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hide本应改写世界音乐版图的..

楼主: cygnusx523 (LEOMETAL)   2025-06-08 16:08:33
有感而发....
Zilch这个团大概是在1995年成立的,或至少是已经找齐人了。
那年年底X JAPAN的演唱会,Zilch的成员就有去巨蛋现场看表演了,
接着从1996年1月就直接开始录音,感觉整个企划就是这样展开的。
成员上,主要当然就是hide,还有Ray McVeigh,负责吉他手、主唱,甚至也有参与
制作的样子。
然后是Paul Raven担任贝斯手。
其他成员好像比较不固定,不过一开始的鼓手是Scott Garrett。
这位Scott Garrett在时间轴上稍微晚一点,不过他后来也有参与LUNA SEA贝斯手J的
个人活动,去当他的鼓手。
就是Pyromania那个案子,后来也有加入Blood Music,现场演出也都有看到他打鼓。
真的蛮厉害的,你会忍不住想,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彼此认识、怎么变熟的?
应该是因为他们那时候都长期待在洛杉矶,常常一起去喝酒啊,透过朋友介绍认识这
样。
加上大家对音乐的胃口、小时候听音乐的根源其实都差不多,
见面一聊起来,频率自然就对上了。
像是“欸你也喜欢那张专辑喔?”这种对话,一讲就会聊开,会觉得“喔~你懂我懂
啦!”
然后就开始说,“他好像认识谁谁谁耶~”然后圈子就越来越大,
变成“下次一起去喝一杯吧!”这样的节奏。
还有一点就是,Zilch的鼓手其实是会根据不同的歌去换人,
像是Joey Castillo也有参与打鼓。他们好像本来就没打算要把成员固定下来,
反而比较像是“反正朋友那么多,谁想参加就来吧!”这种自由不设限的氛围。
听说因为这样,每次都找新朋友来录制,制作费直接暴增一个等级,
开销变得超夸张的 —— 这种都市传说我也耳闻过。
然后,虽然不是成员,但我觉得还有一位“工作人员”的角色非常关键,
就是混音工程师Bill Kennedy。
这个人,似乎在整个Zilch的制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本身也有跟Nine Inch Nails合作过,
所以对当时90年代的那种“近未来感摇滚音色”非常熟,算是对这类声响设计了若指
掌的高手。
所以对hide跟I.N.A.来说,能在这个时间点跟Bill Kennedy这样的角色近距离合作,
应该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可以说是赚到。
真的是站在音乐制作最前线的人物啊 —— 不折不扣的第一线。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hide超爱Nine Inch Nails,这根本是X迷的基本常识了。
他在做第一张个人专辑《HIDE YOUR FACE》的时候,就已经在鼓声处理上试过无数遍
了,
据说为了营造出有临场感又有魄力的鼓声,特别强调环境音,把门全部打开,让声音
听起来自然、有空间感,
这是hide当时的手法。
但Bill Kennedy的做法完全相反。
他根本不考虑什么“空间感”,直接把所有的残响都砍掉,录出来的原始音超级干,
完全零空气、零延伸。
然后从这个极干净的音轨开始加失真、加效果,整体作法完全跟hide过去的手法背道
而驰,
据说hide当下整个大开眼界,简直是“醍醐灌顶”的冲击。
像Nine Inch Nails那种声音风格,就是用这种手法弄出来的。
从一开始,就去除所有自然、类比、原始的那种有机质感,反而让音轨干到极致,这
样后制起来就有更多自由度。
而hide本来是那种“乐团出身”的思维嘛,他的逻辑大概是:
先录下真实的乐器声,再用数位方式去加工。
但Bill的思维是:
直接把所有真实感都剥掉,从一个超极端的乾音开始重新塑造。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
路线。
所以在录音的方法上,hide其实也受到满大的影响。
还有I.N.A.那时候也被Bill推荐去用“Pro Tools”这种用来编辑音轨的软件。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录完音以后”的细节处理方式啦。
像是把音轨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机械式的修剪、接起来。
据说这些手法都是Bill Kennedy教他们的。
听说真的超夸张,一首歌可以编辑超过一万个区块!
