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angmie (楊咩)
2014-10-27 07:16:47代作者PO, 希望大家能更了解高中乙组篮球
支持由蔡宗儒老师发起的
"连署教育部修改103学年度高中乙组篮球赛复赛举办日期"活动
纯粹的高中篮球—乙组篮球梦
原文连结
http://ppt.cc/V0uf
作者: 蔡宗儒
因为今年高中乙组篮球复赛日期暂定与学测只相差几天这一件事情,
我成立了个专页,在透过大家帮忙与支持的协助下,
我也收到了不少宝贵意见,特别是要我介绍一下台湾的乙组联赛发展与现况。
研究所不是学管理与行销的我,试试看以主观参与者的角度写一篇,
希望能让大家更了解台湾的乙组篮球赛发展。
一、关于HBL篮球赛
高中生的篮球联赛又称作HBL,可以分为甲级与乙级。
(比较日常的说法是“甲组”跟“乙组”,以下内文均用“组”字。)
电视上每年都会看到、最热血的HBL篮球赛,是甲组的篮球联赛。
高中甲组联赛的参赛队伍几乎是由体保生或体育班的选手组成,
比赛则分为会内赛与资格赛,会内赛电视会转播,资格赛目前没有。
每年资格赛与会内赛的规定也都不相同,
最常见的情况是前一个学年度的八强保留参赛权,
其他想要挑战会内赛的队伍得从甲组资格赛打起。
而当年度获得甲组联赛八强的球队选手获得保送权,
可以用甄审权参加保送考试。
(因为我高中不是打甲组的,有写错的话欢迎跟我说。)
另外有别于高中甲组联赛的是高中乙组联赛。
高中乙组篮球联赛没有电视转播、也没有保送权,
大部份的参赛球队,不是由体育班或保送生的学生组成。
(但近几年前八强球队几乎都是有体保生或体育班队伍)
乙组联赛有地区性,必须在地区预赛出线,取得参加南北区的复赛的资格,
然后在南北区复赛获得前四名,才能参加最后的全国决赛。
地区预赛的报名队伍决定晋级队伍数;南北区复赛则各取四队晋级全国决赛;全国决赛
再分出最后八强球队的名次。
以我的母校彰化高中为例,如果要成为全国冠军,
必须先通过彰化地区的县预赛,在县内获得前三名的成绩才能晋级南区复赛;
晋级后前往该年度举办南区复赛的县市,与其他南部台湾县市的球队竞争,只有前四名
能够参加全国决赛;
最后由南、北两区的四强队伍共八队进行全国的决赛,得一路过关斩将才能从223只队伍
中获得全国冠军。
乙组联赛参赛队伍数非常多,以今年103学年度为例,高中乙组篮球赛男子组一共有223
队报名(甲组球赛只有27队),
(参考高中体总网址 http://www.ctssf.org.tw/sign_up_query.aspx)
所以如果说甲组联赛是精英选手的球赛,那乙组则可以说是普及所有高中生的球赛。
就某些意义来说,更能代表“高中篮球”这四个字。
二、乙组联赛现况
一般来说,乙组联赛的参赛队伍里面,大部份都不是由体保生或体育班选手组成。
但是在近几年的八强队伍,却几乎是由相对少数的体育班、体保生队伍包办。
这些有体育班体保生的队伍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为了之后要挑战甲组联赛做准备的球队。
虽然现今制度乙组冠军也不能晋升甲组(过去曾经可以),
但却可以是一个判定能否打甲组的标准。
因为如果学校决定选择报甲组资格赛,只要两场比赛输了就会遭到淘汰,
一整年的辛苦就会不见(报甲组资格赛就不能报乙组)。
所以通常要挑战甲组的队伍都是以一二年级为主的阵容参加乙组球赛,
能够于当年度夺下冠军,再决定明年是否挑战甲组。
但现今这种队伍几乎没有了,许多学校都直接报名甲组资格赛。
第二种则是没有打算要挑战甲组联赛,但却有招收体保生、体育积优生(学术科各半)
、体育班的学校。
这类的学校通常招收没有获得甲组学校青睐的学生,或是在国中时期还没被发掘的球员,
虽然他们的等级与能力在高中阶段还没像甲组球员一样,
但在乙组里面都算是上上之选,在比赛中相当占有优势。
就我所知,这几年获得乙组全国冠军的学校,只有90学年度的斗六高中、95学年度的彰
化高中是队上完全没有招收体保生、体资生、体育班的。(参考高中体总网址&个人印
象http://www.ctssf.org.tw/League_data.aspx?ID=110)
但即便如此,在两百多个乙组队伍里,一般生仍然占大多数,
说乙组联赛是一个代表一般高中生的球赛,仍然不为过。
根据这个现况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到底体保生、体育班学生是否要和大专一样,跟乙组完
