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hickenheart (让我想一想)》之铭言:
: 不知道精神疗养院会不会让我好一点
: 我有不错的工作跟收入 自由业 月薪80k以上
: 不错的学历 国外硕士 自己学贷并已经还清
: 不错的外貌 一点点混血基因 皮肤白瘦高身材
: 不错的朋友 从国小到出社会都有连络
: 不错的女友 我是同性恋 我女友很正 跟我一样女性化
: 可是我好不快乐 好不快乐 好想逃开自己
: 逃开自己的生活
这恐怕是关键...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
我觉得咨商对我的帮助虽然不算 "神效",
但如果多少有帮助的话, 就是当咨商师比我自己更能"陪伴/接纳"那个痛苦中的我.
当痛苦中的那个我被陪伴/接纳后, 痛苦比较能被释放跟纾解.
被你所逃开的那部分的你, 她的孤单与苦痛始终没有得到照料.
不过, 因为我目前暂时也不咨商了, 所以我还是大多数时候会从那部分的自己回避掉.
: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到底是童年往事
: 还是严苛的自我要求
跟母亲的关系, 常常会变成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需要修改从生母那里内化了, 变成自己内在母亲的信念与态度, 这大概是最困难的.
: 我好友善和平 我对谁都微笑有礼貌
压抑过度.
为什么要对谁都微笑? 为什么要表现地这么完美友善?
: 我好脆弱易碎 好像连买东西店员脸臭都是我的错
当事情不如人意的时候, 人会倾向"找错/指责".
有的人倾向指责别人, 有的人倾向指责自己. 你属于后者.
虽然感觉就是感觉, 真的很难用理智搞定.
但做一点理智思考, 慢慢地, 可以提早阻断非理性的感觉.
原本可能店员一臭脸, 你就会情绪转个一小时.
渐渐地, 可以转个半小时, 然后半小时后想起理性: 可能不见得跟我有关.
或者至少, 有十分之一的自己, 在自责之余, 可以在角落冷静地说:
我知道我在自责, 我也知道这其实可能不见得跟我有关, 其实我有点过度自责.
试着不要谴责(接纳)自己的过度自责.
↑↑
我觉得这个部分最难. 因为, 过去母亲没有为我们这么做, 现在的自己也做不到.
自我接纳, 是转化的契机.
但自我接纳, 通常需要始于"别人对自己的接纳."
那个别人, 有时候需要是咨商师.
: 我曾经看过好多心理医生 精神科医生
: 医生跟我一起想办法 一起尝试不同的药
: 可是没用
: 为什么所有设定都已经选到几乎最好
什么意思叫做设定都已经选到最好??
是说, 找最贵或最有名或最符合专业主题的心理师吗?
然后, 台湾没有心理医生. 台湾只有咨商心理师, 临床心理师, 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在台湾本来就是以用药为主.
心(情)病还须心药医.
精神科的用药能够抑制因为心理导致脑部或身体各激素的失衡,
使得心理咨商更能顺利运作.
但, 终究在用药稳定生理性失调之后, 还是得回归心理师, 找到自我调节的方式.
然后, 我的经验是, 心理师的有效性,
重点在于你跟她的情感关系 (她对你非理性层面的影响力),
和她的人格特质 (她给你的影响力对你是加分而非扣分).
我最喜欢的心理师, 是我有过的心理师中, 最菜, 学历最"低"的.
至于学历最"高"的那位, 是我...绝对不会再碰的心理师...
所以, 我很好奇什么叫做, "设定选到最好"?
心理师, 就跟女朋友一样(?), 只有"因为最适合/懂/触动你, 所以最好".
也跟女友一样: 如果不适合, 就早点换, 因为谈久了也没用...
但如果还算适合, 尽量不要换, 因为感情/影响力都要从头培养.
然后"没用"的定义是???
有几种可能:
1. 变得更糟
2. 没有动静 (这满不太可能的...店员都能对你有影响力了...)
3. 有改变, 但不清楚是好是坏?
4. 有改变, 但一下就打回原形了 (那至少曾经有过不同...)
