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世纪之疫下的亲密关系:被算法推升的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1-01-06 02:04:38
※ 注意!每人每日限发一篇新闻。
新闻标题:世纪之疫下的亲密关系:被算法推升的数位爱情,抚慰了谁?
新闻内容:
https://i.imgur.com/Ph90k40.jpg
第15届台北数位艺术节以“爱情数据”为题,邀请20位艺术家讨论科技是否改变了人们对爱
情的想像。图为艺术家王连晟的作品。(摄影/苏威铭)
挥别2020,新的一年仍笼罩在COVID-19(亦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阴影下,这场世纪之疫
改变了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交通等外在世界的运作。社交隔离的时代,私密的情感需求也
愈益强烈,包括台湾在内,随着疫情转趋严峻,交友软件使用频率也大幅增加,这凸显了人
们对于未来的担忧、情感的需求。在这样的转变中,全球最大的交友软件Tinder顺势在2020
年推出“交互式影集”,试图透过选择剧情走向来替用户找到相同的价值观,进一步提升配
对可能。
但提高命中率的算法,替人们找到合适的伴侣了吗?还是科技正带领人们的亲密关系走向
更碎片化的境界呢?
敌不过疫情的分隔,Donna和远在香港的男友分手了。
爱情的开始,是交友软件Tinder上的一次相遇,透过算法,一次次右滑,彼此都获得了代
表钟意的“LIKE”。即便是网络上的萍水相逢,几次交谈后,两人很快走进现实世界中──
男方特地从香港飞来台湾,两人成为伴侣。距离并没有演变成阻碍,两周一次的见面反而不
断替爱火添柴。恋情就这么持续了3年,直到COVID-19改变了一切。
随着全球疫情升温,Donna和男友再也难以踏出国门,两人之间虽然持续以文字和影像来互
动,但爱情变得气若游丝,甚至愈来愈没有真实感。接触不到彼此,她说那替关系埋下了导
火线,远距离本就有不安,更需要期待作为持续下去的动力;只是遥遥无期的封关日子不知
道有多长,见不到面,两人生活更难有交集,恋情进入艰苦的肉搏战。几个月后,双方信心
皆失,毅然决定放弃。
结束这段远距离恋情,Donna并没有太多怨叹,曾在交友软件公司上班的她告诉自己,或许
换新的人可以让生活开心一点。于是她回到起点,重新打开交友软件,试图透过算法寻觅
新的可能。
吞不下寂寞的人:疫情下的交友潮
像Donna这样的故事并非特例,关闭的国门让远距离恋爱的屏障更厚了。尽管台湾疫情不若
他国严重,但对于瘟疫遥遥无期的挫折,大家仍希望自己有情感或爱情作为后盾。
对照以性关系和性别学研究出名的金赛研究中心(Kinse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ex
, Gender, and Reproduction)在2020年针对疫情下所发布的报告,内容就明确提及,疫情
当头,人们变得较为寂寞,而单身者是最寂寞的一群。面对寂寞,短期约会和随意发送讯息
寻求互动的人数正在上升,而长期恋爱目标却被搁置在一旁。
重新回到交友软件上的Donna也是上述一员。在找寻新交友机会的这一段时间里,她平均一
个月只会和2人发展较深的关系;大部分时间中,和配对成功的对象都只有两句话的缘分,
而她依旧兴致勃勃。“因为交友软件可以有效缩短在外面搜寻‘母体’的时间。选择多,态
度也不用非常积极,这样多棒啊,”她强调。
或许是一段新恋情、或许是数个小时的聊天陪伴,也或者是一次次成功配对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安全社交距离规范之下,实体社交机会大幅缩减,交友软件上的频繁互动则促成了一种
世纪之疫下的数位爱情关系。
交友软件公司的数据可以清楚描绘这种趋势。元老级交友软件Tinder在台的公关公司代表接
