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塔利班等等议题,对性别平等议题有感而发。先说结论,我认为以台湾目前的发展来
说,现在的性别教育完全过时了,事实上台湾已经进步到可以进入讨论“多元”而非“女权
”的程度了。
我的求学过程中,最自由的时光是高中读女校的那三年,当一个地方只聚集了女性,我们谈
的不是“女权”,而是“适能”──搬重物的时候不是一定要男性帮忙,找一个力气足够的
同伴就可以轻松达成;选任领导者时,考量的当然没有性别问题,而是以能力和人缘取胜。
在女校中,“自由”代表着我们不需要埋怨自己身为女性有多可怜,也不需要抱怨男生如何
如何,唯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发展自己擅长的部分。
再来到了大学,到了一个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地方,受到了非常多的“差别待遇”,伴随着
差别待遇而来的是永远看不到尽头的两性之争,当一个人开口争取自己的权益时,第一眼看
到的是他的性别而不是他的诉求,这也是至今仍存在于台湾社会的现况,与我高中三年的生
活宛若两个世界。
在大学接触了非常多性别、妇幼议题的我,开始了解,“性别平等”教育的失败引起了台湾
当前两性的冲突来源。
回顾国中小健康课、公民课上的“性平课程”,无非痛诉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迫经验,重述
著性别刻板印象如何限制女性的发展云云,但在那个当下,班上男同学的表情,写着困惑甚
至不屑,这样的困惑或不屑,不是他们“歧视女性”,而是课堂上的内容已与现实脱离,在
新生代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中,女性已经不是性别平等课程中描述的那样脆弱,而男性也不是
每每都如家暴者或性侵害者般“父权”,对许多现代男性来说,“女性已逐渐拥有力量,却
同时要强调自己的脆弱去获取更多利益时”,他们称为“自助餐”,而成为当前两性冲突的
根源之一。
台湾的两性教育诉说的是“女性的弱势”,要所有人同情“父权的受害者”,早已不合时宜
。
我相信“多元”是更适合教育的题材,“多元”,强调的是觉察、知识与技巧(行动),无
论我们身为哪一个族群、哪一个性别、哪一个阶级,觉察自己角色与过去如何影响当前的价
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事,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塔利班的残暴时,实际上是以我们生活在自由
民主社会的价值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拥有足够的多元知识,当我们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或经
验有越多理解时,我们的偏见会被消融;最后的层次是行动与倡议,不要被动地被主流的声
音掩埋,自怨自艾,而是找到自己的资源与能力所在。
“多元”的理想国是尊重与赋权(empowerment),台湾在性别教育中,比起强调女性的如
何受到剥削,不如讨论不同性别间如何尊重彼此的界线,如同要求男孩在性行为前询问女孩
的意见般,女孩任意嘲笑男孩“娘娘腔”或“臭宅”的言语也不能被允许的。
而“赋权”则是像我在女校生活般,每个人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存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都期待着所有人走出“受害者”的框架,而相信自己的主导性
,相信自己的选择权,相信自己有改变现状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在辅导性侵害受害者或家庭
暴力受害者的时候,比起同情他们有多可怜,更需要的是肯定他们在灾难中生存的力量,并
协助他们借由经济或情绪的自主,回归生活的正轨。
最后一个案例是我大学时代,校方内选出了第一位的女性学生代表,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
“政治正确”,因为那位学姊的确是该届最优秀的一位学生,她用实力取得了师长对她的认
可而非性别。
综上而言,现在台湾年轻世代仍深陷两性冲突的一大原因,来自于性别教育缺乏尊重多元和
自主性的概念,许多女性居于受害者的角度指责全体男性的迫害,许多男性用过去经验中受
到的伤害当作自己攻击女性的借口,如果冲突的双方在儿时有一位老师教导他们,学习检视
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己的言行,并稍稍了解对方激进言论背后可能的创伤经验,这仿佛
永远不会停歇的两性之战就能消弭一些。
期待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埋怨也不依赖任何事物而坚强地活着,也期待每
一位男性都能从古老的社会责任中解放,成为一个温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