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uljet (我好惭愧我居然当过川黑)》之铭言:
: 大清帝国 还是自命不凡的时候
: 港口限制外国人通商 只有每月三日八日
: 准许外国人出来做生意摆摊
: 很多妇女喜欢外国人的商品 但是那时男女之防严格啊
: 就有一种妇女 类似现代的代买
: 通常有点年纪 嗓门大 会杀价杀到洋人求饶
: 在三号八号出来跟洋人大量买东西又大声杀价
: 这两天街上特别吵
: 所以三八就变成妇女的贬抑词了
手机排版
大学上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有听过教授谈到这个典故,主要是来自1940年的鸦片战争。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除了签订南京条约,同时也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允许英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
尴尬的是南京条约的第二条出现中文与英文翻译的差异,以下借用维基: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领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在英文翻译中港口翻译成athe cities and towns,因此在1943年英国香港总督朴鼎查就拿着南京条约从广州港区来到广州城外,要求中国官员让英国官民和家属定居在广州城。但这样的要求对看着中译本的中国人而言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很果断的拒绝了:“条约规定你们只能住在港口”。
而被拒绝的英国人自然也觉得没有(条约体系)近代西方世界观的中国人莫名其妙,因此进城这件小事情立马变成有损国格的面子之争,你不让我进去,我就非要进去不可。
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中国城,由于缺乏公共卫生和都市计画的观念,因此当时整个城区不但拥挤杂乱、卫生条件不佳,加上家中的夜壶也是往窗外随地一倒,因此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并不是适合居住的地点。
但入城这件事成为历任英国领事的重大任务,三番两次的要求两广总督履约,甚至不惜将军舰开进广州港威吓,也因此在1947年两广总督耆英只能摸摸鼻子认了答应英国人的要求。
然而隔年新上任的两广总督徐广缙联合排外的广州巡抚叶名琛翻脸不认账,集结官兵和武装民团在珠江口两岸列队高喊反英口号,同时官绅,和广州市民也很好心的来到城外的洋人住宅帮忙“看家”,为了避免战祸,英国广州领事只能退了回去,但这却也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城很干脆的被英法联军炸开,叶明琛被英国绑走,客死异乡,留下“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厘语,而奉命谈判的耆英也因为谈判不利被砍头,最终中国再次签下天津条约:通商口岸的城池允许洋人居住。
但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城对于洋人而言并不适合居住,因此多数洋人仍然选择居住在城外,只有在每个月八、十八、二八这几天进入城内经商。
而对于被洗劫过的广州居民和付之一炬的广州十三行,对于洋人的行径自然恨之入骨,加上进城的洋人女子衣着比中国人更为开放(比如说洋装露出肩膀、脚踝等等)因此就用三八来形容服装不整、不符礼仪的女性,在精神的堡垒再次赢得光荣的胜利。
以上评印象打的,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