受《报导者》访谈时指出,对应到2020年3、4月疫情渐趋严峻的时间点,Tinder的使用频率
也随之飙高,在4月3日达到“聊天高峰”,当天25岁以下的台湾会员送出的讯息量比3月疫
情初爆发时高出了27%。此外,相比于疫情爆发前,2020年台湾会员的左右滑动数也成长了
将近4成,代表使用频率大增。
害怕孤单而涌现的社交需求,不只是发生在传统的交友软件上,在以实体见面为主打的交友
软件上,也出现了一波“补偿式交友潮”。
“Eatgether”便是以号召网友一起吃顿饭、参加活动等线下聚会为主的一款App;原本预期
疫情会强烈冲击实体聚会的交流模式,导致使用率暴跌,但软件创办人兼执行长吴崟睿却发
现,截至2020年11月初为止,整体用户数比2019年增加了一倍,来到了100万人,是2019年
(50万人)的2倍,其中,平常较不活跃女性,活跃度更是成长了5%。
https://i.imgur.com/Q0X0E1v.jpg
疫情若稍有缓解,民众对社交的渴望很快就反映在交友软件上。Eatgether创办人吴崟睿表
示,2020年,他们的App用户数增加了整整一倍。(摄影/苏威铭)
对应这股成长,吴崟睿认为,这反映了疫情之下现代人对交友的渴望,尤其是户外集会减少
、也没办法出国,社交受到压抑;等到状况稍稍趋缓,“补偿式交友”的风潮就像一颗久压
的球,很快地回弹到交友软件上,特别是女性用户在揪团聚会时所得到的踊跃报名,成为她
们成就感的来源。
压抑的社交需求,透过软件被填满。只不过交友软件的配对,不只带来短暂的满足,也酝酿
了不安。
2020云端情人:AI也察觉我们的集体不安
靠着文字探勘技术和分析中文语意的AI,电脑告诉我们,2020年的恋情对许多青年来说,不
只寂寞,还参杂着些00000000负面情绪。
研发团队多出自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专长在大数据舆情分析的“蛛思舆情分析平台”,
能从网络茫茫的资讯海中找出人们正热衷于什么样的话题,甚至能靠着电脑判读大家话中隐
含的情绪。过往,他们利用关键字替政府部门分析热门议题,然而靠着同样技术,他们却发
现关于交友软件的议题异军突起。2019年,网络上关于交友软件的文章仅6,000多则,2020
年则暴增到近18,000则;3倍声量的背后,代表的是更多的使用与讨论。随着声量向上攀升
,“在一起”、“安全感”、“疫情爆发”、“远距”等“窜升议题”不断浮上台面。
关于这股趋势,专责在中文分析的蛛思产品行销专员萧丽芯受访时向我们说明,关于交友软
体的上万则文章经过了大量的文本浓缩后,可以看出讨论集中在远距离恋情难以维系、交友
软件诈欺横行、以及对于是否要建立一段关系的疑虑。她表示,这是台湾使用者运用交友软
体上,负面情绪远大于正面情绪的一年。
2020年,关于交友软件的讨论中所呈现的情绪,人工智能判读出整体的正面情绪仅有4%,负
面情绪则高达43%。
对于这样的结果,萧丽芯感到意外。她指出,一般的搜寻主题里,中立情绪通常会到70%、8
0%,因为多数文章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特定的正负面立场。
“43%负面情绪”的数字反映出什么现象,背后的成因依旧需要解读。以中文背景来探究背
后的成因,萧丽芯发现,43%负面情绪的文字里,最常共振的字眼是“不安”,躁动与不安
成为多数文章的共同点,“很难”、“担心”、“生气”几个字频繁出现在讨论中,这不只
是单一使用者的杞人忧天,而是广泛的现象。
她总结说,“毕竟使用交友软件本就容易造成不安,但疫情之下使用者增加,使用时间拉长
,却让大家更加陷入不安的旋涡里,这就形成了集体的不安。”
https://i.imgur.com/cmX4Egy.jpg
蛛思舆情分析平台用AI分析和交友软件相关网络文章,发现2020疫情之年带有“负面情绪”
的文章比例反常暴增,产品行销专员萧丽芯指出,这反映了“集体不安”的征兆。(摄影/
余志伟)
交友软件搭算法,高命中率爱情机器出炉?