5. 有改变, 但遇到瓶颈
: 我还是没办法觉得快乐
你是想要快乐?
还是不想要痛苦?
其实这两者不太一样...
我觉得我现在,,, 也不算快乐 @@?
偶尔会开心一下 (在情境中会笑一下, 但马上就褪掉. 也不是很懂自己到底开不开心?)
而且, 我也不会想把"快乐"当成目标.
因为...(果然生性悲观)我觉得: "快乐"其实很肤浅.
众人们称之为快乐的情绪和事物, 在我看来其实肤浅而空虚, 不值得努力寻求.
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叫快乐, 可能是愉快(不要问我这跟快乐差在哪 @@),
可能是满足, 可能是被爱/重视, 可能是自我喜爱, 可能是平静, 可能是OOXX,
但那东西不叫做快乐...
我莫名笑的时候, 会觉得我可能有高兴, 或觉得荒谬, 或觉得好笑, 所以笑了.
简单来说, 我对于"我笑", 其实觉得茫然,
对于"好像被爱/重视/信任"也觉得怀疑(自我价值低落中),
但我就是不会去贴一个标签叫做"快乐".
(也可能是因为, 我无法把"快乐"跟自己做出关联吧~ 所以我无法认定自己快乐到...)
痛苦, 则因为回避所以不明显, 但一靠近其实一直都在.
我...觉得把标准放低一点对我自己比较好.
如果以钱来做比喻
快乐=有存款
痛苦=负债
我觉得我不用到有存款, 只要不要陷入高额循环利息负债就是一种万幸了.
(有时打平, 有时轻度负债)
比起跟我妈相处那段时间, 原来我时时处在惊恐与压抑中 (那时不知道),
会突然想要炸掉全世界, 想要摔东西, 现在...只是觉得如果突然死掉也不错...
从"积极性"地想毁灭, 降低成"消极性"地等死, 也是一种进步 @@
(呃, 这样就算有比较平静阿~~)
: 那到底要怎么办
: 要去疗养院吗 还是
你的问题并不是 "要去疗养院"吗?
而是: 我要怎么做, 才能让自己少一点痛苦?
"疗养院"会是一个答案/猛药, 让我少一点痛苦, 好起来吗?
因为我不懂疗养院, 所以我无法回答.
但看你写文章脑袋很清楚, 或许你可以自己去弄清楚, 再决定.
说到疗养院, 我想起一些相关的作品.
反正你也.......有空, 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
保罗‧科尔贺的"薇若妮卡想不开" 我喜欢这本书.
喜欢女主角从开头就说: 人生一切顺遂, 但她就是想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31557
陈玉慧 "找回无条件的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1758
这两个作家,都住过疗养院。
但这两个人住的都是国外的疗养院, 请不要把它当作国内疗养院的范本.
我只是喜欢看这类的书, 因为可以在作者写的文字找到共鸣.
: 继续 在最平凡的每一天
: 都期望自己已经有勇气结束自己
: 我已经几乎放弃觉得
: 某一天开始事情就会全部往好的方向走了
永远不会有“事情全部往好的方向走”的那一天。
‘王子跟公主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是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的。
放下这个不合理的期待,或许是长大/转好所需要接受的现实。
把“事情全部往好的方向走”和“快乐的必要条件”画上等号,
就相当于把“我要和郭台铭一样有钱”和“富裕的必要条件”画上等号,
自找麻烦...而且后者还有可能,前者根本不可能。
你需要的, 不是“事情都往好的方向走”的那一天,
你需要的, 是“当事情没往好的方向走”时, 与之安然共处的心理能力.
我猜想, 你如果先能跟自己的过度自责共处, 缓解过度自责,
会比较有能力容忍事情没往好的方向走.
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有一部分不是死在事情走向不好,
而是死在对自己的批判指责与负面标签/评价.
然后, 有一些信念对我有帮助:
有的时候, 一开始以为不好的方向, 却在后来证实为比较好的发展.
带着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信念, 可以比较安然看待事情往非期待的方向走.
还有, 分清楚哪些事情"不是我的责任", 这点也会对自己很有帮助. 学习建立"界线".
: 我不知道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