这工作量真的太硬了。
光用想的就觉得头皮发麻。
现在叫我点一万下鼠标我真的做不到。
难怪hide直接说他不行,根本不可能让hide做这种事。
拜托,这种工作让hide做简直暴殄天物。
说到底,hide就是那种“乐团派”的人,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
那种一格一格修音档的细腻工程,我看他的个性应该是一整个“没耐性啦!我才不来
这套”。
那画面直接浮现在眼前(笑)。
还有,Bill Kennedy在录吉他的时候也有自己超奇特的一套手法。
一般来说,不就一把吉他配一颗音箱,再用麦克风收音吗?
但这位大哥不是。他是一把吉他分接成好几颗不同类型的音箱去输出,
然后从每颗音箱里找出最有味道、最有特色的声音,把它们混合起来,做出理想的吉
他音色。
真的很扯,那种思路根本是音响界的科学怪人(笑)。
I.N.A.说还需要一种很特殊的分频器才能办到。
但hide他们也是在那时候学会这种新奇做法的。
就像是把一段音的“黄金波形”从每个音箱里挑出来一样。
同一把吉他喔,却从完全不同的一堆音箱里分别取材耶。
像“这颗音箱高频太弱了,不够刺耳”这种细节,他们都会一一挑出来修。
这个hide以前也在访问中讲过,他很常提到“一个声音从不同的音箱同时放出来,再
把好听的部分混在一起”这件事。
就是因为有机会学到这些技术,
让hide终于能真正做出他一直以来苦苦追求、但始终抓不到的那种 ——
90年代特有的“没有groove却偏偏很有groove”的声音感。
当时在日本,会这种录音手法的人,应该真的就只有I.N.A.跟hide两个,几乎可以确
定。
那时候在日本玩出这种声音的人,真的找不到其他人了。
在当时的主流圈里,应该也就只有THE MAD CAPSULE MARKETS这种等级的团比较接近
吧。
那时候真的玩得很超前。
去海外表演的时候,整个超猛。
那时候日本团在国外很受欢迎也是因为这样。
所以说,去了海外之后,才会学到那边的知识,跟一些做音乐的技巧。
像那种“机械式groove”的做法 —— 把机械感节奏和band sound融合的那种感觉,
真的是那个时代才刚开始萌芽的东西。
而且这段时间差不多是1996年1月、2月左右,算是满早期的时候了。
就在那个阶段,hide吸收了很多新的概念跟技巧,
这些东西后来不只用在Zilch的声音上,连他自己《PSYENCE》那张专辑也有用到。
所以我觉得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是个很关键的转捩点。
可惜的是,那位Bill Kennedy在2012年8月就过世了,
但不管怎样,他对那段时期的音乐发展,肯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光是他的故事
本身就很有份量了。
然后再说到Zilch的部分,从1996年2月之后,他们开始更频繁的在洛杉矶工作,
Zilch的制作跟hide的个人solo作品,两边是一起并行的,
而且都是在同一间录音室,这样同时进行,超厉害的多工操作。
这种状态好像维持了一阵子。
就在这段期间,1996年6月27日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是Zilch〈ELECTRIC CUCUMBER〉的音乐录影带拍摄日。
而负责导演这支MV的,就是Screaming Mad George。
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觉得“喔~出场了!”
这个Screaming Mad George,本来就是在好莱坞做特殊化妆、特效道具的艺术家,
有帮Slipknot做过面具,也有参与Marilyn Manson的MV制作。
看了Marilyn Manson的MV,就觉得好像在哪里看过的感觉,
去找找〈The Dope Show〉那支MV?真的超像对吧?
原本就觉得两边气氛满像的,果然啊~
那种画面的质感真的很像。
给人的感觉很像外星人,
像是“我降临地球了”那种fu~
真的有那种感觉(笑)。
应该是蟑螂爬脸的那一幕。
导演还先说过“蟑螂还是尿布,选一个吧!”这样。
还有他那个红色的Dreadlocks造型。
真的超帅。
超有型。
酷到爆炸。
这一切,都发生在1996年6月那时候。
有趣的是,那天拍完MV之后,Zilch一伙人晚上还一起去喝酒,
就在那个晚上,居然被介绍给Marilyn Manson认识!
