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华队连两年被姚明中国血洗60分
让中华队患上恐中症
记得某年李云光在对阵中国前
说他打算刻意放慢进攻节奏
与“以快制高”完全相反的方向。
2005年李云光带队对上有姚明的中国
就只输了18分
时间点我没找到资料对起来
但面对强队反而刻意打慢满有道理的
第一
当强弱差距大到某个程度后
加快进攻节奏取得不了任何优势
就只会单纯的让回合数增加
回合数增加分差就跟着被放大
比分不好看 心态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
(O) 对手比你高
(X) 对手比你慢
这点可以完全体现在昨日的菲律宾身上
当你连少数快攻机会都被封阻下来
就该知道以快制高只是在欺骗自己。
游艾喆有一球前传太前面失误
其实反映的就是就是要传这么前面才有机会
但问题现在就没人能跟到
所以总结来说要用速度取胜菲律宾都是骗人的
他们回防都跟的到。
既然以快制高只是在欺骗自己 不如回到第一点 减少回合数
第三
快与躁 只在一线之隔。
防守太严密 机会太少
一味追求快
球员很容易变成慌
慌了之后就容易变躁。
既然没人能在快速的战术中取得机会
何不先慢下来
让大家包括教练都有时间冷静思考战术的执行细节
第四
打快很消耗体力
当大家都在浪费体力时
不如慢下来储备体力
甚至在进攻节奏上变化
不是只有快
第五
2005年那次打中国打慢
似乎引来放弃比赛的观感
但我反对这样的看法
因为差距太大时
打快只会不知道为何而快
看起来没放弃却打得很乱
焦急分差又快速扩大
并不会比较好。
而且大家保有很明确的目的性
也没有放弃进攻
只是视觉上像放弃进攻。
那场中华队最终拿了58分
实际上也和其他三场输50分以上的比赛差不多。
如果一开始先尝试打快再改打慢
如何拿捏慢下来的时间点
这就很困难了
键盘教练我认为
昨天最晚在第三节中段到第四节初期
确认所有方式都被压制住后
就可以改为刻意打慢了。
而且打慢也不是动作变慢
只是每波都等到10~14秒才开始发动而已
让分数好看一点也比较好保持信心
当年大换血没老大哥压阵才会被电到出现恐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