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每人每日限发一篇新闻。
新闻标题:
战争的开始,常源于假新闻:有图没真相的年代,如何避免被操弄?
新闻内容:
战争的开始,常源于假新闻:有图没真相的年代,如何避免被操弄?
https://i.imgur.com/JaoxHOY.jpg
假新闻如何烙印到你的记忆里?
不断重复假新闻会导致我们再也无法轻易将它们从脑海里抹去。它们仿佛就烙印在我们的大
脑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代,心理学家唐纳・奥尔丁・赫布(Donald Olding Hebb, 1904-1985)曾针对人们
究竟是如何学习、如何记住资讯进行过研究。为此,他研究了大脑的运作方式。他发现,一
再同时接受特定刺激的神经元,彼此会互相融合。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想学英文词汇,针
对“chair”这个单字一再重复想像椅子的画面,不同的脑细胞就会因此而被激活。在我们
的脑袋里,chair一词几乎与椅子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未来一旦我们听到或读到chair这个单
字,脑海就会立即浮现出一把椅子。
假新闻运作的方式也是类似这样。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在各种媒体中一再地听到来自阿拉伯
国家的人得为恐怖攻击负责,那么“阿拉伯人”和“恐怖分子”这两个词汇很容易就会自然
而然相互连结起来。换言之,阿拉伯人在我们的心目中会自动变成恐怖分子。如果反复的报
导与社群媒体里的评论一再强化这样的连结,那么“阿拉伯恐怖分子”这种印象就会得到巩
固。如果此类连结背后受到了假新闻的支持(例如外国人被指控犯下他们根本没有犯下的盗
窃或性侵等罪行),将很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
我该如何揭破假新闻?
“鲸鱼可以飞快地倒游”,“猫王还活着”。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假新闻。但是,你怎么知
道哪些假新闻被你信以为真呢?不妨根据以下的问题来做判断:
资讯出自何处?可信的记者会指明自己的消息来源。如果一则新闻缺乏消息来源,你从一开
始就该对它抱持怀疑的态度。如果指明了消息来源,那么请你检验一下,是否能够联系得上
消息来源;换言之,是否有相关的地址、网页或电子信箱。接着你可以确认消息的真实性。
相对地,若你得到的只是些模糊的提示,例如据称是由某位不知名的人士所转述,那么你就
不该过于相信那个故事。
作者是谁?作者是否附上自己的姓名和联络方式,例如在版权说明里?或者,作者躲在某个
化名背后,亦即取了假名?一个人如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你就不应该相信他。你
也可以探查一下发布讯息的网站,看看负责那个网站的是什么人?在版权说明里应该也能找
到相关的线索。此外,你不妨再进一步了解,平常这个网站上还发表了什么样的内容?倘若
涉及的内容都只是些无凭无据的八卦,那么你就无须认真看待那个网站。
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为何?与事件有关的关键问题是否已经获得厘清?如果没
有,那么作者显然并不关心他所陈述的事件背景,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混淆视听。
还有其他人也同样报导了这件事吗?察看一下同一件事是否也在其他的媒体或网站上获得报
导。如果消息确实是有料的,那么理应不会只有一个人撰写。媒体(报纸、新闻通讯社、电
台等等)肯定都会对重要的事件有所报导。
如何报导?作者行文是否倾向于夸张、耸动?在文章中是否频频出现诸如“骇人听闻”、“
令人发指”、“令人愤慨”或“令人难以置信”之类强化情绪的词汇?倘若如此,那么作者
可能只想哗众取宠,并不重视自己的陈述的真实性。
作者的报导有多客观?一般说来,记者都会试着尽可能中立地传达讯息。换言之,他们会避
免表达个人的意见,或者当他们陈述自己的意见时,会将其标记为评论。
图片素材出自何处?许多假新闻的造假手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将一张图片放入某个错误的脉
络中,就能轻松地制造出一个丑闻。借助Google图片搜寻,人们可以很简单地找出图片的原
始出处与原始背景脉络,进而轻松地揭破这类造假手法。
如果照片本身看起来怪怪的,例如云的形状重复、阴影显得不自然、图像边缘处有切割的痕
迹等等,这代表着图像可能遭到刻意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建议你,不妨针对图片进
行逆向搜寻。如果想要针对某个YouTube影片搜寻更多相关资讯,人们还能借助国际特赦组
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YouTube检查器”(Youtube DataViewer)
专业人士有何看法?如今在网络上有许多人专门在揭露假新闻。不妨善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在附录中你会找到一些相关的连结。在福岛核灾发生后,Twitter上出现了一张畸形雏菊的
照片。这张照片旨在凸显辐射外泄所招致的后果,但却是个假新闻。因为那样的异常其实是
出于自然的原因。
什么叫做“另类事实”?