超狂~
就在那天晚上耶。
太扯了。
然后Manson跟hide握手之后,
竟然把hide的手拉到自己胯下,
然后还放进自己的内裤里,
结果hide就把那只手拿出来舔了一下,
还说:“哦~挺美味的嘛,比蟑螂的味道还好。”
干有够夸张!
这种人,难怪在纽约喝醉还敢挑衅黑人(笑)。
听说Manson当场笑翻了,
笑到不行,完全被hide逗乐了。
应该会想说:“靠这家伙有够狂!”
结果两个人就这样一拍即合,喝了个通宵。
因为两个人那种怪诞的sense真的满接近的。
真的很猛欸~
整个脑袋都是另一个次元的那种人。
能跟这种人马上变熟,这本身就超强。
而且Manson那种风格,跟hide有类似的根源。
他们的灵感来源也都差不多。
所以那种美学、创意,感觉上也会很接近。
这种人,绝对会合得来啦~肯定的。
有时候去欣赏Manson的作品时,
我第一反应就是:“欸,这也太hide了吧!”
他们当时应该有把新歌互相放给对方听。
可能会说“欸让我听听这首”之类的。
然后Manson听到就心想:
“哇靠,这家伙太屌了吧!”
可能直接被震撼到,心里还想“干这我是不是该学一下?”(笑),
他心里搞不好会想:
“虽然说叫Zilch什么的,但这日本人真的不得了!”
“我是不是该来搞个红发Dreadlocks之类的?”
“我也来搞个电视演出吧!”这样(笑)。
我觉得这可能性真的很高耶,
因为Manson那时候还讲过:“拜托让我当你们的暖场嘉宾也好!”
你看看,这样一想,就知道hide对Manson冲击有多大了。
虽然当时Manson应该已经在做《Antichrist Superstar》了啦,
毕竟那张是当年10月发的,6月时应该也在录了。
但后来那张《Mechanical Animals》的风格突然变很多,
搞不好就是因为hide那边给了他灵感。
而且《Mechanical Animals》的旋律性变得更强,
变得很旋律、很迷幻那种。
我真的觉得那边是有受影响。
你回头去听hide的solo曲,尤其是Zilch那些,真的能听出来。
真的满多可以对得上的地方。
那时候Zilch的歌也做得差不多了。
Manson听到一定会爱上的啦~
因为那种氛围真的跟他超近的!
真的很近很近很近!
唉~如果hide还活着的话……
现在不知道会变成什么大场面。
搞不好真的已经做到很大的事情了。
那时其实本来就计划要跟Manson一起办演唱会了啊!
有这段Manson的故事,
你听到就会觉得:“Zilch当年如果要冲世界舞台,绝对能成啦!”