全切割;
或是仿照日本的甲子园,没有甲乙组之分,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全国的舞
台,争夺货真价实的全国冠军。
但不论如何,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带来的价值、与不同的问题,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是倾向中学阶段不分级,每间学校都从地区预赛打起,然后减缓台湾挖角球员的文
化,让高中篮球成为一个如甲子园一般更青春、纯粹的舞台。)
三、高中乙组球队一般生之现况
因为我高中不是体保生、体育班、体资生,所以我也不知道乙组的体保生、体育班、体
资生过著什么样的生活。
只知道他们可能跟甲组一样,每天都过著早上练球到九点或是下午三点就开始练球的生
活,
然后很辛苦到可能没办法维持课业与享受学生生活。
我是以一般生身份考上彰化高中,所以只能概述由一般生组成的乙组球队现况。
一般生组成的高中乙组球队,每天的“可以”练球时间只有课余时间,
以我们彰化高中为例,我们的主要练习时间是每天午休,
以及一个礼拜固定一到两天的下午放学时段,
固定一到两天是指“全到”的时间,每天放学教练仍然会带我们练球,
只是可能每天来的人都不会一样,没办法像甲组球队很有系统的每天排好进度。
(当然也会出现像我这种被教练称作7-11的球员,不补习,每天都到球场报道。)
因为队员都不是由体保生组成,教练无法强制大家来练球,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补
习时间,
所以要能聚在一起练球,对球员、对教练都是要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我们彰化高中练习时间在一般生的学校里已经算很多,
我回去服务那两年,甚至增加早休时段练习,但前提是要家长与导师同意的学生才可以
来。
就我知道有些学校练习时间更少,甚至没有老师带队,
可能只有一个月二到三次的社团课时间,或是一个礼拜一次的放学时段。
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学校会禁止学生早午休练球;
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学校不太会特别支持乙组球队的发展,
不会特别外聘教练、或是找老师带队。
另外家长的方面也是一个问题,几乎大部份的家长听到小孩子要去打篮球队就是摇头,
不是告诉他们“你没有打篮球的天份”、“打篮球会影响课业”、“你以后能靠打篮球
升学或是赚钱吗?”,
就是直接禁止他们加入校队练球。
但是不得不说很多基层的老师们,几乎以“对抗”学校与家长的方式,自己掏钱掏时间
带队,
把校队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般,要帮他们跟家长沟通、又要帮他们跟导师沟通。
我想给予这些在基层付出的老师们最大的敬意,没有你们,台湾将会有更多孩子错过热
爱篮球的机会,
同时你们也教育著孩子们,以实践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不要老是功利式思考事情。
由上可知,其实很多高中生是偷偷的在校队练球的,
不管是瞒着老师或是瞒着父母(我们那届就一堆,还有练球练到一半被妈妈来学校抓回
家的)。
但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坚持下去(继续偷练?),或是与父母沟通(几乎都是家庭革命了
),都会成为以后长大的宝贵回忆。
身为一个高中乙组篮球的教练,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学生教好,
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好人、学会兼顾好课业对自己负责,最后才是把球打好。
在这边也说一下我师大时期的学长兼教练子威说过的:“做好人,比打好球还要重要。”
教球的这些年不断秉持这个信念给予学生,
不希望他们只是一个很会打球的机器,相反的是一个能从运动里学到更多的好人。
