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讨论日本的厌女现象。
现在看到新书预告,针对台湾现象的书七月要出了
书名是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如何看穿这世界拉拢与惩戒女人的两手策略?》
目录中也有提到发迹于ptt的母猪教徒,等书到手再来分享内容。
下面是新书预告节录
——————————————-
有趣的是,当代的厌女现象并未因为女性主义的崛起而停止,
却反而因为媒介、沟通与社群模式的转变,被特定媒体建构而风行的女性主义
(popular feminism),同时使得厌女现象因而风行起来(popular misogyny),
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义的列车,彼此互相加乘。如今台湾的互联网上开始出现
污蔑女性的流行语,包括:女权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当兵就是女权自助餐”、
嘲笑女性总是破坏社会秩序安全的“马路三宝”、讽刺女性只重钱财与外貌的
“鲍鲍换包包”等。这些现象或许并不代表女性主义毫无进展,相反的,
反而是女性主义已经具有影响力,引发厌女网络的惩戒效果。
然而,厌女不只是个人喜好而已,而是将部分女人切割为“比较不好的女人”
的社会网络,厌女网络靠着拉拢“好”女人,同时惩戒“坏”女人的两手策略,
取得权力。凡是女人的行为不符合规范,她的“失败”、“逃避”或“拒绝”
都被赋予道德责难,或者轻忽,或者无情,或者背叛,都是失格女人。
那些没有被惩戒的女人,即可暗自欣喜,庆幸自己站在较佳的道德位置,比下其他人。
这一切,因为被惩戒而神伤,或者因为被拉拢而得意,都巩固了道德规范,以
及设定道德规范的父权体制。
就像是胡萝卜与棒子:“温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远”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厌女的两手策略,并非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不只是上野千鹤子或曼内所谈的
分而治之,还包括内外并进,尤其建构女性自我内在的机制
──女性自我厌恶与自我客体化──而服膺于父权社会角色,
在关系中产生既拉拢又惩戒的效果。
此种两手策略通常潜藏在文化惯习,镶嵌于女人与男人内在的自我认同,
甚至渗透至两性互相吸引的通则之中,形成文化建构。
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表现为自尊低落、身体羞耻感、对外表感到焦虑等脱离现实的
社会规范。
这反映在权势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在受到贬抑或责罚的同时,还可能渴望赞赏、回馈,
甚至自以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