看看如今的Manson红成什么样。
hide绝对可以更上层楼。
讲回1996年的时候,
后来hide就开始专心录《PSYENCE》,
之后就是发片、宣传、巡回,
回到日本之后,Zilch就有点被搁置一段时间了。
那时候还有DAHLIA TOUR FINAL要做,
然后一转眼就到1997年1月,
hide酒醉跌倒撞到头,颅骨骨折了。
这种喝酒事件真的是数不完。
本来原本是打算在《PSYENCE》告一段落后,
从1月开始再回洛杉矶继续录Zilch的音,
结果因为受伤住院等等,整整拖到3月份。
虽然那段时间看起来好像做了很多,
但其实也没太多进展,
他还带朋友来录音室玩,
就是那种超自由发挥的感觉,
搞得大家都觉得“这到底在干嘛啦”。
所以他后来又重新跟I.N.A.一起做新歌,
然后把demo交给团员,再让大家各自编曲、加东西什么的,
这种创作方式好像就是那时期主要的工作模式。
讲到Zilch,
他们的创作方式虽然全是英文歌词,
但歌词的写法其实也满特别的,
Ray会根据hide发音的“接近日文发音的英文”来对应写词,
算是有点像“为了hide的咬字去设计英文歌词”。
所以听起来虽然是英文,
但整体还是会有种像是日语的感觉。
这个我觉得真的很猛。
整个语感都超像的。
这种做法真的很有趣,
用日文语感去创作英文歌词。
就像“空耳”反过来的版本。
因为hide原本对发音的设定就很特别。
或许正因为这样,所以套用成英文词就比较容易。
像是节奏感那些地方。
hide本来在创作时就很讲究那种英语的质感,
那种嘎吱嘎吱、硬梆梆的节奏感,
所以再把它转成英文,
应该就自然而然能做到,
这部分意外的很自然。
做demo时,hide也会用“啦啦啦”之类那种无意义音节,
先用他那个星球的外星语唱,
放些乱七八糟、随意的词,
就是先这样做出来,
直到最后再把它变成正式歌词。
所以这样看起来,
感觉就像是从已经变成日文的东西,
再反过来把它套回英文一样。
而且hide的这种音乐感和日文感觉真的很独特,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同时驾驭这两种感觉。
除了像MAXIMUM THE HORMONE那种乐团可能比较接近。
他们听起来超像英文,
但其实全部是日文,
真的超神奇。
那种感觉真的非常接近。
MAXIMUM THE HORMONE也参加过LUNATIC FEST.,
他们身上承袭了那种精神。
至于Zilch,
词是Ray写的,
但hide对歌词并没有太多执著,
反而把唱歌视为乐器的一部分,
他把自己声音当成乐器来操作。
重点是声音的感觉要酷,
不用管歌词唱的是什么内容,都没差。
说不定歌词其实非常夸张、离奇,
像〈ELECTRIC CUCUMBER〉那种,
根本是乱唸啊(笑)。
电动黄瓜...
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超荒谬的歌名(笑)。
所以他们的重心其实是放在声音的呈现和整体音效上,
这种对声音的关注度非常高。
说回Zilch的录音,
1997年3月回到洛杉矶重新开始,
进度其实挺悠哉的,hide好像也挺放松的,
7月就完成了 《3・2・1》。
但因为种种“大人的原因”,发行被唱片公司延迟了,
最后等到1998年7月23日发行的时候,
hide已经过世了,
整整延了一年多。
非常让人扼腕叹息,
如果能在1997年9月左右就推出的话,
在全球音乐界会是一个很大条的事。
因为 《3・2・1》很有可能改写全球摇滚的版图啊。
但专辑发行时,hide已经不在了。
J在访谈中也说过,
如果 《3・2・1》当初能如期发行,
他相信整个音乐世界的版图会因此改变。
如果这张专辑是在hide还活着的时候推出,
而且是在美国、英国这种英语母语市场直接轰出来,
肯定能轻松登上美英单曲冠军,
甚至全美第一名,
他们对这张专辑有着绝对的自信。
内容真的就是这么厉害,
无论怎么看,都不输给同时代的乐团啊,
音质超赞,
不只提前掌握了时代感,
还把西洋音乐和日本音乐的精髓完美融合,
这完全不是什么实验性质的尝试,
是一张真正成功的作品。
《3・2・1》可不是“hide想做做看”,
而是hide真的把那东西做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啊,
完成度超高,
你会觉得“哇靠,这真的做出来了耶!”
超级帅气。
那么重的音墙,
却又带着那种抓耳的旋律,
真的就是 ——
不只是在造型、时尚上走得超前,
连音乐性也是提前了二十年、三十年都不夸张。
像那种又朗朗上口、又这么酷的声音,
又抓耳又洗脑口味又很重,
当时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
真的找不到。
当时有Rage Against the Machine、Marilyn Manson、Nine Inch Nails这些个性强
烈的摇滚乐团,
Zilch真的就是和他们同一级别的存在。
完全不落下风。
而且,这也是hide在访谈里提过的,
他说,这是日本人的优势 ——
就算是在玩很直率的摇滚,也一定会想要加一些记忆点、加一些巧思进去。
还有一点,
hide也说过,在美国,很多乐团的专辑其实很难整张从头听完,
但是自己却能做出每首歌都能当主打的专辑。
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强项,
而且他说,在Zilch这张专辑里,他证明了这一点。
我真的觉得,98年的hide实在太厉害了。
Zilch就像是他正在自我验证的作品,
然后他也真的从中获得了确信:“对嘛,我做得到啊!”