假新闻与恶意的虚假陈述毒害了政治的氛围。它们制造了不信任与不确定性。然而,若是涉
及到自己的形象,美国总统唐纳・川普(Donald Trump)倒是并不羞于“创造”合适的事实
。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大日子,2017年1月20日这一天,川普在华盛顿正式就职成为美国总统。
数十万人前往现场参加就职典礼,数百万人则在萤幕前收看转播。因为这位新总统想要颠覆
一切。在他之前的政治人物、经济学家与记者所构成的领导阶层,所谓的“权势集团”,遭
到了他的严厉批评。
就职典礼结束过了一天之后,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史派瑟(Sean Spicer)宣称,从未有
过如此多的群众(150万人)出席一位总统的就职典礼。问题是,每个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
得出来,在前一任总统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的就职典礼上,亲自前往现场参与
的群众明显多了许多。当记者以这项事实质疑史派瑟时,史派瑟居然威胁要对他们提告。
早在竞选期间,川普就已把媒体称为“假新闻的制造者”,只不过记者当时倒还没被出重手
伺候。在西方民主国家里,媒体普遍享有崇高的地位。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他们不仅扮演
了盘根错节的政治脉络的解读者,同时也扮演了政治的监督者。因此,至今为止,政治人物
都一致同意新闻媒体必须受到保护。然而,就在川普就职为美国总统的那天起,这样的形势
却已成过往。如今记者遭到政府官员公开威胁。
这还不够。一天之后,2017年1月22日,川普的顾问凯莉安妮・康威(Kellyanne Conway)
居然在镜头前宣称,她的同事所提到的数字是“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事
实”其实并无“另类”可言,事实之所以是事实,无非就是因为它们是不模棱两可的,而且
是可验证的。像另类事实这样的概念根本就是自相矛盾。对此,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写道,川普的人马“毫无羞耻地撒谎”,当“校园恶霸”川普借由诸如“另类事实”
之类的事情真正激怒新闻媒体的“事实书呆子”时,他的支持者们都感到相当开心。
然而,这对民主制度里的公民代表了什么呢?这会让社会大众变得不知所措,因为有人一方
面指控记者传播假新闻,另一方面又同时提出“另类事实”混淆视听。 新媒体支持了这种
发展,因为像川普这样的政客,不再需要依赖新闻媒体来与群众沟通。透过Twitter,他们
可以更快且更直接地进行这件事,而且也不必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
感觉的真实──什么叫做“后事实”?
在学校里,我们会学着在事实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然而,在假新闻的时代里,某些政客不再
根据事实论述,他们只想挑衅对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们根本不在乎。
如今记者和专家学者经常会说,我们活在一个“后事实的时代”里。“后事实”(post-fac
tual)一词,是由拉丁文的post(“后”的意思),加上factual(“事实的”、“真实的
”的意思)组合而成。“后事实”所指的是,一个论述不必再根据事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里,论述是用来煽惑听众或观众的情绪,论述原则上应该惹得“其他人”(像是敌对阵营或
具有其他种族背景的人)暴跳如雷或心烦意乱。
抱持“后事实”思维的政客无法理性地讨论。如果你凭借事实与他们交锋,他们根本不会理
你,他们会否认事实,甚至指责你是个骗子。事实是可以验证的。它们是普遍为人所接受的
实际情况。
来自外部的假新闻──谁在发挥影响?
