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篮球陷入黑暗期,大专篮球员的光荣时刻已结束,谨慎的“升学考量”成基层选手唯
一出路
by 余柏翰 2020-03-24 22:56
108学年度UBA大专篮球联赛在3月22日正式结束,健行科大以及世新大学分别拿下男、女
子组的冠军,一个是创下连霸的难得成绩,一个是拿下队史首冠,男女共8支队伍让今年
的大专篮球决赛周末场场精彩,令所有球迷印象深刻,而今年各大专院校篮球代表队,都
有不少潜力、能力不错的应届毕业生,准备离开学生身份,投入职业的环境,试图延续篮
球生涯,但即将遇到的问题是,这些在学生赛场上叱吒风云,拥有“明星光环”的优秀篮
球员,也许在时下台湾此时此刻的篮球生态环境中,将面临未来无球可打,被迫转换跑道
的残酷现实。
职业联盟、球迷之间的恶性循环,台湾篮球已死
在CBA突然解散,台湾顿失篮球职业联赛后,许多年轻好手失去了能一展长才的舞台,经
过4年的黑暗期,在2003年由中华篮协为主,各界相关人士推动并成立SBL超级篮球联赛,
台湾篮球才重新燃起热血,再次在宝岛掀起篮球热潮,
但好景不长,经历过与中华职棒相同的签赌事件影响,加上“黄金世代”等球员西进转战
中国CBA赛场,SBL的关注度可以说是悬崖式的下降,在年连亏损的情况下,转播、行销单
位都没能坚持延续,产生了每年都在更换合作公司的窘境,整体联盟行销宣传不到位,也
导致球迷们的黏着度降低,年度赛事票房惨淡,目前联盟仅存的5支球队,可以说是都用
最低限度的预算在维持经营,谁都说不准未来,这个台湾目前最高的篮球殿堂,会有怎样
的状况发生。
除此之外,近年来许多联盟球星,包含具有国手资历小有名气的球员,纷纷发生许多负面
新闻,诸如家暴、外遇劈腿、牵涉社会事件、参与赌博等等,除了严重重创联盟形象之外
,球员们之间也饱受许多社会大众负面的批评,许多行为开始被放大,曾经人山人海的支
持人潮转变成为尖酸苛薄的网络乡民,原先光鲜亮丽人人吹捧的篮球明星,一转眼成为人
人看不起的过街老鼠,除了伤害球员们对于成为职业球员的想像,乏人问津的赛事也让这
些职业球员找不到持续进步的动力,而这样的状态截至目前SBL来到第17个球季,没有任
何的起色,还变本加厉,
虽然在赛制首创双洋将制度等等调整,试图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但基本上可以说台湾职
业篮球环境已死,每年大家期盼的不过是许多旅外球星回归组成的中华队,才能让球迷们
短暂团结一致,但今年来国家队争战国际赛场成绩惨烈,这样的向心力能维持多久没人能
保证,几乎可以说,台湾篮球已经走入另一短黑暗期了。
毕业生的职业之路:SBL惨淡且依旧年轻、ABL饱和且磨练机会少
举凡这个学年度即将脱离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辅仁大学具有中华成人代表队资历的曾祥钧
、得分爆发力极好的锋线型后卫卢峻翔,台湾师范大学大前锋,也有中华培训队资历的周
桂羽、苏士轩,卫冕队伍健行科大冠军赛MVP后卫林俊吉、射手朱云豪等人,还有许许多
多优秀的大专应届毕业球员尚未列举,
对于今年职业环境来说应该是令人期待的一年,但诸如上述所说的,目前台湾的职业篮球
环境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让这些后起之辈延续篮球生涯;SBL在第17季新人选秀会上仅在前
两轮选中3位新秀,其中2位加入台湾银行、1位加入高雄九太科技,其余3支队伍在首轮
就决定放弃不选择,或是可能以自由球员的方式召募、补充球队战力,
基于达欣工程篮球队才刚解散,自由市场有许多经验丰富且能力经过考验的球员,这也的
确压缩了新秀球员的舞台,目前联盟5支球队中不乏有多位年轻球员等待机会展现自己的
能力,球迷们口中的“老将”,也几乎都还在当打之年,面临这样饱和的状态,要让仅有
潜力但尚未证明自己有多少战力的新秀们加入联盟,实在有难度,即使加入了,也可能没
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只能在登录名单中载浮载沉。
另外,看看国内2支挑战ABL东南亚职业联盟的台北富邦勇士以及宝岛梦想家,虽然都是具
有规模的职业球队,但每支球队有3个名额保留给外籍球员,在能力上他们也将拥有最多
的发挥空间,为了在跨国联盟中取得一定的好成绩,对于能立即贡献战力的球员肯定是首
