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铁马行铁路-自行车上台铁、高铁

楼主: RCSTD03 (叫声是喵呜的狗)   2020-11-28 11:28:49
干,健身环真的有够好玩
自行车版的各位早安,今天要讲的是适用于2016年4月后
对自行车上台铁的尺寸限制放宽到长宽高加总 220 CM 后,
自行车上台铁与高铁的相关规定、打包方式以及实地上车时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如果未来有任何变更,以变更后的内容为主。
让我们先从规定开始吧,台铁相关规定的资讯如下:
https://www.railway.gov.tw/tra-tip-web/tip/tip00D/tipD11/view11
使用台铁时,有三种可以上车的方式
1. 人车同行:自行车与乘客同车厢:自行车可整车带到车厢中,不需折叠或打包。
这样的上车方式仅适用于特定班次及特定的车站 (详细资讯见连结内),
像是台北站就是不开放上下车的。
2. 自行车托运:搭乘有附挂行李车厢的车次,将自行车当成大型行李托运,
人与自行车不同车厢。
这个方式也是适用于特定班次,并且只能到特定车站办理,
并且是需要按里程额外收费的,台铁也建议最好发车前一小时就到车站办理。
适用的班次、车站及费用计算也是详见连结。
3. 携车袋
这会是我们今天介绍的重点,因为他的泛用程度最高,各级列车皆可带携车袋上车,
并且没有限定放置的车厢,除了普悠玛需要放1、8号车厢的行李区,
以及非亲子车厢的旅客不能放车进亲子车厢之外。
但这也需要最多的前置作业,因为台铁对于携车袋上车的要求如下:
1. 须经收纳置于包装完整,无任一部分裸露之携车袋内,不得以塑胶袋、布袋或其他包
装替代。
2. 前项打包后尺寸:最大长度不得超过 150 公分,长、宽、高之和不得超过 220 公分

3. 所有列车皆可乘车,但不得妨碍乘车动线之空间,且不得占用座位或妨碍其他旅客乘
坐,亦不得置于办理包裹运送业务之行李车内。
5. 携带置于携车袋之自行车随乘旅客,于进入剪票口前须先将自行车完全置入携车袋,
出剪票口前不得将自行车自携车袋取出。
高铁对自行车上车的规定也大致如此,基本上能上台铁就能上高铁。
但不知道为什么高铁的乘车须知网页现在是挂掉的状态@@,之后有机会再补。
为了符合这样的规定,我们就会需要使用携车袋来装车。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该怎么使用携车袋吧,
这次使用的是捷安特的轻便型携车袋,到各地捷安特就能取得,售价一个大概在900上下

用于示范的车型是 Giant Defy advanced 2 2017 ,到各地捷安特就能取得,
尺寸 S,车型的几何如官网内容
https://www.giant-bicycles.com/us/defy-advanced-2-2017
轮组是 DT Swiss PR 1400 Dicut Disc,
轮胎则是 Schwalbe Pro one 25C Tubeless。
踏板则是 Favero Assioma Duo 功率踏板。
(详列这些东西的原因会在内文中说明)
而除了自行车本体以及携车袋之外,你可能还会想要准备以下的东西:
1. 几条魔鬼毡束带
2. 一两条抹布
3. 卷尺
4. 海绵
5. 橡皮筋
6. 卫生纸
走一趟小北百货就能搞定以上的东西。
捷安特的轻便携车袋总共由一条粗的背带、5条细的绑带,携车袋本体及收纳袋组成。
https://imgur.com/iq4FrN7
在这个包装的过程中,需要记住的原则有两个:
1. 尽量减少晃动时摩擦的程度,以及避免硬碰硬摩擦。
2. 尽量减少脆弱部位暴露于碰撞的机率,容易碰撞到的点最好
要嘛是被保护好的,要嘛软的,耐撞的,不然就是可替换的。
那让我们开始吧,首先
1. 先准备一块不怕脏、不怕刮并且靠墙的地板,把车牵到定位,档位打到大盘对最小齿

