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记] 偷走那可能曾有红毛来过的大埤还有老戏院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20-04-19 11:24:45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2RPTZHT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好久没有写云林的文章,不过其实地方贼一直关心云林的事物
去年也与云林故馆合作进行云林老戏院的调查,不过只有展览而已
没有把它写成部落格文章,如果有机会也希望能出云林老戏院的文化旅游书籍
遥望文化局! 不过这篇先让我们来认识大埤 这里也有老戏院喔
[地方] 偷走那可能曾有红毛来过的乡间小路 #大埤乡 / 云林县
有在关注地方贼脸书的朋友应该知道贼贼去年完成一个小计画,就是“云林老戏院”的记忆搜集。那时跑了云林不少县市,不过多在脸书上发贴文,只有仑背有写过部落格文章吧!前阵子因为去溪口老街看展览,从虎尾骑车顺路经过大埤,到怡然村去看看。拍了几张照片,才想说跟着之前探访老戏院的照片,写一篇大埤的文章。
从虎尾到大埤,走云林监狱那一条,还是会经过斗南镇的新仑、沟心,过了大湖口溪才算到大埤乡境。在大湖口溪看到上面那些消波块,觉得很兴奋,原本想拍个IG网美照,可惜我们失败了,看起来非常平庸。沿途除了几个小聚落外,几乎都是稻田,在乡间常会看到有一块看似森林的地。问了一下小时候在云林长大的贼摄影,他说那可能是种树来卖,在北部长大的我,还真的没有看过这种景象,我以为树都是从山上砍下来的。
沿着178县道往南走,进到北门街时就会看到红砖屋与现代街屋并排,那就代表大埤市区快要到了。这边提一下大埤地名的由来,大埤旧称为“大埤头”。有一种说法是荷兰人殖民台湾时期,在大埤建造一个水埤,被称为“红毛埤”,据说还有红砖城。台湾各地都有不少红毛命名,像是新丰的旧称“红毛港”,云林水林也有红毛路。大埤的红毛埤则比较隐晦,甚至也有些争议,还是要查一下文献才知道。
不过其他地方也有红毛埤,那就是嘉义市兰潭,那里还有红毛埤山。大埤那座红毛埤被认为在三结村那,三结村所包含的埤头、中埤头、下埤头部落据说分别在围绕此埤。而在红毛埤上游有一个汉人聚落,就被称为“大埤头庄”。不过也有认为埤塘是中国早期移民所开发的,位置在丰冈村那,这派学者认为荷兰人没有真正统治大埤、斗南等地。不过这解释对地名为什么会出现“红毛”二字却无法提出理由。
不过这样的说法倒是忽略了在汉人拓垦之前,早就在云林地区活动的“洪雅族”。根据荷兰的文献,洪雅族总共分成五社,比较靠近大埤的应该是位于今斗南的“他里雾社”。明郑时期,已经有汉人来云林拓垦,文献目前记载是蔡、黄二姓开拓了大埤地区。康熙年间大埤各个聚落其实都逐渐浮现,到了乾隆年间,大埤地区几乎拓垦完毕。
除了闽南移民外,也要注意大埤地区也有不少客家移民,只是在清代拓垦时,闽南势力较强,就逐渐成为“福佬客”了。虽然三言两语就把这转变说过去有点不妥,但是福佬客研究在浊水溪南岸比较多,大埤地区还是少了点。不过可以证明的是张、刘为大埤的大姓,是最早到大埤开垦的广东客家人。前者是广东惠州陆丰,后者则是广东饶平。在大埤市区街上有一间“清河大厅”,修建的颇新,应该是张姓的宗祠。
大埤另外一个有客家移民的证明,便是三山国王庙,在市区街上的“赐福宫”便是其一。赐福宫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也有一百五十年历史。当时大埤地区有瘟疫流行,两大姓便号召大埤附近的庄民,在大埤头庄兴建宫庙,起初主祀三官大帝。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地震造成了庙宇毁损,居民发起重建,并请大德村三山国王庙的三山国王分灵过来,目前主祀两座神明。
大埤在日治初期,分别在茄苳脚以及大埤头设立役场,不过前者是属嘉义县斗六支厅;后者则是嘉义县土库支厅。大正十一年(1920年)行政区改制时癈区设庄,两区才合并为大埤庄,由台南州斗六郡管辖,也奠定了后来的大埤乡范围。大埤乡目前列为文化资产的地方有三座,其中一座就是位于市区的“大埤乡农业信用组合”。
这栋建筑应该是大埤乡内最可观的日治时期公共建筑,大埤应该也没有别栋日式老屋,有的话欢迎补充。看日治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大埤庄役场应该是在洽源馨鸟仔饼那楼房的位置。话说那时去想买鸟仔饼结果卖完了,最后是在溪口吃到,所以鸟仔饼到底是溪口特产,还是大埤特产啊!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毕竟两个地方这么近,倒是洽源馨的重乳酪听说也很好吃,贼真的是甜点控。
这原本是大埤乡农业信用组合,国民党政府来台后,改为农会办公室。在民国一百零一年(2012年)列为历史建筑,文化部网站写就写内部天井倒塌,贼去的时候应该是在修复,有看到云林县政府前年的标案,不知道现在修复好了没。虽然被铁皮遮住,但上面圆形山墙立面还是很抢眼,有着可爱的小窗户和黄色磁砖。入口雨披被支撑的鹰架遮掩住,希望赶快修好,虽然木造屋顶早已塌陷,满危险的。
关于大埤戏院的文章,之前在脸书贴文发过了,就把它补进来。大埤老街其实没什么人,要找到人询问老戏院也不容易。难得在参访完赐福宫后发现一位年纪不小的阿伯,就询问一下,阿伯指点我们日治后期大埤就有戏院了,但他那时候还是小孩子。根据阿伯的只是,我们走到老街上的棉被店询问,年轻的他们不知道家里前身是大埤戏院,还说找戏院应该去斗六与虎尾。