选,所以面临跟SBL一样的情况,现在台湾环境并没有能力负担、慢慢培养年轻球员,一
但失去了能发光发热的舞台,这些从小就靠着运动表现一路升学的孩子们将顿失优势,落
入与众多应届大学生竞争的窘境里。
回到“学生”本分,科班学生必须在升学上考量更多
当职业篮球无法成为这些从小唸科班孩子们的选择时,台湾关注篮球运动的球迷们必须要
有个觉悟,这几年国家篮球的实力及国际赛成绩,将来到前所未有的低点,这些都可能是
会发生的状况,如果“生存”成了这些孩子脱离学生身份之后必须面对的难题,在这样的
情况下,是否增加训练、提升自我篮球技巧上的不足都成为次要的考量,他们必须像一般
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考验,找工作、透过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技能,找到自己未来在
社会上生存的角色,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科班生当年在选择大学时,最大的考量是什么
?
回顾过去10年台湾大专篮球的转变,越来越多学校在代表队上的组成上,不同于过往聚集
在“体育”这样的系所,而是让这些“体育保送生”打散到各个学院科系,让他们在篮球
专长之外还能拥有一技之长,举例来说,传统篮球强校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
学、高雄师大等等,都以体育系所为主,另外像是台湾艺术大学、义守大学、健行科大或
近几年开始重新加入公开组行列的政治大学,这些学校的篮球代表队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则是以非体育相关系所来培育这些科班生,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学生们在拥有“单项运动专
长”的基础下,还能有其他技能,给他们在未来就业选择上有更多可能性,让天赋潜力比
较没有这么好的运动员,能早早思考转换跑道的可能性,但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球
员是否意识到这样的困境,或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样的人生选择?
总括来说,不少科班学生在非体育系所中,依旧是特别的存在,大部分孩子也许对于学习
这件事本来就没有太大热忱,只要符合一定的课堂出席率、完成一名学生最低的学业要求
,基本上校方都不会太为难这些“因篮球专长而入学”的孩子们,但最大的问题是,这样
的状况是否让这些孩子们认真在课堂上学习到些什么足以生存的技能吗?相信现实情况下
,没有人可以给予肯定的答案,但这必须是校方、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未来必须重视的
问题;
从基层球员的培育开始,就必须考量未来是否能投入职业赛场,以篮球员为例,如果不能
,又有怎样其他的选择、有什么除了篮球之外的兴趣,而自己是否具备相对应的能力,这
些都必须纳入“升学的考量”,而非单纯的选择能够打球且篮球资源丰富的选项;运动员
是一个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经过一般人难以想像的训练才能造就一名选手,我们也不乏看见
国外曾经以运动员为目标,在转换跑道之后有令人刮目相看成就的案例,目前台湾的科班
制度看似稍微限制了基层运动员发展的广度,但运动员在其他领域能有怎样的可能性,不
尝试永远不会知道,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如何鼓励这群孩子,勇敢的尝试并全力以赴。
台湾篮球环境并不是没有低潮过,但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困境会持续多久,这个社会不能毫
无目标的培育基层选手,给他们一个没有未来的梦想,台湾篮球最高殿堂改革势在必行,
在不确定究竟会花多少时间来改善职业环境的情况下,基层选手必须要有最坏的打算,提
早转换跑道,或是义无反顾的在这样最糟的环境下,保有坚持成为职业球员的决心。
https://www.storm.mg/article/244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