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心得,看完德美之战后我其实就想写了,
但因为事情太多太忙,所以一直等到要抱佛脚时才写,
里面观点是我自己个人的观察,并不代表一定正确,
所以欢迎足球同好、一日球迷、一月球迷etc.
大家一起来讨论,不对的地方也请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队到目前为止踢得相当出色,也成功从死亡之组中脱颖而出,但若仔细观察,不
难发现其在表现似乎有每况愈下的疑虑。第一场比赛以2:1战胜加纳,第二场2:2踢平葡
萄牙,第三场0:1输给的德国。
的确,若按照世界杯开踢前大家对G组各队的既定实力印象,美国的比赛强度是逐渐
增加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山姆大叔的成绩走势为‘胜→和→负’;但却无法解释他们
在进攻上逐渐衰微的场面,特别是面对德国时。
德国之役,美国全场打门次数为4次,射正1次,控球时间比37%。相较于对上加纳时
打门8次,射正7次,控球时间比41%;对葡萄牙时打门15次,射正10次,控球时间比48%。
显然面对德国人时,美国的表现是最平庸的。
但这是否因为德国是比较强大的球队所导致?这也不一定,毕竟当我们看到德国-迦
纳那场比赛时,很难下定论说德国一定能带走胜利,但美国-加纳的比赛中却很清楚虽然
控球时间少于对方,但美国的实质进攻品质和带来的威胁性却远优于加纳。那么,究竟在
德美之战中,发生什么事让美国的进攻突然间变得如此被动?
德国之役,Klinsmann中前场的人员配置基本上是踢“无锋阵”,Dempsey虽然名义上
突前担任单箭头的工作,但熟悉他球风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发挥最佳的位置其实是影子前锋
或攻击中场。在反击中力抗双中卫找寻抢点机会,并非美国队长的优势,他的入球能力反
而较能在有队友(特别是一个传统中锋)配合的机遇战情况下,乱军中给予对方致命一脚
!
但Klinsmann的“无锋阵”在与德国一战中,可以看到成效相当不佳,大多数有机会
传至Dempsey的球,很容易在双中卫的夹击与一个后腰的协防下丢球(而且丢很快…),
然后就被Kroos或Schweinsteiger快速斜传找边路的Ozil或Muller打反击。美国阵中另一
位很有进攻威胁性的Bradley由于担心德国的反击,站位与跑位相对来讲比起前两场保守
,往往仅停留在中圈甚至是后场,无法真的上前给予Dempsey支援,这也使得Dempsey受到
对手夹击时更容易掉球。然后球一旦掉了,旁边也没有队友(Bradley)可以recover。
换言之,美国队现阶段的前场对于“拿住球→队友后上支援→分球→转身进入禁区抢
点攻击”的这项能力,显然不足。
此外,第一战后段被换上、后两战受重用获得先发的边锋Zusi,虽然偶有佳作但冲击
力度仍旧不足,他主动杀入禁区的次数仍旧太少,虽然有时可以下底制造出颇具威胁的传
中球,但禁区少了中锋这种一根门柱的指标型人物,也使Zusi的破坏力降低。
看完德美之战后,大致上可归纳出下面结论:
(1)必须让美国队长Dempsey跑位更加灵活(时而中路时而边路、忽前又忽后),换言之
,要让Dempsey变成像是“蝙蝠侠”那样的角色(对不起啦Captain America),往往在敌
人没发现他的踪影时,却又突然冒出来补一脚;
(2)让下一届的美国队长Bradley从中场的防守工作中真正获得解放,让他有更多机会上
前参与中路进攻并且展现他的远射和分边能力,Bradley的风格、能力其实很强,有点像
穷人版的Wesley Sneijder,但我讲的是处于巅峰期的Sneijder,所以千万不要忽略这位
低调的光头威力,他朴实无华的球风其实才是美国阵中最大的威胁,只是到目前为止还尚
未完全绽放出来;
(3)Jones更专注在与Beckerman的双防守中场策略的任务上,或许是因为对葡萄牙有进
球,使得Jones在德国之役中显得于进攻上常常跃跃欲试,却也让美国的中路防守出现不
少险状,Beckerman也因此领到一张黄牌。换言之,美国队的中场分工应该要更细致、更
专司其职;
(4)舍弃“无锋阵”,接续前一点,要能够踢向西班牙、德国这种无中锋的阵型,最重
要的就是中场球员彼此的默契、个人持球能力、与传球视野,但很抱歉的,现阶段的美国
球员还办不到这点,假如硬是要采取这个策略,我不看好美国能够通过比利时够严谨的后
场防守;
(5)增加传中球以及空中争顶能力的质量,若有反弹球幸运弹到后上的Bradley或Dempsey
脚上时,还可补上一脚远射。或是在定位球战术中,增加威胁性。
但根据上述结论,究竟美国要怎样做,才有办法完成上面这几点呢?
答案,是第一战受伤的美国前锋‘Jozy Altidore’。也是我认为在美国与比利时之战
中,决定美国能否淘汰欧洲红魔鬼的关键人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