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原作者很推崇近代日本女篮的组建与战术,整体而言确实有台湾借镜的价值,这边补
充一下个人从去年世青、亚青、世界杯,到今年亚洲杯、亚青、世青的观察
关于基层女篮的养成环境,虎扑有旅居过日本的乡民留言浅谈过
大意是说日本女子篮球的基层中学联赛有超过200队参赛,全国分48区,冬季决赛圈有超
过50队参与,因此预估每年至少有2500名中学年龄的日本女性在接受训练
对照之下,中国在同龄的校园体系女篮,目前以耐克高中联赛CHBL为主,近年规模仅108
队,约1300余人受训
即使再加上众家WCBA职业俱乐部的青年队,总计至多在约1500~1600人以内
换言之,中国基层受训的中学年纪女篮球员,反而比日本更少,就更别提小学阶段
台湾的话,以111学年度为例,HBL高中女篮最基层资格赛与正赛合计,也就19队,正式受
训人员大概仅250人上下
以上还不考虑教练素质、管教方式
教练战术素质如何难以评比,但从基本球队纪律管教而言,中国还保持很老派、不重视沟
通的打骂教育,对球员的心理素质与教学相长的关系,是很负面的影响
相反的,日本在这方面氛围不错
譬如今年亚洲杯拿亚军,错失六连霸机会,但全队的气氛还是很正向,这种环境比中韩两
国,更能吸引家长鼓励孩子投入
以球员培育的稳定度来看,日本的体系确实是有点无缝接轨的味道,从小学联赛开始,基
本战术观念跟球员个人技巧都差不多,比较不会有青黄不接的状况
不过相对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体系被破,基本就很难靠球员个人能力突围
从前年U19、去年跟今年连续两届亚青U16、去年亚青U18、去年世青U17,及至这届U19,
日本选择走极端小快灵的方式
弱点也很明显,就是很简单粗暴的高度不够
近几届是有05级、194公分的华裔中锋福王伶奈,去年打过U16,速度不慢,也有一定投射
能力,表现中规中矩
不过今年没带上她,连替补位置都不给,估计未来也不会以她为重,因此在00后梯次,日
本几乎没有180以上的射手或内线
目前00后比较受重用的180以上的球员,只有这次亚洲杯替补球员朝比奈,183,其他这几
年在亚青、世青稍微打出成绩的,都在179以下
参考这两年日本各级女篮败场,战胜方基本都是有运控技巧不差,会投三分或爆发力强悍
的机动型中锋或前锋,可以直接切入,破坏日本防线体系
然后外线能把日本守死,或至少能回敬几颗三分,让日本外线占不到太大便宜
美国Grinner、法国Rupert、中国韩旭、比利时Messemen、波士尼亚Jones、澳州Mabegor
、塞尔维亚Krajisnik、加拿大Carleton,大致都是身高比日本高一截,手比日本长、可
以直接持球突破,或者具备外线投射能力的内线或锋线球员
其中美国打巅峰状态的东京奥运日本队,就靠Grinner篮下卖高拿30分
在U19连续三届击败日本的马利,也是技术没那么细腻,但能对日本玩篮下暴力补到进战
术 + 手长干扰的爆发力球队,这次台湾球员应该都有感受到
亚青U18时期的朴智秀也赢过日本国青,而她恰好就是195以上,动作灵活、中距离不错的
中锋(成年后的朴智秀因各种因素,倒是没有跟日本对战过)
去年U17的匈牙利直接让Strausz、Toman这两只190左右的内线扛,小组赛跟排位赛双杀日
本,外线也没让日本占便宜,两场都赢二十几分
完全陪日本打三分快打风格而赢日本的场次,在这几年非常少,目前看起来只有去年中国
U18四强晋级战淘汰日本、这届U19法国对日本,以及在去年U17捷克对日本这三场
中国去年估计也不是想打小球战术,但实在因为内线两只竹竿加一只跑不动的大壮妹都太
弱,然后淘汰赛那场外线发挥比较好 + 守死日本外线,才勉强险胜,今年就大翻船
这届U19法国跟日本玩外线,差点翻船
尤其第四节最后一击(当时平手),只要吊给中锋或大前锋,或有身材更高壮的前锋持球
切入,在篮下摆进或制造犯规,罚进一球就绝杀胜,结果选择投风险较高的三分,被逼入
OT
捷克则是整场把对美国能拿12 + 7这种强势数据的195内线球员冰在板凳上,跟日本比投
射,最后输球
给人一种为了拼外线而拼外线,本末倒置的感觉
除了战术之外,整体而言,日本女篮选训球员的特质大致符合以下几点:
1. 下盘肢体有力,容易压低重心过人,不易摔倒,利于趁乱推进快攻
2. 速度与起跳爆发力普遍不弱,估计受过田径短跑与高强度肌耐力训练
3. 矮而不娇小,肢体够精壮,小钢砲体格
4. 体能耐力较强,常有第四节靠体能稳住的翻盘的纪录
21年亚洲杯险胜韩国、近年两、三次险胜中国,都是这种前三节落后,第四节翻盘的剧本
感觉日本各级女篮的选训逻辑是用“体能多维持十分钟、速度快一步、肢体粗壮一点、起
跳多十公分”的耐力与爆发力,去弥补身高上的劣势
用在对台湾,有时连身高都不输的时候,自然能虐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