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记] 不只有宝隆纸厂,偷走林内的菸业记忆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8-04-05 15:27:35
网志有图抓贼版:http://t.cn/RmAmUhP
欢迎追踪地方贼脸书,偷走其他地方:http://t.cn/RmPbrSh
林内的文章终于来到第三篇了,也谢谢大家能给予回馈
明天早上林内也有举办活动,结合了紫斑蝶季和食采节,大家可以去看看喔!
[袭产 #林内菸楼] 不只有紫斑蝶,偷走林内的菸业记忆 #林内 Linnei/云林 Yunlin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云林县是闽南人的天下。事实上,云林在族群上确实是以闽南人为主
但台湾幅员不大,还是有其他族群流动后定居于云林,客家人便是其中一例。
甚至,客家人在林内乡也留有特殊的产业袭产(Heritage),亦即菸楼。
说到菸楼,大家应该都会想到高雄美浓、花莲凤林等地,
这些地方早已将客家菸楼纳入镇、县级观光论述中推广。
但就林内来说,观光建设停滞以及客家并非主流族群的因素,
菸楼随菸业没落一直被遗忘在乡间小村中。
林内的菸叶种植区主要是在重兴村到林北村间,又以林北村为菸楼最密集之处,
林北村也是云林县北部最大的客家聚落。
这些客家人并非直接从大陆迁徙至林内定居,而是30年代,
从新竹峨眉地区迁徙至林内定居的岛内移民。
峨眉地区位于新竹的山区,最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就是前往现位于苗栗县的竹南火车站。
那些决意到他处开垦的客家人,便从峨眉走了五个多小时的山路到竹南,
再坐慢车五小时到他们听说仍有田地可以开垦的林内定居(大家可以想像在那个年代,
这样的移动式如此艰辛)
菸叶制造作为一种产业,也是日本殖民时代带入云林县的,
但引进时间较晚已在日治后期(1939年),斗六保长里、牛挑湾、古坑永光,以及林内
浊水溪一带都曾是烟叶栽种区域。
烟叶会成为一种客家人特有的经济产业,实与菸业需要耗费大量劳力,
客家人较其他族群更具生产力上优势。正好,浊水溪常受泛滥,而使土质肥沃,
十分适合种植菸草。这些从新竹迁徙至乌涂村及林北村附近聚落的客家人,
就正好搭上了种植菸叶的热潮。
此外,菸叶在公卖局的推广种植下,成为定居于浊水溪畔的客家人的经济命脉。
公卖局规定菸农必须将菸叶烘干后,依等级交货,因此采收菸叶后,
用来干燻的厂房便应运而生,用来干燻的厂房就是菸楼。
7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开始转型,农村人口开始外移,菸业也不敌这些因素而结束。
2007年,行政院宣布停止收购国内菸叶,为台湾从日治时期便开始发展的菸叶产业划下
句点。虽然在当时菸叶的终止,引发了菸农的反弹,无外乎是政府要如何给予补偿,
以及后续这些田地要怎么辅导转型。回到云林县的部分,
则是将原先种植菸草的土地,辅导转型改种草莓、茭白笋等高经济价值作物。
贼贼今天到的十三座菸楼中的其中一座,位于二号仔(彭厝聚落)的彭厝菸楼,
彭厝菸楼现为社区型的客家文化馆。虽然在2012年时进行修复,
从以下撷取自林北社区网站的图片与现在对比,可以看到修复的算是不错。
但是与其他地区一样,若无持续的经费灌注,地方型的文化馆很难持续经营下去。
贼贼平日星期五到这边就面临闭馆的窘境,外面也像是无人打扫的样子
真是可惜了这样的菸楼。
虽然未进去瞧见菸楼内部构造极为可惜,但看看外观也是可以的。
根据林北社区网站中对菸楼的详细解释,菸楼的结构图为左边图示
虽然菸楼修复的议题一直在林内地区被提出,也曾有过“一菸楼一特色”的计画,
但碍于经费,目前仅有两座菸楼被修复,一为贼贼去的彭厝菸楼,
另一则为林北卡好数位生活馆。希望林内乡公所或云林县政府能够更重视菸楼这项过去
产业。结合林内其他景点与社区,共同思考已经消失的产业,
如何借由文化观光再次为社区带来生机。(虽然这次只是稍微介绍菸楼,希望下次能够
将其他菸楼补齐)。
作者: pa55661122ap (资)   2018-04-06 02:3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