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okandfeel (lookandfeel)》之铭言:
: 打工的地方最近店长消失了好久没出现,
: 由同事口中得知是他偷了钱被老板抓到,
: 本来老板要他把钱还回来离职就不报警,
: 没想到他就从此不出现也不接电话...
: 老板火大就真的去告他了
: 我私下传line问他想说看他会不会回
: 这几天他回复说,反正工作再找就好没啥好怕的...
: 看完他回复我整个无言,心想怎会有人不要脸成这样
: 不过就算真的有前科,应征的时候公司好像也很难查到
: 心想这个人说不定是累犯了,好可怕......
: 真的在台湾犯ㄧ些罪也可以到处趴趴走
手机排版请见谅
看了原po的文章有些想法,所以回文和大家分享一下
本身对犯罪学有点小研究
在犯罪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溯及既往的阅读”
指大众在看待一个罪犯时,
容易将他犯前的行为放大解释
例如:暴力杀人案件的犯人,被邻居、远房亲戚说嫌犯以前沈迷于电玩、不善言词、冷酷 等等,难怪会去杀人
事实上,有以上特质的人很多,但真正会去杀人的又有几个呢?
回到原文,偷东西固然不对,我也没有要袒护妳同事
但说真的,在妳根据溯及既往的阅读之后随意帮别人贴上再犯的标签
这样的行为其实蛮不可取的
另外针对妳说把一犯再犯的人关到死
美国的三振法案确实就如同妳说的这样
但是,曾有一个小偷因为肚子饿偷了一片pizza
就因这个法案被判决无期徒刑
在妳主张把一犯再犯的人关到死的同时
是否更应该去衡量,这些犯罪人的犯行与犯意需要耗费这么多的监狱成本吗?
另外提醒妳,三振法案在地小人稠的台湾是完全办不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曾经犯过罪的人在台湾到处趴趴走是很正常的现象
无论前同事到底是否是惯犯,
我想妳更应该去思考
当妳在面对一个曾经犯过罪的人,应该急着把他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并排除于社会之外
还是更深入的去倾听,去了解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背景
说到底,没有一个社会是没有犯罪的
我们不能够完全排除犯罪,
但是多一点的关心、少一点臆测
才会是最有效能够犯罪预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