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慎入
我认为她们的消费方式有一些用途不当,对善款的运用也有所不当,
但是有一些关于“穷人应该怎么生活”的说法,我有意见
因为这关系到的不只是穷人,而是所有人陷入困境时,什么是人应享有的生活方式
比较,不是只有国小、国中、高中生才有,大学也有,研究所也有,
社会人士、上班族、妈妈友、逢年过节的亲族聚会、同学会,
都会比较,也会竞争
所以与其说“穷人都怎样”,就跟“肥宅都怎样”“puma都怎样”一样
开的是地图砲,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却没有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
看到iPhone跟机车、冷气,就觉得是奢侈品
但是却没有针砭到他们真正的问题,跟问题的成因
只是说觉得应该要教他们节俭,不可以用iPhone跟机车,因为它们是奢侈品,
却没有教他们分辨什么是奢侈品,
因为有的人直接把iPhone跟机车归类为跟亚曼尼、Dior香水一样的奢侈品
但是这些东西对有需求的人,却可能是必须品,他们可能是因为深思熟虑后的考量而买的
例如一间房子,每个位置有每个位置的状况,
例如西晒、不通风、附近有热源、隔热效果不佳,导致冬冷夏热
还是因为对流差,热气都积在楼上排不出去,这种状况可以让楼上跟楼下差了六度以上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搬家、装修、改建、买间不用开冷气的好房子,或是买一台冷气
那么,他们一家短期内能承担的是哪一种?
南部的交通工具以机车为主,如果要送货、跑业务、长途跋涉,或是有家人需要载送
一户有两台机车恐怕还不够用
这里我没有提到车,因为车子比机车的单价和维修成本更高,
对这些有困难的家庭而言高不可攀
搭大众交通工具的话,在南部的公共汽车网并不如台北、台中一样方便,
同样的偏僻程度,在台中大概40分至一小时有一班车,
但在南部大概早上傍晚各一班,高雄市可能只好一点点
一方面是大家都骑机车,一方面是大众交通网发展的不够完整,
所以王国羽才会说,同样的身心障碍人士,在北部可以自己出门做自己的事
但是在南部却连出门都没办法
可能有人会说,机车可以买二手的
但是有比例相当高的二手机车行的车,都刚牵出店门口就坏了
要买相当程度的二手好车,除非是熟人的车子或信任的师傅,不然还不如买新车
至少有保固
那她们利用网络行销,开粉丝页,接订单,
我觉得可以合理推测:她们需要使用手机和网络来确认订单,
学校的网络跟设备,是否能够让她们自由使用来接订单?我觉得不太适合
如果她们只使用课余时间来确认订单,
订单数量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从晚上六点做到十二点都不一定处理得完
所以才需要找人帮忙
所以我们不能以“生活只要也只能读书的学生”去衡量她们的生活
如果是iPhone5s, 去年一支16g的一万多,比安卓的旗舰机种还便宜
可能还可以找到更优惠的方法
如果这是业务用,加上她读书用得到,我赞成她拿这支手机
那布丁的成本,不是只有布丁粉、水、容器、包装盒
还有人力成本
(她们跟奶奶养活自己的钱,对一般上班族就是薪水,还有工读生的薪水跟义工的酬庸)
如果一开始为了做布丁添置了设备(例如热封膜机),
购置设备的钱就是你一开始要付出的成本
只是会随着使用时间与制作次数延长,而使得每颗布丁的成本随之降低
经营网络粉丝页的成本(有多少公司在请网络编辑)
业务联络的成本(网络费跟通话费)
场地仓储的成本(就是他家租金跟冰箱)
水电瓦斯等费用(做布丁、冰布丁、存放原料都要用到电,想想政府对企业的电费优惠)
交通费用(上下班/送货的油钱及保养维修费,想想麦当劳的快乐送)
宅配费用(客人承担)
这些费用加一加都付掉之后,
再加上其他根据国家法律跟国民义务所需缴纳的费用
才能够算是他们的盈余
这种计算与列举方式,详细一点的在各种财务与会计、税务书籍里都有介绍
所以真的要叫他们认真照算,并且不列入捐款跟赠与物的价值
结果可能并不算特别暴利
因为这个布丁生意,严格来说,是利用他们生活中必须的支出及资源,
例如住处、水电瓦斯、网络、电话、机车,还有自己的劳动力等,来做生意支付这些钱
而不是由父母或监护人想办法赚这些钱来支付她们的生活所需
没有人捐钱的话,这个生意其实只是渡生活,利用这个生意来支付自己生活的费用
不一定有盈余
尤其大家说他们的布丁很难吃,
但是布丁不管好吃难吃,这些原料、运输、销售储存的成本都是一定会产生的,
一般人做生意很难省,省了其中一个环节,不是产品受影响、就是生意受影响。
高中生恐怕很少有这些概念去看待自己的劳动,
大人只会跟他们说你在赚钱,你自己养自己。
我觉得这就是她们脸书上那些内容的由来。
至于高级餐厅,要看她们是否频繁地去消费
如果只有两次,就说她们总是,这是以偏概全,对她们也非常不公平
穷人难道没有权利上高级餐厅吃饭?
如果她们对布丁生意的认知是“她们辛苦劳动的钱”,为什么她们不能照自己的意思使用
?
难道各位都没有在一些特别的节日,用自己辛苦劳动的钱去消费或购买高价品,
去餽赠自己的家人?
当然,有的人会说“因为我在上班啊!这是我赚的钱!”
有的当老师也是拼命买名牌包啊!
当然小模或OL也有,所以产生一句讽刺的名言:“鲍鲍换包包”
但是她们是否真的有这么做?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应该享有什么?”
“一个人的生活消费应该要遵循什么样的标准?”
“面对比较与欲望,我要怎么看待?要怎么衡量?”
对她们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应该知道的事
而不是以她们的条件,去指导她们应该吃什么、用什么、花什么
因为这种教条式的教导,我认为缺乏变化,太过单调,而且缺乏对对方的理解。
可能只是教会大家“穷人就不该拿iPhone, (因为你穷)”
“穷人就不该去唸书,应该要想办法赚钱,(因为你没钱)”
“穷人就该唸公立,(因为你没钱)”
“穷人就该唸私立,(因为你没钱去补习/请家教/学才艺)”
“穷人就该走路去上学,(因为你没钱搭公共汽车,家里也买不起车)”
这些句子都是现行教育体制被质疑的问题:
“固定社会阶级,对其他不会读书或志向才能不在读书的学生弃而不顾。”
如果你认为不该的,恰巧是帮助她们翻身的工具呢?
大家都没有透过网络获得有用的帮助过吗?
大家都没有因为iPhone内的(免费)app受过有用的帮助吗?
大家都没有体会过交通工具的便利吗?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大家是否会同意阶级流动?
因为这些句子里已经隐含了穷人应然的生活方式了,
当她们像“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一样,成为社会阶级中的劣等生,
所有的设备用的都是最差、最耗费时间与成本的,
那么她们要获得高分,成为优等生,是否更加不易?
至于如何获得理财与消费的好观念,并且能够确实把持,
我觉得这是她们该学习的,而我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