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社论] 大卫之星与黑三角:勿忘同被纳粹压迫的

楼主: white9cat (九命)   2017-01-13 19:49:29
※ [本文转录自 lesbian 看板 #1OU9Gf6c ]
作者: Architect (Dead Man's Hill) 看板: lesbian
标题: [社论] 大卫之星与黑三角:勿忘同被纳粹压迫的
时间: Fri Jan 13 16:47:34 201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512
大卫之星与黑三角:别忘了同被纳粹压迫的“女人”们
作者:吴馨恩
新竹光复中学部分学生办校庆变装扮“纳粹”引起岛内喧然大波,不仅德国与以色列在台
协会加以谴责,光复中学因此受到大大小小的惩罚,不仅补助金被取消、校长更因此辞职
,事情闹的连蔡英文总统也得为此道歉。网络舆论中,也出现很多对此事件与纳粹历史的
讨论,出现各种不一样的看法,以及不同历史事件的知识传递。
● 被忽视的女性
在纳粹迫害的讨论中,多半提到是犹太群体,再来可能是吉普赛人、身心障碍者,同志运
动中也有团体指出纳粹迫害“男同性恋”的历史,像是著名的“粉红三角形”,曾被广泛
地使用于同志运动,是仅次于彩虹旗的符号,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的 logo 就是以它作
为设计基础。
相对于对犹太群体、男同志群体的迫害为人所知,纳粹迫害女性历史的“黑色三角形”,
却鲜少人知道它的存在。黑色三角形象征的是“反社会人士”,包含智障人士、酗酒者、
流浪者( 好逸恶劳 ),以及“反社会女性”。反社会女性的定义,就是任何会危及纳粹
“家庭价值”及“生育”的女性,无论是女性主义者、女同志、从娼女性还是节育的女性
都属之。犹太裔女性主义者 Andrea Dworkin 提出的“农场模式”( farming model )
,认为父权社会将女性视作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性与生育属于个别的男人( 丈夫 ),
性为生育所服务,违背了这套机制,就被看待为“反社会”。
女性主义入门书《性别打结》作者 Allan G. Johnson 曾指出,女性主义著作并不会被严
重且显性地打压,更多的是被社会忽视、冷眼对待。许多女同志运动者也发现了这点,在
男同志被保守右翼大肆污名化,尤其针对肛交及爱滋污名的时候,女同志往往不被看在眼
里,女同志的性更不被父权社会所承认,这种边缘化的压迫,并不亚于父权社会对男同志
的残酷挞伐
● 锡安主义和女同志分离主义
在反抗压迫的历史中,以犹太人为中心提出的锡安主义( Zionism )与以女同志为核心
的分离主义( lesbian separatism ),两者有高度的相似。锡安主义是犹太复国运动的
主要内涵,以让犹太人回到“应许之地”为核心价值,这个大方向与女同志分离主义强调
的打造女人国( Womenland )、女同志乌托邦( Lesbian utopia )的女同志分离主义
,有许多类似之处,皆属边缘政治的讨论范畴,也常被讨论者两两比较。
两者的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是先有反犹主义的屠杀( the Holocaust )与大流散( Th
e Diaspora ),才有了支持锡安主义理论的基础。同样地,60 年代新左翼( New Left
)政治运动与第一代同志运动内部对女性及女同志的压迫【1】。早期女同志组织“比利
蒂斯女儿”( The Daughters of Bilitis )领导人 Del Martin 在 1970 年声明与同性
恋权利运动分道扬镳,指控同志运动由男性之间的“兄弟情谊”( brotherhood )为主
导,15 年来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使得她们( 女同志 )在同志运动中找不到“接受
、平等、爱与友谊”,自此有了女同志分离主义的诞生。
尽管程度有所差异,但根本上两者都是“对压迫的回应”,遂而采取激进的方式进行反抗

Andrea Dworkin 面对“女人国”想法的质疑时,她曾如此回应:“他们怎么不这么说以
色列呢?这世界并不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创始人 Theodor Herzl 是一个怪人?犹太
人之所以有一个国家,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迫害够了,他们决定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为之
奋斗。女性也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不希望生活在女人国,那又如何?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
