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ramelqueen (caramelqueen)》之铭言:
: 我能明白望子成龙的心态
: 刚刚跟同事聊天,他小孩目前幼稚园
: 他打算小孩小一的时候搬到台北
: 说搬到台北开销支出会变大
: 但他觉得小孩到台北市,除了教育资源比较多之外,认识的朋友眼界会比较高
: 我心里是觉得...眼界真的看个人不是看地区吧?
: 但真的是不少父母都希望小孩到台北受教育
: 地区真的会影响朋友的好坏吗???
假设讨论范围限缩到成绩这部分,
环境不要夸张到让一科或躺着考都能前三名那种,
我觉得未必非得把小孩送到高度竞争的环境,
这必须看小孩的适性来决定。
首先是高度竞争带来的不只有进步,
对落入失败组的那群人而言,那种强度……简直就是绝望。
尤其很多小孩得失心重,不懂得调适压力,
一旦失去了“成就感”的来源,下一步就是自暴自弃摆烂。
此现象看每年的大学联考榜单就知道,
第一志愿的整体升学率确实很高,但全校后四分之一不会好到哪,
第二三志愿或社区高中的整体升学率较差,
却总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人能逆转考赢第一志愿学生。
例如敝国中同届毕业同学中,
大学联考表现最好的是去念第二志愿高中的其中一位,
同学会时他曾讲过他国中过得很痛苦,
因为怎么读都赢不过后来考上第一志愿的前十名,
结果到第二志愿高中后,有认真念就有前三名,
高二被拉进资优班,冲进全校前五,后来上国立医科。
又如敝高中同班中有位是被资优班踢出来的,
他在资优班时是万年炉主,念到死顶多倒数第四,
国中时的自信完全消失,每天都过得很崩溃,
到普通班后成绩反而一路从班排中段冲到全校前几,
最后大学联考表现胜过当初资优班中三分之二的人。
我不否认这些人是少数,甚至是特例,
不过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些特例的成因吗?
不敢说绝对,可是他们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找到兴趣、激发潜能,
我相信在相对普通的环境中获得的成就感是一大关键,
该成就感让他们更有自信重新挑战人生,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论点真的有一定参考性。
再来是这系列回文中提到很多乡下地区看到的状况,
其实城乡差距只是结果,根本原因是出在原生家庭环境,
像是经济弱势、隔代教养、放任教育……
类似问题绝不会因为进入城市就获得改善,
穷到没办法送小孩补习的家庭会因为搬到城市就变富裕吗?
城市的高消费水准可能使他们情况更恶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