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强启示录/棒球的光、篮球的影 台湾人爱棒球还是爱“赢球”?
文/廖聿伟
2024-11-27 12:15:36|2024-11-27 12:20:13
世界棒球12强落幕,台湾登上世界第一,也在2024年尾声再度掀起体坛热潮。近年台湾体育蓬勃发展,加上巴黎奥运,政府光是今年就已两度派遣战斗机迎台湾英雄归国。12强棒球金杯让台湾人自豪、骄傲,但风光背后,台湾有更多的体育项目、运动员需要被关注,我们如何培养更多的台湾之光?
你知道中华棒球队奋战棒球12强时,台湾男篮也在国际赛奋战吗?篮球在台湾是参与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但近年来篮坛的国际表现却不尽人意。根据最新的FIBA世界排名,台湾男篮已滑落至世界第83名,亚洲更早就跌出前10,目前仅排第17名,甚至还落后于关岛与印尼等国。对比棒球在12强赛夺冠后的国际聚光灯,篮球的失落令人遗憾,特别是在亚洲杯资格赛中惨败给新西兰,更让球迷对国际赛的期待一再落空。
棒球的光芒,篮球的影子
棒球在12强赛上的成功掀起全民热潮,每场比赛都牵动人心;反观篮球,亚洲杯资格赛却关注度低迷,甚至未被大多数球迷提及。难道台湾球迷爱的不是运动,而是胜利?当棒球在国际赛场上击败强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篮球却陷入排名倒退、篮板失守的困局,台湾篮坛需要的不仅是努力,更需要赢球来唤回球迷的信心。
为何棒球可以夺冠?篮球却持续下探?其问题层面很广。先回顾本届棒球12强,台湾以中华职棒为主体阵容出赛,不再倚靠旅外打天下,反而产生极强的凝聚力,同时也反映中职6队规模发展更健全,职棒竞争力提升等良性循环,成绩也直接反映在国际上。
反观台湾篮坛近年迎来“最好的年代”,职篮蓬勃发展,队数一度爆增至12队,甚至加上SBL,还曾拥有17队的“荣景”,但国际赛成绩却大幅下滑,2021年台湾还能挤进亚洲前10,如今已经快跌出20名,竞争力不足成为一大原因。
尽管P.LEAGUE+与T1联盟陆续成立,乃至于如今7队规模的TPBL,但球员过度分散,各联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当国际赛来临,必须仰赖旅外球员临时拼凑阵容,难以在高强度比赛中展现化学效应。
中华队目前的主要阵容以旅外球员为核心,包括阿巴西、曾祥钧、陈盈骏、林庭谦和刘铮等人。然而,这些球员多在海外效力,与本土球员的磨合在短期国际赛中困难重重。莫忘台湾篮坛“高光时刻”,台湾在亚锦赛击溃中国,当时靠的正是SBL培养出的顶尖本土球员,搭配归化洋将Q.戴维斯。
相比之下,棒球的成功来自稳健的职业联赛发展。今年中华职棒新增至六队,市场结构日趋完善,成为中华队夺冠的坚实基础。
跟上世界篮球浪潮 提升国家队实力
另外,台湾篮球要如何快速跟上世界潮流,也成为能否找回竞争力的关键。归化洋将是现今国际篮坛提升实力的主要策略,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列强,皆有高水平的归化洋将坐镇,甚至多达数人。
台湾自Q.Davis后,在归化洋将选择上始终未能找到理想解答。曾尝试引入的阿提诺与本土球员化学效应不足,而现役归化球员高柏铠在亚洲杯对抗新西兰时,也未能展现出关键影响力,导致台湾禁区问题始终无解。
目前,台湾需要积极探索第二位、第三位合适的归化洋将,不仅是球技的补强,更需要能与本土球员形成战术互补。若能将职篮外援的居留年限与身份政策优化,或利用外籍生培养长期人才,未来或许能建立稳定的归化洋将体系。
基层篮球的根本问题
台湾篮球人才的培养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HBL与UBA作为青训体系的重要平台,虽然不断涌现未来之星,但竞争力与对抗性依旧不足。优秀选手集中于少数学校,尤其以北部为主,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形成全面的人才库。
此外,台湾篮球长期偏重后卫,却缺乏高大的锋线与内线球员。190公分的选手常被迫担任中锋,导致整体球员发展趋于单一化。而亚洲篮坛,如日本的渡边雄太与韩国的许勋,则展现了高后卫与全能锋线的发展趋势。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青训阶段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让球员能根据国际篮坛需求进行多元发展。
原文网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59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