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每人每日限发一篇新闻。
新闻标题:中国Metoo还在 陆女权组织发布性骚扰访谈
新闻内容:
(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8日电)中国的#MeToo运动经过一年后,在当局的压制下仍以不
同形式延续。上海一家女权组织今天发布性骚扰的调查访谈,显示出性骚的多样化,并打
破被骚扰者必须是“完美”的刻板观念。
这份访谈历时约半年完成,总共收录了21个个案,集中在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其中2
个案例是性骚扰者,也有女主管被男下属指出性骚扰、同性恋者的性骚扰等。
由于反性骚扰的#MeToo在中国不能大张旗鼓,去年被揭露的大学教师性骚扰、甚至性侵女
学生案例也多低调处理,因此这份报告的访谈者Joy也谨慎不曝光。
Joy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时,提出比较特别的两个观念,一是不要将被性骚扰者称为“受
害者”。她认为这个词本身就含有一种刻板的弱者形象;二是不要将性骚扰“污名化”,
应当正视性骚扰有程度之分,且容许社会的讨论和沟通。
这并不是说性骚扰是对的。她表示,不“污名化”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太过于将性骚扰看作
一个禁忌,公众一提性骚扰就怕,于是官方一打压这类话题就见效,让任何思辨讨论消失
于无形,遑论改变的可能。
比如,有些言语或动作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被告知后,可以改过,
但在“谈性色变”的环境里,这样的交流恐怕很难发生。
此外,Joy发现,媒体报导性骚扰往往塑造出“完美的受害者”,要求当事人就该是个完
全无辜、在性道德上无可指责的形象,但现实生活不是这样,譬如喜欢到酒吧跳舞的女性
,不代表想被陌生舞伴乱摸;也不是每个人一受到性骚扰,就知道自己被骚扰了或是该如
何回应。
在她的笔下,性骚扰发生的场景可能是健身中心、酒吧、小学到大学校园、购物网站上买
家与卖家的联系或是请水电工到家中维修等;方式则从开玩笑的言语到威胁性的举措都有
,甚至有硕博士生经常性被老师邀约到饭局上陪喝酒。
相较于一般媒体的报导,这份访谈呈现出人性复杂的面貌,对被骚扰者的心理和想法更多
着墨,像是一开始若无其事但后来陷入忧郁、认为自己有错、感到沮丧等,也有人积极反
击。
她说,发行这本册子“我们的故事”,目的有几个:1.让大家知道性骚扰是什么。2.多数
人被性骚扰后因为找不到支持,把记忆埋在心中,如今看了别人的例子,就会知道“不是
我的错”。3.让从事法律工作者作为推动立法的参考。4.促成改变,让这些事不再发生。
中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性骚扰防治法,虽然“妇女权益保障法”有拢统的相关规定,但男
性也可能是受害者。Joy期盼中国未来能在这方面完善立法,让被骚扰者有法可依。
新闻连结:
https://times.hinet.net/news/22263547
心得:
※ 根据板规9,需附心得至少二十字繁体中文字。
中国官方与社会
在妇女权益,性骚扰防治方面
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