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关于小孩未来教育

楼主: mkjay00000 (大只的肥羊)   2015-11-25 19:50:50
我觉得这个主题可以再搭配这篇文章看
1.媒体来源:
udn鸣人堂
2.完整新闻标题:
去澳洲回来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试解读新世代工作观
3.完整新闻内文:
如果你和工作经验5年内的上班族聊天,讲起澳洲打工度假的话题,这些年轻人若不是自
己去过,也肯定有认识的朋友去过。根据统计,台湾有澳洲打工度假经验的年轻人至少12
万人以上,七、八年级生每25人就有一个是澳洲经验者,可以说是该世代的共同体验。几
十年后当他们说起“以前在澳洲……”的回忆,可能就像男生聊当兵的经验一样。
自从2012年9月《今周刊》报导“清大毕业生为何沦为澳洲屠夫”,澳洲打工度假正式成
为社会议题。2013年有超过2万个年轻人前往澳洲,是历年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开始
下滑,近来澳洲话题不再热门,然而这也代表许多澳洲经验者陆续回到台湾职场。我最近
愈来愈常在工作场合遇到这些“新.海归派”,对他们究竟在澳洲看到什么、获得什么产
生许多好奇,所以用这篇文章做整理。
身为一个没去过澳洲的35岁独立工作者,或许不是写这主题的最佳人选,但我认为“澳洲
经验”足以影响下个世代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涯的看法,在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况中,
这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劳动条件、职场文化的差异】
当我问去过澳洲打工的朋友“这趟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大部分人第一句话都说是劳动条
件的差距,再来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澳洲薪资按照法律规定,凡加班必有加班费,这
在台湾根本不可能;澳洲人大部分有下班生活,在台湾差不多都是爆肝工作;而且在澳洲
当餐厅服务生的薪水也比在台湾当上班族高。
一旦有这些的经验,回到台湾肯定会产生“为什么我们的工作这么没价值?”的质疑,如
果号称知识工作者的我们,薪水与知识产出不成比例的话,那我们每天付出的努力到底产
出了什么呢?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但薪水却无法反映这价值,问题又出在哪
里呢?
为什么薪资、加班这些规定连“按照劳基法”这么基本的条件都做不到,大家还习以为常
?为什么看重生活品质,想准时下班就是“养尊处优、没竞争力”还会被大老教训?
以上这些问题当然都不是新鲜事,但如果一整个世代的认知基准产生位移(无论是自己亲
眼所见,或听身边的朋友叙述),未来台湾的职场文化也可能必须跟着改变。新世代早就
不相信“低薪是假议题”“赚不到钱是你不够拼”之类的叙述了,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
“爱拼不会赢”的世界。
【不是追寻而是短暂逃离】
我问澳洲经验的朋友“当初为什么想去?”其实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话说回来
,无论去不去澳洲,能在30岁前有明确目标的人也不太多吧。
不像杂志报导说去澳洲可以赚大钱、迅速存下第一桶金,在我样本不大的观察中,有人是
因为想有海外体验但留学要花太多钱,所以选择出国打工;有人是因为过去人生都按照父
母规定一路念书考试找工作,进了职场却也茫然,想试试看到完全陌生的地方,能逼自己
找目标;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偿还学贷而去工作。
归纳这些朋友和他们的朋友的故事,身为旁观者的我隐约觉得,去澳洲似乎不是一种追寻
,而是一种逃离。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而去,只是这里的环境实在也很惨,所
以选择去那里松口气。就算知道那里可能没什么,以后还是要回来,也还是想去一趟。
很多人谈澳洲打工,认为对个人职涯来说不是什么明智选择,不但对之后求职没太大帮助
,搞不好还会扣分。但我认为观察澳洲打工这件事,如果从“台湾人对职涯的想像”这个
更总体的脉络来谈,会更有意思。
【成功赚大钱路线的破灭】
现在55岁以上的人年轻时高唱〈爱拼才会赢〉,那是个努力就有机会的时期。而现在45岁
以上的人还赶上科技新贵年代,当初的职涯梦想可能是“好好拼十年,40岁退休开民宿”
。到了现在35岁的世代,出社会时正逢2000年科技泡沫,敢拼敢抢的还可以做个中国梦,
前进大陆赚大钱;不想凶狠的人也可以实现小确幸,设法开个文青咖啡店。
但如果你问现在25岁的工作者职涯要怎么成功,答案可能会非常灰暗……
他们很多人以前相信念大学就会有好工作,许多人背负学贷也要念,结果是学历贬值、起
薪倒退。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大学生连研究所都不考了,转考公务员,2012年创下80万
人报考公职的历史纪录,结果劳退基金预期破产的新闻出来,2013年报考人数马上降低。
房价高到买不起、薪水低到在台北租屋生存不下去,出国摘水果、切牛肉、端盘子竟然还
赚得比较多还不用加班爆肝,你会不会想去那里放松一下?