他的态度真的超级积极、超级有前瞻性,
未来的蓝图他其实早就看在眼里了。
甚至网络世界会带来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数位技术的优势,音乐人要怎么去最大化的运用它,
hide早就熟稔于心,甚至有一部份暗喻在歌词里了,
这样一想,就会更觉得——
他的离开,真的就只是个意外,
就只是个意外事故。
因为他那时候看得那么远、那么有信心,
看的清清楚楚,想的明明白白,
地基都打好了,准备要一步步登顶,
完全不是那种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状态,
而是“我可以站上世界巅峰”的那种笃定。
他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打破邦乐跟洋乐的那条线,可以征服全世界,
可以带头改造日本的唱片排行榜,
我觉得那时候的hide,
已经百分之百确信自己做得到了。
这是毫无疑问的。
真的,怎么想都只能说是“意外”。
真的就是这样。
哪个白痴说他会自杀?国外还有智障乱分析什么hide有忧郁症,
在那种状态下的hide,根本不可能吧。
真的不可能。
他那时候肯定是充满期待、心情超兴奋的那种。
整个人是带着兴奋感在前进的。
去看hide那时候的眼神就知道了。
X解散这件事,他心里应该是气到爆炸吧。
我觉得HIDE可能就是X最大的粉丝啊。
X解散,对他来说应该就是“你他妈在开什么玩笑”这种感觉吧。
但他把那股怒气,完全转成正面的力量去表现出来了,
像是他的个人作品,还有Zilch那些。
他也因此获得了自信,
然后有种“我真的要去征服全世界了喔”的态度。
那种人,会自杀?根本不可能的事啊。
怎么想都不可能。
记者会上宣布X解散之后,
他马上就重制了原本被搁置的〈ROCKET DIVE〉,
写出那么正面积极的歌,
还用了“hide with Spread Beaver”这个名义,
代表他还是想要以“乐团”的形式来做音乐,
即使是个人活动,也像是一个团体的呈现方式。
这是他喜欢的作法,而X解散并没有剥夺hide喜欢的活动方式,
他一向会自己找到好办法。
同时,他还有Zilch这个计划。
Spread Beaver是为了日本听众、日本市场,
所以用日文去做音乐,面向日本,
而Zilch就是抛开那些框架,打破国界,冲击欧美,
变成一个纯粹的表现平台。
两边同时进行,身为一个创作者,这根本是无敌状态吧。
我觉得对hide来说,这样的平衡应该超完美。
而且都是他喜欢的乐团形式,
真的,完全就是这样。
而就在那个当下——
粉丝们参加完X解散的跨年演唱会,哭了一整晚,
隔天元旦一早回家,打开报纸,
首页整版广告就大大写着 ——
“hide出发......1998”
整个画面超震撼。
那一刻真的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所有粉丝都会感受到一股强到爆的讯息。
这就是hide让人折服的地方。
他就是会在那种时刻,给你意想不到但又最需要的那种东西,帅到爆。
“X没了,但我不会让你们一直哭!”
“X没了,但我不会让你们无聊!!”
就是那种感觉。
“都跟我走啊!” —— 是这样的气势,非常温柔,同时又非常的男子气概。
hide比现在的一堆肌肉男还要MAN,真他妈的是MAN到不行。
真的会让人觉得,
啊 —— hide还在的话,这个世界该有多好啊!
当时,真的会让所有人觉得“原来现在才正要开始啊”。
就是1998年,hide这个人才真正要起飞啊。
出道十年来的hide只是给你们秀了几招而已,
他这回可是要拿出100%的实力了,
一票美国音乐人都已经在录音室被他惊呆了,
“让你们看看我征服世界的样子!”
哪有时间去死啊,根本不是说再见的时候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