扯得有点远,总之我希望大家明白高中乙组的生态与遇到的困难,
大家能多重视这一块也属于“高中篮球”的青春梦田。
三、乙组联赛之价值
价值不是指价钱,
打高中乙组联赛或是带高中乙组球队,几乎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情,
那是因为对于高中乙组联赛来说,没有价钱可言。
乙组联赛没有保送权、也不是一个以将来进军职业的发展为前提的舞台,
虽然近几年SBL的球星如林志杰(基隆海事)、刘铮(新兴高中)、朱亿宗(永靖高
工)、陈濡群(和平高中)、蔡文诚(基隆商工)、黄镇(花莲体中)都是乙组出身,
但毕竟也是少数,而且以上几位都是才华洋溢、在国中时期没被发掘的球员,比较属于
例外。
更能代表高中乙组的是广大的一般群众,几乎毕业后都没有进行篮球相关工作。
一个没有价钱的活动,却可以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点希望台湾社会能慢慢的看见。
在国外,运动是他们的信仰,每个地区几乎都会有社区高中球队或是大学球队,
周末就是大人们聚在一起为他们支持的学生球队加油打气的美好时光,
透过这些时段,他们鼓譟、他们闲谈、他们肯定自己的社区与家乡。
再往上看,职业运动赛事也成了他们心中最深的信仰,上班之余的话题就是讨论球队与
球员的事情。
这不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国际赛成绩很好、运动代表对很强,而是运动对他们来说就是人
生的一部份,
他们从小不论打得好打不好、适不适合打NBA、有没有办法靠篮球赚钱,
他们都能够有一个被尊重的舞台能够发挥自己,
这才是体育变成他们生活一部份的最佳原因。
或许要反过来看,这才是他们体育兴盛、国际赛成绩好的原因。(但这样一来就有点功
利思考了)
在台湾,小孩子要参加校队,往往面对的是家长的这些话:
“你是王建民或林书豪吗?你有办法靠打球赚钱一辈子吗?如果不能,那你为什么还要
参加校队?”
这当然出自家人的担忧与关心,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有现实的一面,学校不好考、钱不好
赚。
但是我不得不问,难道就不能在平衡现实的情况下,“浪费”一点点时间去做一些“没
有价钱”的事情吗?
对我来说,这种没有价钱,而你还能基于你的热爱为了他努力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很
有价值的。
我一直觉得台湾就是这一个环节少了一点什么,一切都变得功利化。
大家都只知道现实残酷,而不知道生命的美好,
于是把小孩子朔造成一个现实、势利的计算机器,
什么事情都要好好的计较、算上一算,对我有利才去做。
其实就连一些甲组校队也是如此,我看过很多被教练当成工具的球员,
最后学坏了或是没球打变得非常的可怜。
我相信这些问题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打篮球,
而是我们以功利手段对待他们的缘故
有时候一些学生只是刚好他可能是王建民可能是林书豪,所以他们才能打球而已。
我们对选手的方式是不是真的走偏了?
又或者说,我们口口声声说读书很重要读书很重要,
制度却在国高中阶段将读书与运动切割得很清楚,
弄的选择打球的人没办法唸书、选择唸书的人没办法打球。
有时候我不得不想,这样对精英选手与一般生来说都是对的吗?
精英选手是否太早接受职业式的训练?会造成他们的热情减退?发展受限?
或是错过很多接受其他教育的机会?
一般生选手是否又不受重视?丧失很多舞台与尊重?
想要选择参与体育运动就得面临读书、打球二择一的困境?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思考的。
追根究底,我认为都是功利式的思维造成,
我们想要有成绩(不管国内或国外),于是高中甲组球队练得跟职业球队一样,
然后挖角情况越来越夸张,耳闻很多抢球员的事情,不知不觉将学生灌输了势利的观念。
而没有实质成绩效益的乙组球赛则不受重视,一节比赛八分钟,被偷表示常见的事情。
透过这种教育,我们只是把小孩教成很厉害的工具或而已,
我们大家都认同透过教育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也必须思考要教育他们什么?
