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
我自始至终都在强调这是幸存者偏差的极致,开头结尾都是,完全没有否认理组或文组热
门系起薪高的事实,也一再说到这些纯文组成功的案例多数时候和他们的科系无关,更多
的时候是许多外在因素使然。
说我段落跳跃没重点还可以理解,但如果不这样讲也说不清楚“外在因素”对于后续跑道
转换的影响;至于说我逻辑很差文不对题的,我有说过文组全都好棒棒前景通通美好,每
个人都可以在不顾现实条件之下去读那些科系吗?当你已经没资本快要饿死,还在死命抓
住尊严兴趣不放猛灌自己心灵鸡汤,这就是脑袋有问题。而在台湾和现今多数国家,读理
组/文组热门科系/跨领域确实是最能规避上述风险的方法。
另外,这篇文确实漏了一个关键:时代问题。确实,家母那时候就很难找到相关工作,放
诸大学学历更普遍、出国镀金机会更多、科技进步资讯更流通的现在,英文好日文好的人
满街跑,当然也更凸显纯文组生竞争力不敌理组生和执照系的事实。但,同样地,我也从
来没有把这个当作放诸任何时代的通例。
政府的“短视近利”则是指十大建设以来只重视工业建设和理工实际产出的风气,这点孙
运璿自己也说过。如果我没有误解,剩下就诚如 @hunter05469 所说的,在整体环境不重
视文组、投入资源少的情形下,低薪和参差不齐的作品当然不可避免,久而久之除了极少
数真的甘愿领低薪的圣人以外(通常家里有矿),多数人还是只能黯然出走阿 @fbixx500
这没有冲突,你看前面回文提到的英国日本德国美国虽然砍了一堆文组科系预算,但他们
在这之前累积了多少年的文化资本?反观台湾是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
———————————————
事实是短期间内理组或文组热门/执照系绝对比非执照系好找稳定工作,但长期而言不一
定;然而,很多人看到的“不一定”也是幸存者偏差,甚至也是奠基于“努力”(个人才
德和态度)和“运气”(人脉和纯粹好运)并辗转数百回,而和原本所学有差甚至无关的
。
像我妈就是r 现在快50,从小数学比我烂,所以联考英文满分跑去唸文藻英文科(当时
还是很优的五专)辅修法文,专三考了个雅思 overall 8 申请到Uof Mich 的大传,研究
所再去伦敦大学底下的Goldsmith 继续读下去(严格来说她也是某1.5博士总统的学妹)
后来她回台湾工作,从小小的摄影助理开始做起又遇上我爸先有后婚,在家人的帮助下依
靠着微薄的3万块薪水开始过生活。不过我爸是个垃圾人,期间不但外遇还家暴她,各种
压力使然除了当时还要顾我姐外,还得小心护着当时还在娘胎里的我不会因为她虚弱的而
差点流掉。啊靠邀扯远了,反正他们在我3岁就离婚了。
反正呢,基于她的努力和运气,她从我5岁以来待过的公司有默克、群创、华星等,不论
学经历薪资地位能力通通屌打她历任的所有伴侣和男女同侪,同时也远胜过我已知多数同
学的父母(座标北市某文教区),年收最低450最高700万起跳不含奖金和证券交易所得,
而且始终是一个人。小时候虽然因为她一再失败的婚姻而波及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但绝对
不可否认她给予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厚,此外闲书、旅游、教育等各种文化资本也绝不手软
(更棒的是,她不是直升机妈妈,完全放羊吃草)
如果她更有名一点大概可以被商周或天下包装成那种冠上什么“我是大龄/单亲妈妈纯文
组但我年薪千万”的烂农场标题,然后她早年那些痛苦经历又会被写得更狗血煽情一点。
不过,诚如上述,这和她的本科系大众传播早已无关。可以说是幸存者偏差的极致。
只能说我和我姐、甚至我的其他家人真的真的很幸运,而我越是长大就越是钦佩她,也很
珍惜这一切。
Btw虽然喜欢ptt,但也真的很不齿这里(尤其某数字版)一面赌烂文组快点倒一倒全面发
展医牙电资,一面呛者中华民国美学、台剧品质狗干烂或是政客网军整天讲些虚无飘渺干
话的风气啦 更别说你以为真的每个人都有能力唸理组喔?毕业了能不能拿到你所谓的高
薪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台湾原本市场就小到不行,如果还要这样搞下去那迟早会全民八卦乡民化,短视的
风气只会让原本就不算非常稳固深远的文化底蕴越来越难以输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