这个国家保障言论自由。这意谓著,我们同样必须忍受他人的意见。不过,如果其他国家的
政府刻意要在我们的国家操弄舆论,情况就会变得困难。如今,在德国有290万土耳其裔的
人口,还有超过450万的居民说俄语。这些人对于原籍国的政治感兴趣是合理的。他们主要
是透过外国的电视频道与入口网站来获取相关资讯。部分的移民也因此活在土耳其或俄罗斯
的“媒体气泡”里。
俄罗斯与土耳其的总统也很清楚这一点。佛拉迪米尔・普丁(Vladimir Putin)和雷杰甫・
塔伊甫・艾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 an)会一再地挑动“民族情感”,他们希望旅居
德国的俄罗斯人或土耳其人能为自己身为俄罗斯人或土耳其人感到自豪。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们把这些族群与德国人区别开来。就这点来说,他们不仅扭曲了事实,也对德国政府挑衅
。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俄罗斯的宣传(注1)会透过《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这个频道
传播;该频道自2014年起开始在德国放送。这个频道的所有者是俄罗斯国营企业《今日俄罗
斯》国际通讯社(Rossiya Segodnya),它的节目深受俄罗斯政府的想法所左右。另有两个
俄罗斯政府的传声筒,同样也是出自《今日俄罗斯》,它们就是《卫星社》(Sputnik)的
新闻入口网站与App(两者皆有德文版)。当《卫星社》的入口网站于2014年上线时,德国
公共广播联盟的通讯记者马库斯・桑巴勒(Markus Sambale)曾形容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
资讯战”。
酸民在酸民工厂里做些什么?“internet troll”与神怪故事里的奇幻生物完全无关,它所
指的其实是某些人。这些人一天到晚透过电脑、手机或平板散布假新闻或挑拨他人。他们之
中有些人是为了金钱、有些人则是出于信念。
在2003年时,“酸民”(troll;troll原有“巨怪”之意)一词才首度为人所使用,当时所
指的是俄罗斯酸民(Russian trolls)。不过,一直要等到2014年时,在乌克兰冲突爆发(
注2)后,这个用语才更为流行于公众之间。酸民企图透过在社群媒体或网络新闻媒体上发表
评论来影响人们的想法。他们从不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去创建一个假帐号。
知名酸民绿狄米拉・沙夫舒克(Ljudmilla Sawtschuk)就是这方面的翘楚。她曾在2015年
年初为设在俄国圣彼德堡的所谓“网络研究局”担任写手。她的工作就是在聊天室与部落格
中赞扬俄国总统普丁及其政策。沙夫舒克后来表示,酸民在一栋高楼里(所谓的“酸民工厂
”)一天分两班上工,在自己轮班的12小时内,他们往往都是不眠不休地持续工作。
土耳其也有类似的情况。据说,在全盛时期里,艾尔多安政府曾经养了将近6,000名的酸民
,他们的任务则是在国内外带风向。后来维基解密(WikiLeaks) 才揭露了这支酸民“军队
”的祕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土耳其政府总认为,光是控制报纸、广播与电视应该就
已足够。直到2013年,由于民众的示威抗议,在伊斯坦堡的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
)爆发了骚乱,政府才开始改变政策。从那时起,土耳其政府就试图透过网络左右人民。
为何你该小心软件机器人?