想像著不知道何时到来的真命天子/天女、担忧著老是延期的聚会和不一定会成功的搭讪
能够端出大量选择的交友软件,配合著能够模拟人性完美配对的算法,成为人们寻找新
关系时的不二之选,因为大家始终期望着一帖“爱情灵药”。
根据史丹佛大学社会学家罗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学社会学家汤玛士
(Reuben Thomas)的研究,在2017年,美国有39%的异性恋伴侣是透过网络认识而交往,同
性恋伴侣更超过60%。其中,在台湾拥有不少使用者的交友软件“探探”公布数据也显示,2
019年已经完成1亿7千万次以上用户配对,尽管这些配对不代表一段实质存在的稳定关系,
但同年还是有超过2,000人经由探探交往而结婚。
透过交友软件促成恋情和婚姻的例子并不少见,背后的大功臣不外乎是神祕的算法。
但电脑何以得知谁适合我们呢?早先关于交友的服务,多半采用的是“搜寻”,也就是透过
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和外貌特征等条件进行过滤,搜寻到心仪的对象。千禧年后,随着技
术演进,算法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数学家们会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编写出一套模型,利用
各项特征的加总来为使用者推估潜在的配对对象,知名的配对网站OkCupid就有办法计算出
一套“速配指数”。
2000年初期,OkCupid首次利用算法,会员在建立帐户时需填写基本资料和回答问题,每
个问题可以分别调整重要程度;一旦用户在配对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经过加权,接着系
统会以几何平均数来计算两名用户的速配程度,算出速配指数,用户就可以借此提高配对的
成功率。
关于算法的模型一直发展至今,但加入了更多更复杂的参考指标。2016年,Tinder公开了
他们所采用的算法,称为“ELO分数”。这种评分机制是参考西洋棋在配对选手实力时所
采用的指标,也就是尽可能的替每位选手找到实力相近的对手,促成更公平的竞争和更具挑
战性的对弈。在App中,Tinder会帮每个使用者都算出了一个ELO分数,当分数比你高的人右
滑“LIKE”你,你的ELO分数就会大幅增加,但当一个ELO分数比你低的用户将你的照片往左
滑“NOPE”时,你的分数便会下降,进而促成同样魅力值的配对。
尽管贴近“门当户对”的概念,但这样的做法却导致Tinder成为一个颜值取胜的微型社会,
低分数的人只能跟低分数的人配对,因而这招致不少关于阶级和歧视的批判。
挞伐声浪过后,2019年ELO分数遭到取消;2020年,Tinder再次更动了算法,他们声称改
采用户实际距离、使用频率、年龄、性别偏好进行配对。为了持续改善配对成功率,Tinder
也在全球推出交互式影集《Swipe Night》,台湾亦在首波名中。
https://youtu.be/mJwmoNuA1mw
在末日前倒数3小时的情境中,《Swipe Night》影集要用户要在7秒钟内透过滑动自行决定
剧情走向,像是要选择拯救狗狗还是朋友?要带零食还是急救箱?或甚至得取舍一个人的性
命值不值得你伸出援手。选择的结果将会被加入App的个人档案中,算法将据此找到价值
观相近的人选,进一步强化配对可能性。
在这套被称为“价值观算法”的机制下,真能有效促成配对吗?透过数据来看,在美国,
这样的做法让Tinder的配对率增加26%,互动讯息量提升了12%;在台湾,Tinder则强调用户
起码进行了数百万个选择,促成更活跃的互动,且多数用户选择找寻伴侣陪伴,一起承受末
日的结局,在影集中更有40%选择参加百人派对,狂欢到世界的尽头,反映了多数用户普遍
喜爱能有人陪伴的心理。
快速约会的副作用
https://i.imgur.com/TUW4Gda.jpg
新时代交友软件的兴盛,也反映出了另一个潜在问题:滑动得愈多、认识愈多人,并不代表
因此愈能和人建立亲密连结。(摄影/余志伟)
然而频繁地滑动背后,日新月异的AI科技真能帮我们找到“灵魂伴侣”吗?
专长研究人类行为模式的数学家弗莱(Hannah Fry)在其著作《数学的恋爱应用题》(The
Mathematics of Love)提到,OkCupid的用户很相信算法,但多数结果是算法认为合适
的对象,聊没多久就发现彼此不合。即便是速配程度高达90%的两人,初次传送讯息后继续
对话的比例也只有17%。由此她推论到,两个人的共通点愈多,当然更容易聊天,但也仅限
于此,不代表能够真正经营一段关系。
持续的左滑、右滑、喜欢、不喜欢,长时间沉浸在交友软件的快速选择中,已然成为保持社
交距离下的常态。这种由Tinder所创建的二元化分法,甚至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Tinderiz
ation”──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快速决策,这样的模式不仅仅是对挑选爱情有用,更深刻
地影响了现代的消费行为。
就如同Tinder在商业上所造成的巨变,这样方便的交友工具对于爱情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我们滑动得愈多、认识愈多人,并不代表因此愈能和人建立亲密连结。
金赛研究中心的性别专家贾斯汀・加西亚(Justin Garcia)将这种在交友软件上快速滑动
挑选对象所产生的超越认知负荷,视为“快速约会的副作用”。现代爱情里,保留选择的权
利,似乎比好好评估眼前对象的真实价值来得重要多了,他说。而同样的现象在COVID-19肆
虐之下依旧屡见不鲜。
在商业规则下的数据之爱,推升现代“爱无能”?
基于相同的观察,2020年11月,第15届台北数位艺术节中的“01_LOVE 爱情数据”展就邀请
了20多位台湾、美国、西班牙、中国、德国、土耳其等国的艺术家,分别以各自作品提出一
项共同的诘问:随着情感演算的技术增进,现代人选择机会大增,但我们真的更容易找到爱
情吗,或是科技其实改变了我们对爱情的想像?