只有给他们更多知识吗?还是只有给他们更多赚大钱的能力?
你想想一个心地不善良的杀人机器,你给他更多知识后,
他不就变成一个更强的杀人机器了吗?
就像现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黑心油啊、塑化剂啊的社会问题,
每个都是社会的高级知识份子,难道他们还缺少教育吗?
还是你真的觉得他们只是少数没良心的特例而已?
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把社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因为大家都是功利式的思考机器,只要有人一不小心跨过那条线,
问题就会像现在一样变得很大........。
我不是要说一个高中乙组联赛有那么伟大到可以解决黑心油的问题,
而是像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考试上”不重要的课程与活动,
可以稍稍唤醒学生对情感、生命意义的感受,
让他们不抱着功利目的去做一件事情。
这种从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以黑心油事件为例,如果要台湾再没有类似黑心油的事情,
不是要发的很严或抓得很严,也不是把那些无良商人抓起来跟他们道德教育,
而是要透过这种属于美感的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改变,
他们多一点点的非功利性思考,就多一点点替人找想的同理心,
就不会为了贪图便宜做了这件错误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犯错的人抓起来;而是让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想那么做。
当然不尽然只有艺能科科做的到,
已经被考试功利化的国文、英文、数学等等科目也可以,
这些科目也充满了没有价格的价值,发掘这些价值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
明白这些后才真的能让社会变更好。
另外站在体育圈的角度来说,固然顾及精英的选手教育很重要,
但对于更普及大众的乙组体育教育,其实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试想,这些乙组的学生们将来长大后,虽然几乎都不会成为球员或是进行体育相关工作,
但他们往各行各业发展,更能代表整个社会,
到时候要谈支持体育发展、认同国民体育,不是他们支持、认同是谁?
我认为这才是提升整体的体育环境的根本方法。
高中乙组篮球,一个台湾高中学生的梦田,
如果你接触过,你才知道有多少学生们不为升学与职业,
单纯为了一个梦想努力着。
去年我常跟彰中篮球队的小学弟们说:
“你们真的很辛苦,要顾好课业、要面对爸妈、面对导师、面对考试、又要花时间练球
来听我讲543。”
但我愿意相信我的信念,相信人生就是这样才会不同,不能老是用钱啊、机率啊去计算
你的人生,
生命意义与价值总不在可以计算的范围里面。
如果你总是计算,你永远都不会遇到一个属于你的美丽时刻。
但我也要勉励有梦想的高中生们,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
不能凭著这篇文章就很率性的抛开书本,
或是只顾著练球就成为一个品行不太好的人。
我相信梦想与现实虽然是两条极端的路,
但一定有一个“第三条路”可以兼顾两者的。
虽然很辛苦,但也因为你热爱这么梦想,所以你必须这么做。
我很幸运,能够从高中乙组篮球赛出身,
并且兼顾好学业跟球队训练,
每天练球都很开心,还拿下过一次冠军。
对我来说,篮球生涯已经很精彩了,
我从来没想过要靠篮球得到什么,
那些美丽时刻与感动就是篮球给我最大礼物。
我现在只希望我能跟当年对我那么好的老师们与教练们一样,
帮助还在追梦、还在高中青春时期彷徨的更多学生们,
给他们一个无怨无悔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借由篮球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本文献给所有在基层工作的教练、老师们,
甚至是一些明明不是学校人员,却还偷偷帮忙指导学生的社会大众人士们,
因为有你们,台湾的体育还是很美好的。
也献给哪些所有在为篮球梦与升学考试苦恼著、辛苦着同时也享受着的高中生们,
愿你们的高中岁月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夏天,
也远你把这个愿望致所有灿烂无悔的17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