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社交活动后的空虚感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上有一定的学理基础,
可以从情感调节、社会连结和大脑化学的角度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向,
虽然不一定有针对“社交后空虚感”这个具体情境的单一实验,
但这些现象可以被现有的科学框架涵盖。
学理解释:
1. 多巴胺回落(Dopamine Drop):
社交活动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特别是释放多巴胺,
这种神经传递物质与愉悦和动机有关。
当活动结束,刺激停止,多巴胺水平下降,可能导致一种“情感低谷”。
这类似于“享乐适应”(Hedonic Treadmill)的概念,
人们在经历快乐后会快速回到基准情感状态。
- 相关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如Schultz, 1998)显示,
多巴胺在预期奖赏和实际获得奖赏时活跃,但奖赏结束后,大脑活动会迅速平静,
可能引发短暂的失落感。
2. 社会超载与情感耗竭(Social Overload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社交互动需要投入情感和认知资源,特别是高度投入的活动。
结束后,大脑可能进入一种“恢复模式”,这种转换会让人感到疲惫或空虚。
心理学中的“自我耗竭理论”(Ego Depletion)认为,意志力和情感资源是有限的,
用完后需要时间补充。
- 相关研究:Baumeister 等人的研究(1998)表明,过度使用心理资源后,
人们容易感到倦怠,这可能间接解释社交后的低潮。
3. 孤独感的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从高连结状态(社交中)转到低连结状态(独处),
孤独感会被放大。这与“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有关,
社交时的温暖与之后的孤单形成强烈对比。
- 相关研究:Cacioppo 等人的孤独感研究(2009)发现,
社交互动的质量和后续的孤独感有直接关联,尤其在短暂但强烈的互动后更明显。
4. 临床实验与证据:
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社交活动后空虚感”的特定临床实验,
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间接支持:
a. 情感调节研究:Pezirkianidis 等人(2023)研究社交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
发现正向情感的短暂提升后,常伴随轻微的情绪回落,
尤其在社交结束后的头几小时。
b. 神经影像学:使用 fMRI 的研究(如Eisenberger, 2003)显示,
社会连结中断会激活大脑中的疼痛相关区域(如前扣带回皮质),
这可能解释为何结束社交后会感到不适。
c. 孤独与心理健康:Hawkley 和 Cacioppo(2010)的纵向研究表明,
社交互动的频率和质量若与个人需求不匹配,会导致孤独感加剧,
这也可能在活动后显现。
※ 引述《bizarre2256 (bizarre2256)》之铭言:
: 四天连假跟朋友出国玩
: 玩回来后回到家里 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 突然觉得很空虚很忧郁 也不是因为隔天要上班的关系
: 从以前就发现跟朋友聚会完 回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有这种闷闷的心情
: 尤其是下午有夕阳的时候
: 阳光洒进来 自己一个坐在客厅发呆 就会有这种难以言喻的忧郁
: 大家会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