为Kit2(Black)的总碱值化验法DIN 51639-1(即ASTM D2896)较适合化验新油,而不是较适合化验旧油的ASTM D4739,不过这是德国的oelcheck,之后台湾的oelcheck是否可以选ASTM D4739就等著看了。
: 大家觉得这算是高价假油的末日吗? 还是台湾会有自己的玩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