假新闻的作者并非总是一个“人”。在网络上分享种种内容的,也并非总是真实的“人”。
在那背后,经常会有所谓的“bots”。它们是些仿佛有血有肉的软件程式。
“bot”一词是“robot”这个单词的简写,意思就是机器人。bot指的是特殊的电脑程式,
也就是所谓的软件机器人。软件机器人甚至可能隐身于像是Facebook、Twitter之类的社群
网络的假帐号(fake account)背后;人们则称此为“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这些
机器人的帐号有时会附有个人的照片与虚构的自传。它们会关注你,给你按赞,举止就跟真
人使用者没什么两样。软件机器人通常会在下达特定代码时启动。它们往往甚至会在社群网
路中相互关注;或有意、或无意。
不过,为何软件机器人会是个问题呢?因为它们的数量很多。人们可以用很少的钱购买大批
为自己所用的软件机器人,接着就能迅速地将自己的意见或假新闻传播出去。 负责处理政
治或社会议题的软件机器人被称为“意见机器人”。它们会让我们误以为有很多人都持某种
看法。意见机器人往往可以针对一个人(例如某位政治人物)掀起百万倍的攻讦。或者,只
要下达一个政治人物的名字,就会散布某些主题标签;例如#nahlesforkanzlerin(纳勒斯(
注3)当总理)、#merkelmussweg(梅克尔该下台)或#merkelforkanzlerin(梅克尔当总理
)等等。
因此,软件机器人的使用者在争夺你我的关注。一般使用者实在不容易判断背后到底是不是
软件机器人。也因此,在2017年的德国大选前,主要政党都一致同意在选战中放弃使用软件
机器人。你在上网时,应该常会遇到某些网站会要求你输入一些字母或数字,或是要求你选
择具有某些内容的图像部分;唯有借助这些所谓的验证码(CAPTCHA),网站的营运者才能
确保你不是机器人,而是真人。从这样的情况,你不难看出,软件机器人的问题普遍来说究
竟有多严重。
软件机器人甚至会与人交朋友。所以你可能很快就拥有成千上万个“朋友”,但却没有半个
有体温。这种情况总会发生在政治人物身上。据估计,在政治人物的关注者(follower)中
,约有三分之一是软件机器人。
你该如何辨识社交机器人?
辨识软件机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至少可以尝试看看。不妨检查一下以下的几件事。
如果发文者的情况符合其中的一项或多项,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软件机器人。
◆检查名称:那是一个幻想的名字吗?或者,这位使用者根本就没有报上任何名字?
◆检查文本上的错误:作者的德文不好吗?文本中是否含有许多明显的语法错误?作者使用
的词汇是否很少?
◆检查行为:作者是否非常频繁地推文──每天推文超过50则?他是否白天和晚上都在网络
上?他是否只回答简单的问题?他回文的速度是否超快?
◆检查内容:作者是否总是聚焦于相同的主题?
对抗社交机器人上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Facebook或Twitter等平台的营运者并不是很有兴
趣去打击它们。毕竟,每个活跃的新帐号都会让他们的企业更值钱。
草根行销──如何由下而上制造舆论?
请你想像一下:有成千上万名学生为了支持一种在14年级结束后举行的高中毕业考,发文、
按赞、分享。他们的箴言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我们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足以工
作!”这会发生什么事呢?
其他学生看到这些发文或许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至今为止完全没听说过什么在14年级结束
后的高中毕业考。如果在网络上做个意见调查,许多高中生可能会自发地赞成在14年级结束
后的高中毕业考。最晚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会去谈论这件事,就连政治人物
、教师、导演和记者也都会加入讨论的行列。
这种由下而上(亦即始于社会基层)且并非是由政治人物或社会团体所发起的运动,被称为
草根运动(grassroots campaining)。然而,如今却也有虚假的草根运动。在这当中,操
作者会给人一种印象,仿佛有极多的人在为某个议题发声。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一场运动
却是由某个集团或公司在主导。人们将这种操作方式称作草根行销(astroturfing)(注4)
。它们扭曲了事实,因此也被归于假新闻的范畴。
为此,人们往往会雇用所谓的“网军”,亦即利用多个假帐号刻意在网络上散播某种意见的
使用者。此外,网军也会利用软件机器人来帮他们分享、按赞与发文。某些网军还会操作维
基百科的条目,而且会借助电子邮件、读者投书与影片去轰炸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付钱给
网军的企业、社会团体与政治人物,就以这样的方式来掀起讨论并操弄其他的使用者。
谎言是如何点燃人们仇恨犹太人的心态?