在这场展览中,西班牙艺术家莫尔(Joana Moll)透过创作《约会交易商》率先揭露了爱情
算法背后的商业逻辑。
在这场如社会实验般的创作中,莫尔与非营利组织“策略科技”(Tactical Tech)与美国
的约会资料交易公司USDate进行了一场交易,以136欧元(约新台币4,600元)购买了100万
笔约会资料。资料中包含约500万张曾创建个人帐户的使用者相片,使用者姓名、电子邮件
地址、国籍、性别、年纪与详细的个人资料,甚至包含了种族、性倾向、兴趣、职业、详尽
身体特征与个性等。
而USDate网站的数据库中,不同条件会有不同的价格,每笔约会数据的“个人单价”会随着
使用者学历、身材、种族、身高的总和而有所不同。
对此,莫尔认为,庞大的约会经济体系下,交友软件公司正在以用户的隐私进行交易,导致
实质上使用者每天都在从事免费的剥削性劳动;而且用户如果不接受公司订下的规则就会出
局,进而导致社会孤立。
当现代爱情已然参杂了更多商业元素,爱情数据展策展人李彦仪告诉我们,展览更想呈现的
其实是“爱无能”的现况──也就是有爱,但不确实。
“因为当代爱情在数据与技术的介入下,不再单纯只是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彼此的相遇
是由算法建议、科技所驱动,相遇的过程就会轻易被产品化。当公司透过操控双方的沟通
来获利,这个世代的恋情因此建立在算计文化之上,连爱情这种原始的政治,都在朝向无风
险、无心碎、无错失、无责任的保险机制发展。像是使用交友软件,就犹如操控著一台高效
率的爱情机器,”另一位策展人陈湘汶和她一同说到。
https://i.imgur.com/YnwdJtY.jpg
“随着情感演算的技术增进,现代人选择机会大增,但我们真的更容易找到爱情吗?”策展
人李彦仪藉“爱情数据”展提出诘问。(摄影/苏威铭)
碎片化、“泡泡”里的感情,重新书写疫后生活
面对仍持续的疫情,不管是追寻文字上的相互慰藉,又或许只是暂时沉浸在配对成功所带来
连结感中,透过交友软件来互动已然成为常态。
长年研究现代人亲密关系和手机App交友文化,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杨又欣提出
自身观察。他认为,即使交友软件上的互动相对浅薄,亲密关系多半是建立在日常互动中,
像是早午晚的定时问好、上班加油、晚餐吃什么等;但这种按表操课的乏味问候,却在目前
这种不确定的社会背景下提供使用者一种安定和确定的感受,因为问候成为大家少数可以预
期的事,抚慰的感受是立即性的。
不过大量互动除了带来慰藉,也让当代的亲密关系更加走向“工具化”。杨又欣解释,在他
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互动过后,多数使用者会将交友软件上的匿名关系进一步延伸至社群媒
体上;然而两人在Facbook或Instagram上成为朋友后,关系就只停滞在可见的按赞数或朋友
数等,这些量化指标因此成为展示自己受欢迎、有魅力的指标,进而让网络上的亲密关系成
为一种妆点自己的符号和工具。
透过频繁地滑动来寻求亲密关系,这样的互动模式看在长年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程、探讨爱情
发展的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詹昭能眼里,尽管是弥补了实体社交的缺陷,却也多少
限制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多元想像。
“现代社会中,人跟人之间是疏离的,大家都忙碌没时间交流,那导致发展亲密关系的条件
急速恶化,再加上彼此不信任、保持距离,每个人因此活在泡泡中,看起来好像互动很多,
但其实都只停在表面。我常这样形容,现在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际关系,你好像认得每
一个人,却很少与对方深入交流。但爱与被爱的需求不会减少,怎么办?就往数位去,因为
网络简单,只消按个按键,马上就能得到回馈,”对于交友软件的频繁使用,詹昭能如此分
析道。
交友App着实为现代社会打开了一道交友的方便之门,让使用者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潜在
约会对象,取代了传统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率的社交;而纳入心理学、数学和社会学
等多种专业的算法,也声称能替每个人计算出可能的适合对象,进而提升配对可能性。
回到现实里,不管是哪种关系,大都需要时间来酝酿;而交友软件的逻辑,靠着大量滑动省
去寻找众多资讯的时间,终究只是数学意义上的灵魂伴侣,寂寞的人们透过滑动来寻求慰藉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碎片化的关系中,一个数位爱情的崭新时代在世纪之疫下展开。
新闻连结: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digital-love-dating-app-loneliness
心得:
报导者文章中“还参杂着些00000000负面情绪。”是什么意思啊?
这篇新闻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论文
“被抛掷者会不停地重新界定它的世界;而这些边界,正因为它们是由作为非物的卑贱体所
建造,注定要居流不定
陡然间,一阵告悔的冲动,我们会把心底最隐密、最不可告人的事情,互相吐露出来。我们
看不清彼此的面目,不知道对方的来历,我们会暂时忘却了羞耻顾忌,将我们那颗赤裸裸的
心挖出来,捧在手上互相观看”
颇有感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