生活在以色列,但它的存在是为了一个潜在避难的地方,如果迫害是犹太人为以色列奋斗
权力的理由,那女性要这么做也是正当的,强暴犯和国家都不应该干预”
● 身分政治
锡安主义与女同志分离主义同时也都是“身分政治”( identity politics )的一种。
身分政治是相对于“结盟政治”的一种政治路线,概略地说是指集中在自身受压迫的经验
,联合拥有相同受压迫经验的人。它可以是看见、指出压迫的第一步,由身分政治发展出
的交织性理论( intersectionality )与特权理论( privilege theory ),都可以对
压迫结构出清晰的描绘。
所谓的结盟政治,则是像电影《骄傲大联盟》( Pride ),这部关于“同性恋支持矿工
运动”( LGSM )的真实故事。片子里描述英国柴契尔时代,由受压迫的同志,支持同样
受压迫矿工的罢工运动,促成了在 1985 年同志大游行时,全国矿工工会( National Un
ion of Mineworkers )在全国各地的声援。结盟政治强调的是弱势群体以集体的形式,
寻求彼此之间的团结,尽管彼此诉求不同,但仍然在同盟的过程中相互支援。
不仅如此,有时结盟政治也可能让人误以为:服膺威权的弱势者,不是受压迫者而是特权
者,反威权的特权者,也承受与受压迫者相等的压迫。女性主义学者 Christine Delphy
在〈我们的朋友与我们自己-各种伪女性主义的潜在基础〉一文指出,反女性主义的女性
跟男性是不一样的,反女性主义的男性可以获得实质利益,反女性主义的女性却依旧是父
权体制下的受压迫者。
● 受害放大
这几年对锡安主义和激进女同志女性主义的批判,有那么一点点相似,都是受压迫者合理
化对另一群受压迫者、更边缘群体的暴力。犹太裔女性主义学者 Judith Butler 就曾抨
击锡安主义透过放大自身“受害性”( victimhood )来合理化国家暴力。
像是以色列在 2008 年的铸铅行动( Operation Cast Lead )及 2014 年的护刃行动(
Operation Protect Edge ),无情地摧残巴勒斯坦人民,造成大规模无辜平民的伤亡与
无家可归,这些军事屠杀都受到国际舆论的挞伐。女同志分离主义也出现对双性恋女性、
跨性别、非二元性别与间性人的仇恨及压迫,最常见的就是“排除”( exclude )的问
题,甚至有不惜使用死亡威胁及肢体暴力来排除异己。
诸如跨性别理论家与艺术家 Sandy Stone 就曾与她所属的女性主义乐团表演时,收到武
装反跨的女性主义组织死亡威胁;1973 年被誉为“最大的女同志集会”的西海岸女同志
会议( WCLC )中,担任讨论会协调者的跨性别女性 Beth Elliott 也遭到部分反跨的女
同志运动者暴力袭击,即便一群基进女性主义者用肉身挡下,反跨性别女同志运动者也对
这群盟友们施以暴力。以排除跨性别闻名的女同志分离主义活动“密西根女性音乐节”(
Michigan Womyn's Music Festival ),1999 年时也曾发生对跨性别女性施以暴力、驱
逐出会场的,甚至发生对“皮革女性”( 穿着有 SM 含意的黑色皮衣皮饰的女人 )丢石
头袭击的恐怖纪录。
这些对异己的暴力行为屡见不显,即便同是弱势者也是一般,1999 年的事件最终促成了
密西根女性音乐节外头,每年都由跨性别者举办“跨性别营”( Camp Trans )对主办单
位的排挤政策表示抗议的音乐会。
不管这些行径多么令人发指,锡安主义者与女同志分离主义者都能作出似是而非的回应,
2015 年,以色列总理 Benjamin Netanyahu 就曾在国会中说:“纳粹大屠杀是巴勒斯坦
宗教领袖 Haj Amin al-Husseini 造成的”;同样的反跨性别的女同志分离主义者们,包
含 Janice Raymond、Mary Daly 与 Sheila Jeffreys 等人,也曾指控“跨性别女性有男
性特权”( 也有双性恋女性有异性恋特权的说法 )、“跨性别是男性侵入女性空间的间
谍与阴谋”( 也有双性恋女性、跨性别男性是叛徒的说法 )、“跨性别就是强暴女人身
体”的说法来为暴行合理化。
说到底,无论是犹太群体或是同志群体,在反抗压迫的同时,必须记得自己不是唯一的受
害者,固然不同的压迫与多重的压迫仍须清楚梳理,但不该是用来进行“弱势竞争”、“
压迫竞赛”( Oppression Olympics )的工具,更别说用来对另一群受压迫者、边缘群
体施以压迫。弱势者的团结是应该建立在彼此团结、互相理解的层面,而对压迫者与受压
迫者的再现( 譬如这次光复中学事件 )都应该在更细致、清晰的认识上,并且理解到弱
势者并非单一面貌,暴行也非毫无变异,盼望有天世上再无压迫。
【1】在民权运动初期,女性经常被男性战友视作低下者、服侍者、性对象,也争取不到
发言权,最终使得女性运动者与男性彻底决裂。
作者: ezpaper (Louis)   2016-01-13 16:53:00
完全不觉得男同志运动是基于如异性恋般的兄弟情谊
楼主: white9cat (九命)   2016-01-13 19:4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