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Cervelo1995 : 想问一下, 撇开材料应用跟设计只说几何, endurance 08/23 23:13
→ Cervelo1995 : 的几何是不是会因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车主的设定而 08/23 23:13
→ Cervelo1995 : 消弥掉? 这样的话endurance几何似乎变成假议题 08/23 23:15
→ Cervelo1995 : 重点可能还是要回到车架材料与制震设计上? 08/23 23:16
这个问题范围很大,有点超出我个人能力,
尽可能的聊看看,还请各方高手指教。
撇开材料应用跟设计只说几何,
endurance的几何是不是会因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车主的设定而消弥掉?
先考古一篇自己的旧文,谈舒适公路车的选择。
http://tinyurl.com/jclc4pe
主要有两点.....
1.舒适的几何(适合的几何)
2.舒适的路感
耐力endurance车型,车架几何中,通常是希望车主的上半身稍微直立一点点。
(只有一点点欧,不然大家都骑淑女车就好舒服)
唯一和车主身材没有关系的,只有后下叉RC的长度。
简单结构力学时间!
棒状物固定一端,对另一端施予一定的力量,棒状物越长,变形量越大。
换言之,越长的后下叉RC,变形量越大。
当路面有任何坑洞,RC变形会吃掉路面的震动,车主就不需要自己身体去吸收。
长RC,是车架几何中,最影响舒适路感的要素之一。
回到原PO的问题,那车架SIZE变大呢?
车架SIZE变大,上管变长,下管变长,XX变长.....
理论上,变长的话,变形量就大。
变形量大,表示刚性会比较差。
所以,小车架的刚性通常会比较好,大车架刚性会略差。
这边参考一下Specialized Tarmac设计的影片,
其中就有提到不同车架大小,对于骑乘路感的影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lhKAemSCM
Specialized会对不同车架SIZE,做出刚性的加强或是减少。
刚性高低,对于路感的影响甚巨。
再回到Cervelo1995的问题。
撇开材料应用跟设计只说几何,
endurance的几何是不是会因为不同的size以及不同车主的设定而消弥掉?
耐力endurance车的几何,
通常只会因车架SIZE变大,而得到更吸震的路感。(刚性差)
所以很多选择SIZE的讲法,都是说要舒适选大SIZE,
除了高低差因素外,吸震性理论上也会变好。(刚性差)
而通常重量越重,对于吸震也会有帮助。
所以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当卡在两个SIZE的中间时,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舒适选大,竞技选小,内涵其实包含很多。
简单浓缩成一句话,其实蛮可惜的。
※ 引述《dachshunds (DACHSHUNDS)》之铭言:
: 从小读白马大自行车专业文章长大的(无误)
: 感谢白马大多年来无私又专业的分享(三拜)
: 这边献曝一下自己的想法
: 我只是肉脚、木腿,骑过的车不多,研究不深,感觉也很迟钝...
恩,我某次参加比赛被不知名乡民车友逮到。
他居然说,我以为白马很老耶.....哭哭。
我只是出道比较早,年纪还好。
(会这么计较,就知道我的年纪了)
: 我觉得很多"需求"都是被车商创造出来的
: 竞速、耐久、长途、爬坡、空力...
: 我不认为哪个需求会不需要"吸震性"啊?
: 只是车厂不愿意把所有好东西放在同一个车种上
: 所以弄出好多车种创造需求,刺激消费 XD
这个想法也没什么不对,比起创造需求,大家还是回归到自己的需求比较重要。
: Cannondale用25.4座管,Canyon用分岔的座管,Look用硅胶的e-post
: 感觉都在座管做文章,应该不太会牺牲踩踏效率
: 后叉长度405&410,只差了不到1%的长度
: 就材料力学来看,对于应变(链条方向)影响应该差异很有限
: 要说,剖面截面积或形状影响可能更巨吧...
: 我觉得很多数据或设定都是为了性能车为了"轻量化"带来的妥协
: 短一点的chain length,短一点的后叉,短一点的头管
: 压缩点上管,短一点的立管,就能造就轻一点的"车架净重"
: 毕竟就"性能车"的领域
: 重量是一个很容易量化与比较的指标,让消费者知道自己技术多厉害!
很多性能,能用数据表现,这比较容易让一般大众理解。
这也就是公路车在讲路感时,往往讲到最后会变成武侠小说。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参加各大厂商的试乘会,骑的车越多,多少体验一下。
: 还有"耐久车"对于"耐久"的定义
: 是"时间"还是"距离"
: 我骑60km要5小时,高手只要2小时
: 所以对我来说,60km就是耐久赛,所以我绝对需要耐久车 XD
: 我印象深刻,刚从CAAD9换成CR1过减震条的那一刻(好像也是被白马大文章劝败)
: 一个震到打牙颤,一个嘟嘟嘟就过去了
: 对我肉脚来说
: 踩踏硬或软,刚换车有感
: 路感是一辈子的,永远陪伴
: 台湾路况加上大部分的骑车运动者真的比较需要所谓的耐久车
: 而不是头管垫圈垫高高的竞技车 XD
确实要看每个人的能力,来选择相对应的车种。
体能和技术条件越好,越能往快的那边做选择。
以个人在越野车的经验来说,越野路线先讲求能够存活下来,再讲求速度。
若骑士本身的下坡技术不佳,要平安回家,
选操控好的耐力endurance车型,确实比较安心。
=====路感的调整=====
一台车的路感,除了车种用途外,其实很多地方可以作调整。
1.外胎和胎压
无内胎的吸震性好,管胎也是。
一般OPEN,也有路感相对好的外胎。
胎压够就好,胎压太高路感很颠,没必要。
现在流行的25C宽胎,也提供比较好的吸震效果。
2.阻尼
能吸收震动的方式和机构,都是阻尼。
路面有震动时,力量会从地面往上传递,再由身体吸收。
其实在车上放水壶,座垫包这些都有阻尼的效果。
3.座管与座垫
选支弹性好的座管,或是硅胶座垫,有减震块的座垫,也有帮助。
ISP车架,座管直接连接在车架上,像支钓竿一样,吸震效果也很好。
4.重量
事实上,重量越重,也带有阻尼的效果。
和上游车架厂从业人员聊过,钢管车之所以路感吸震会比较好。
除了刚性外,钢管车本身就比较重了,吸震效果好是当然的。
5.把屁股抬高,离座垫吧~
以前我不太在乎车架颠不颠,遇到坑洞or减速条,屁股抬高就好了。
(越野车基本动作,大家都要学)
这几年科技太进步了,车架舒适性,吸震性都好。
个人对吸震的标准也提高,我会刻意坐在车上,不离开座垫。
拿车刻意跑水沟盖,在震动的状况下,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办法坐着踩动这台车。
如果震到我没办法踩,我会觉得他的吸震性还不够好。
大家上路,遇到坑洞和路况,还是尽量把屁股抬高吧~
在不换车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尝试看看,
让自己的骑乘有比较好的吸震性(路感)。
在速度快之外,耐力Endurance车型的魅力,很值得大家去尝试看看。
一个骑specialized roubaix的车主,诚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