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mmanuelKant (康德)》之铭言:
: 身份认同其实是逃避自我最好的方式
: 一旦成为了某个东西 也就不用面对"我"
: 认同某个族群 种族 群体 就不用面对绝对孤独的我
: 认同某个职业或身份 就会去尽善自己的责任
: 忘了对自己也有责任
: 也不用去思考"我"的意义了
: 这样比较方便
: 因为其实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成为完整的"我"
: 到头来我们就不再是"我"
: 而是变成了身份本身
: 极端的例子如音乐家或运动员
: 他们的身份永远镶嵌在他们之上
: 人们想到他们也只会想到他们的身份
: 他们的"我"
: 则没有人关心
: 也就是说 一旦身份认同的位阶优先于自我
: 这就是一种自我异化
在逻辑里,Identity同一性关系通常被定义认为在一个事物和它自身之间成立的关系
"=",若X=Y为真,则X和Y是同一个事物
在社会科学,Identity则被认为是一种个人或群体的代表性
可以展现在个人或群体行为和社交表现上
来代表一个人或群体与其他不同的独特性或共有性
在心理学,Identity通常则关联到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自尊,还有独立性
而鉴别Identity则是一个过程
会因历史,文化,政治还有环境而变
也许运动员或音乐家,他们本身在领域有很高的Identity
但是他们私下的self-identity是否有同一性,则不一定
但这并不一定是逃避或害怕,以整体社会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压抑
举例一般劳工,大家都知道在劳动中的自己不是幸福的
通常都是感到压榨或是不幸,也并不是自由的再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
所以下班后才会感到自在,这是一种压抑性生存,也是普遍的异化
同样的压抑性心理也可能发生在家庭关系角色中,亲子,父母
两边太过了,则可能造成疏离或是失去自我
过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要建立起这两者间的连结
比如把工作转为消遣,把性升华为爱(佛洛伊德认为整个文明起源于性压抑)
但与其说是逃避与害怕
不如说实际上很多人
是在这两者间不断地拉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