反而是在戏院隔壁,经营著大埤最后一间老相馆的阿伯,目睹了大埤戏院从繁华到衰退,之后拆除改建的过程。而他也是云林照相馆工会第二老的师傅,最年长的好像在褒忠。会访问到阿伯,是被店面橱窗摆设的婚纱模特儿给吸引,这真的是时光冻结,店内的玻璃也很美。阿伯说以前大埤有四家照相馆,现在只剩这一间。用来打发时间,可能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
从以前在大埤戏院看戏的小朋友,后来成为老街上唯一的摄影师,这记忆转换还蛮值得记录的。好险有进去跟阿伯聊一下天,不然大埤戏院曾经存在的记忆就会渐渐无人所知。就像无意钻进的中山路八巷,两旁的屋舍形成强烈对比,红砖或木造老古厝几乎全倒,就像记忆一样不久就会渐渐腐蚀。不过老戏院的研究也滚动不少人去探寻大埤戏院的记忆,这点还满欣慰的。
赐福宫前面算是大埤老街吧,感觉之前想形塑成步行商圈,而换了街道铺面。走过老街就是一条能通往四面八方的圆环,圆环周围应该也热闹过,有大埤市场和一间七彩超级超市。大埤市场 根据资料是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兴建,后来在民国九十八年(2009年)有整修。倒是对面那间七彩超级超市,查了一下营业登记,比市场建筑还要早了五年,应该也是伴随着大埤人从小到大的记忆。
离开大埤市区,到新街来参访大埤的另外一座文化资产“三山国王庙”。前面在讲赐福宫时有提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那场大地震后,迎请了新街三山国王的分身至赐福宫安座。三山国王是客家人的信仰是常见的说法,但这个见解也不断被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乱战,像在台湾很多地方,例如九如、大埤,虽有三山国王庙,却不见客家人。
有学者追回去中国探讨客家族群,有学者认为三山国王起源于古越人的山神崇拜,后来才传给客家与福佬族群。若看广东省,它其实也是多族群混杂的地方,而在这些地方可以发现潮州人、客家人、越人都会奉祀三山国王。不过能确定的是,在汉人移垦台湾期间,三山国王信仰有“客家化”的趋势。邱彦贵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新街三山国王庙建构了云嘉八个乡镇内五十三庄的客家信仰体系。
而这个信仰组织是云嘉地区客家人开垦过程的共同信仰中心,也证明在这个地区有大规模的福佬客。而这间三山国王庙的历史,根据记载是广东人张忠义来台后,将三山国王奉祀于自家中。但当时称为太和街的新街有瘟疫,便向三山国王祈求,结果不少人就此好转,因而在三山国王明示要在原本祀奉“百姓公”的地方建庙,后百姓公也决定礼让。
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姓两兄弟召集53庄善男信女,从广东陆丰县雕在三山国王金身,并兴建大庙。昭和六年(1931年)庙宇又重建,在庙后兴建百姓公庙,而有“到太和街祈求礼拜三山国王,并应顺道前去庙的后方礼拜百姓公”的规则。三山国王庙的交趾陶、石墙、木梁等都颇精彩,最有价值的文物莫过于嘉庆时期的“熙朝柱石”匾,以及乾隆、光绪年间添置的石香炉及石狮子。
离开三山国王庙,我们到大德村去看一座有着神秘木乃伊的庙宇“北极殿”。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文修先生发起建立庄头的庙宇,主祀玄天上帝和柯象佛像,庙名为玄天上帝庙。有看到一篇论文指出,新街在某次漳泉械斗后就没落,也因街庄没落,附近庄民便将其信仰寄托与神明性格与三山国王相近的玄天上帝,而这间玄天上帝庙也成为庄头庙。
也难怪三山国王庙这么精致、重要的庙,会在一个聚落看起来不大,房舍也较为零散的地方,原来是有这么一个信仰迁移,造成村庄迁移的故事。除了玄天上帝之外,北极殿也供奉了“柯象”先生,柯象的神尊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木乃伊。关于柯象肉身化为木乃伊,大概是在光绪年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也可说是乡野奇谭,唯一确定的是柯象被神圣化为地方重要的信仰。
虽然在清代木乃伊成为神尊,被地方民众供奉为神,但柯象也被卷入了日本殖民初期的抗争事件“土库事件”,其神尊被皇朝利用作为其所号召的宗教集团“南天宫”彰显神力的工具,藉以对抗殖民政府,巩固自己在庄内的权力。就此柯象被转移至总督府警察官及司狱官练习所参考室 ,被当作土库事件的物证,也是首例日本司法裁判史上木乃伊当作证据的案子。
民国八十二年(1993年)柯象神尊才正式移转至台博馆进行研究与展出,后来又被堆放至博物馆仓库。直到台师大与台博馆合作于民国九十八年(2009)年所开设与文化资产的课程,才让芦竹后庄的村名知道柯象神尊还在,也卷动地方一股要求柯象回家以及所有权归还地方的声量。不过碍于博物馆对文物保存的考量,目前仍以“借展”至北极殿的方式,让柯象能短暂回家。有兴趣可以下载下面那篇论文,有更多关于文物返还的思辨。
必读文献:
李金贤,《冲突与共作 ─博物馆“木乃伊柯象”的返乡与展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