档位打到最小齿是为了拆轮容易,大盘则是为了用链条保护齿盘。
https://imgur.com/CbcOnF0
(千万别拿老婆/女友的瑜珈垫做这种事情,真的会被杀掉)
2. 拆卸前后轮与座管后将车头转向传动侧呈90度,踏板呈水平位置,传动侧踏板在前。
碟煞车记得上卡钳档片,并且可以把贯通轴锁回去。
如果不想拆座管的话,就要在这一步将座管降到最低。
https://imgur.com/2W0jTiz
3. 先将车头转正,将后轮飞轮朝车架靠住,使其刚好架在水壶架上,并且穿过踏板,并
且再次转动车头,让把手贯串其中。
https://imgur.com/2W0jTiz
4. 使用第一条绑带,将车架上管,轮圈以及把手交叠的部分固定住。
https://imgur.com/ffVJ7Os
5. 使用第二条绑带,将后上叉与轮框的交叠点固定。
https://imgur.com/6HnV4az
6. 手提上管摇晃,确认绑得够紧实,并且接触面没有硬碰硬的状况
https://imgur.com/b8D8BM2
(因为25C的Schwalbe胎宽会比PR 1400的框胖的关系,所以刚好可以用轮胎的部分当接触
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可以利用的话,
就需要在车架以及轮框间垫抹布或卫生纸,以魔鬼毡束带或橡皮筋固定。)
7. 将前轮穿过踏板靠上车身,确保不超过后三角
https://imgur.com/tNseE8J
8. 使用第三条绑带,将轮框与上管的交叠点固定。
https://imgur.com/5pd3F22
9. 使用第四条绑带,将轮框与后下叉的交叠点固定。
https://imgur.com/R9AMdcW
10. 微调轮框位置以确保车子可以不须外力自行平衡站立。
11. 再次手提上管摇晃,确认绑得够紧实,并且接触面没有硬碰硬的状况。
https://imgur.com/Bs7rVqD
顺带一提,因为踏板本身也是很硬的结构体的关系,如果真的还会左右摇晃,
可以考虑用踏板卡住幅条以降低摇晃,但当你使用功率踏板时,你就会三思XD
12. 将背带两端分别固定于上下管交会处,以及座管与后上叉交会处,
并确保不穿过轮框。
https://imgur.com/oQYLrf0
https://imgur.com/RCTSX5o
13. 提起背带摇晃确认,确认绑得够紧实,并且接触面没有硬碰硬的状况。
14. 以一手提把手,一手提前轮轮框的方式将车垂直举起,并摇晃,
确认绑得够紧实,并且接触面没有硬碰硬的状况。
(我没办法举车同时拍照,所以只拍要握的位置,自己想像一下)
https://imgur.com/xVLHHOg
https://imgur.com/SyP9fpY
(后面会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15. 以抹布包覆后变速器及前叉,并打结或以魔鬼毡束带固定。
https://imgur.com/xvrBzKP
https://imgur.com/AMXTIgV
如果还想要有更多缓冲的话,有可以拿更多的海绵/抹布保护煞变把/踏板等部位
16. 将携车袋撑开,由上往下将车体套入,
用捷安特字样对齐座管的方式来确认长边。
https://imgur.com/WJIbuQ0
17. 拉紧携车袋下方的松紧带,并将固定扣推到最紧后,将多余的绳段打结。
拉到最紧时,底部的状况应该如下图:
https://imgur.com/XwhZIgn
https://imgur.com/uTNpwHE
18. 打开上方预留的开口,将背带取出后再将开口的魔鬼沾黏上。
https://imgur.com/R3KiQAw
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
我这样绑后的尺寸如下:
(含座垫)长110,宽30,高74,共214
(不含座垫)长110,宽30,高74,共212
接下来则是实际上车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尽量避免订热门时段,以及尽量挑首尾站上车,
这样你找地方放车时会方便很多,不会上演整列火车走透透的惨剧。
第二,在出发前先打电话给台铁/高铁客服中心先询问可能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当天或该次列车有什么需要配合的地方,你可以事先知道。
第三,尽量在发车前20分钟前到,因为你会很需要电梯,也有可能要配合测量尺吋,
以及接受站务人员引导。
符合规定的车不会不给上,但可能遇到特别挤的班次
就会需要由站务人员协助安排放置空间或调整车班,
至于不符合规定的车,如果不太夸张也是有通融的机会的,
但那个完全是站务人员的,嗯......主官裁量权之类的东西,
所以被通融了就想办法尽力配合后续的安排,这样人家才不会因为通融你惹上麻烦,
没有被通融也不要去吵,很难看的。
第四,尽量提早上月台争取第一个上车,以方便找地方放车,
高铁与台铁一般可以放车的地方会是大型行李放置区及最后一排后面的空位,
在第10步确认车子可以自行平衡站立的原因
就是为了在跟其他人的行李一同放置时不至于直接压上去。
第五,因为携车袋有一定长度与宽度的关系,侧背会导致你在通过狭窄的空间,
比如车门、车厢间、走道时相当不方便,并且会增加碰撞的机率,
所以就要用到刚刚装车时做的第13步,将车垂直举起于胸前呈高端枪 (?) 姿势
来通过比较狭窄的空间,但这样下半部视线就几乎没了,
所以避免在行进路线上有小孩时这样移动,
这也是为什么要争取第一个上车的部分原因。
以上就是我这几次扛车搭火车的心得,如果有我没写到的,
欢迎推文补充,感谢。
作者: pleaseask (请问)   2019-01-17 16:29:00
在1982年的时候新西兰大学就已经成功培养出不会生出蛋黄的鸡了。
作者: masaco (masaco)   2019-01-17 16:32:00
哇@@但是没有量产来卖吧??????
作者: pleaseask (请问)   2019-01-17 16:35:00
当然没有。因为我是唬烂的。
作者: dragon780511 (大峯)   2020-11-28 13:27:00
碳车拆坐管锁回去还要扭力扳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