在尚未有网络的年代,假讯息已经成为制造仇恨与战争的工具,纳粹党即为个中高手。图为
在纽伦堡校阅军队的希特勒。(摄影/AP Images/达志影像)
《锡安长老会纪要》 (注5)(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 是一份虚构的文件
,它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在德国,这份虚构的文件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因为纳粹党人把
它当作迫害犹太人的理由。《锡安长老会纪要》在1903年时首次以俄文出版。这当中记载了
犹太人集体密谋如何统治世界。虽然这所有的内容都不是真的,但却激起了很大的涟漪。一
开始是在俄罗斯,后来则传到了整个欧洲,人们都对犹太人的阴谋感到惊恐。
在这份文件问世将近20年后,《泰晤士报》(The Times)才正式宣告这份文件的虚假。然
而,此时许多人却都已深信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在德国,纳粹党人则以深具毁灭性的方式利
用了这份文件。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所谓“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整
个反犹太人的操作到达了高潮。人们穿梭在慕尼黑与柏林的街头焚烧犹太教堂(synagogue
)(注6),并谋杀数百名犹太人。直到今日,当人们在阿拉伯国家要煽惑群众反对以色列与
犹太人时,这份虚构的文件仍会在这些国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图也没真相了呢?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一般说来,人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经常都
是造假的照片,也就是经过加工或修改的图片。我们也会因此掉入陷阱,因为我们很容易以
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
1917年,俄罗斯几乎没有人拥有相机,更别说摄影机了。当时在圣彼德堡,佛拉迪米尔・伊
里奇・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意图要推翻俄国的沙皇,于是他号召革命。列宁是
一群想要夺取俄国统治权的社会主义者其中之一。社会主义者相信能够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社
会。1917年11月8日,“曙光号巡洋舰”(Aurora)开进涅瓦河(Neva River),接着向临
时政府所在地的冬宫开砲,做为向这座沙皇宫殿“冲锋”的信号。随后人们便对临时政府进
行了一场不太引人注目的逮捕行动,因为根本没有人认真抵抗。后来,整件事就被吹捧成“
伟大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这在俄国的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天。遗憾的是,居然没有留
下任何所谓革命的照片。
这让列宁很不满意。他想向人民展示社会主义者如何英勇地战斗。于是,在革命过了3年后
,人们就在一出规模浩大的戏剧中重演了冲入宫殿的场景;只不过加入了更多的射击和动作
。上万名的表演者与6万名观众被送到冬宫,人们就这么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假象。 莫斯科当
局成功地在苏联──这个由列宁所催生的国家──维持了辉煌的十月革命的形象长达70年之
久。就连西欧与美国的许多人也都相信它。
战争和假新闻有什么关系?
战争的第一声枪响之前,往往都会有个被蓄意散播到世上的假新闻走在前头。因为发动攻击
的一方总得为战争找个理由;必要时,更得创造一个理由。有时这得演一场真的戏。就如同
1939年那样。
事情是这样的:1939年8月31日,一队伪装成波兰人的纳粹武装人员袭击了靠近波兰边境、
属于德国的“格莱维茨电台”(Sender Gleiwitz),他们随后透过国民收音机(Volksempf
änger)(注7)向德国民众放送这样的消息:“注意、注意!这里是格莱维茨。电台已落入
波兰人手里。自由的时刻已然到来。波兰万岁!”这时绝大部分的德国人都误以为波兰士兵
入侵了那个电台,但实际上,他们其实是隶属于希特勒的“亲卫队”(Schutzstaffel,简
称SS)的德国人。这就像是一场戏──但却带来可怕的后果。此时,希特勒有了一个攻击波
兰的理由。毕竟,他可以宣称是德国先遭到袭击才还手。于是,就在隔天,也就是1939年9
月1日,他立即宣布:“波兰人昨夜首次派出正规士兵在我们的领土上开枪。从5点45分起我
们予以反击。而且,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还炸弹。”
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https://i.imgur.com/3dNQuru.png
《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7-“过滤气泡、假新闻与说谎媒体──我们如何避免
被操弄?”:有自觉使用媒体的第一步》(图片提供/麦田出版)
新闻连结:
https://is.gd/j2lbaH
心得:
※ 根据板规9,需附心得至少二十字繁体中文字。
优质报导
关于检阅新闻方面
其实在高中大学的辩论社都有特别教导
这些拆资料的方式非常实用
不过说认真的
现代人的生活忙碌
谁有时间做这么多花心力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