年轻人面临大叙事的凋零,媒体愈来愈不可信、政府愈来愈不可靠、大企业赚钱员工分不
到、甚至还有黑心财团出现。过去相信的架构、方向、价值都在崩解,在这种环境下还强
调要奋斗努力献身工作,实在冷得可以。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该再努力,而是要改变环境有
比努力更该做的事。愈来愈多年轻人不拼经济改拼政治,为的不就是重新打造一个努力会
有收获的未来吗?
【现实惨得可以,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无论任何时代,能够轻松赚大钱的选择通常是最简单的选择。只是当科技新贵路线破灭,
高学历等于高收入路线破灭,公务员安稳领退休金的路线破灭,咖啡店小确幸的路线破灭
,出国当屠夫赚大钱的路线破灭,炒房你玩不起而且也准备要破灭之后,似乎怎样都很难
赚大钱的现实来临。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反而应该庆幸,正因为世道烂得可以,做什么都相差无几,更多人干
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台湾过去总是一百种人都追求一种成功方式,反正那是赚大钱的
最快途径,但在这个爱拼不会赢的时代,一百种人可以追求一百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算
途中死掉九十种,也还有十条新路会被开辟出来,我们的未来大概就会从这里展开。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2/688642
5.备注:
我对工作的心态大致上如文章所言,个人兴趣与发展摆第一位置,收入摆第二,既然什么
工作都要工时8到10个小时,加班还没有加班费,薪水又落在三万左右。
那么为什么还要年轻人投入相对危险与高温的传统工业呢?既然工作怎么挑都差不多,只
好看自己的兴趣。反正不管什么工作,老一辈的人都只会说“年轻人没有竞争力,我以前
在你这个年纪就已经……”。
我的一位朋友退伍之后就跑到日本去唸书搞美工,他的理由是“我要离开鬼岛”进一步的
深谈之后,我用他的话来说“感觉啊在台湾看不见光”,这是一个拼死拼活努力经济果实
,却还是必须拱手让人的社会。这个岛的现实好像没有办法让人做梦。
与其忙盲茫为著别人活,不如专注自己经营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 weilungjae (icecream flavor)   2015-11-25 19:59:00
去澳洲的朋友 通常是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所以我还是觉得能尊重孩子兴趣,帮助孩子找出兴趣最重要,社会上的人才也会更多元
作者: qquza (蛤)   2015-11-25 20:11:00
同意这篇的观点,我也抱持与其去澳洲逍遥,不然留下来改变台湾~但是改变不是三五年的事情,等到那时再生育下一代等到头发都白了吧==
作者: sushima (玫)   2015-11-25 20:18:00
教育的盲点正在于“所学为何”,探索职业兴趣不应该被升学制度绑架。所以从我接触并投入在家教育后,朋友也打算对他们的孩子实施在家教育。所以,不会出现前篇推文者所言“担心孩子教育而不敢生养”的状况。教育,真的可以多元又开放!
作者: idoit (do cry do smile)   2015-11-25 20:31:00
楼上 你想得太简单了 社会不是只有教育的问题 是框架的问题我刚结婚 每天都被问两次什么时候要生孩子 结婚就等于生育?这就是社会的框架 很多事情不是别人一定不懂好吗…在社会的脑袋还没有真正多元之前 教育的多元不会真正实现
作者: sushima (玫)   2015-11-25 20:36:00
辛苦楼上。不过觉得我想很简单的妳,也确实是把我想简单了。敝人有到社区讲学的经验,确实开始有很多人勇于生养(含会生不会教养),并且由自身做起翻转观念。妳若觉得自己深受其扰,其实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的。最后,没有多元思维、多元教育,哪能迎来多元社会呢?
作者: idoit (do cry do smile)   2015-11-25 20:46:00
我本来就观念开放的 没有改变的问题 因为身边年龄差不多的同侪朋友 有孩子的也开始接受教育了 但我看见的是他们把多元教育当作一种手段 而不是真心觉得多元社会是好的 虽然不是全部的人都这样(因为大部分的还是框架下的升学教育)我可以去推动/改变 但是我不想生养小孩在这样的社会 因为我觉得在我这一辈还不能成功的 我也不想让孩子必须接棒我的理想什么的 于是不想生 就一定是不勇敢吗?(回应你所说的勇于生养)
作者: sushima (玫)   2015-11-25 20:52:00
没有人说不生养就是不勇敢。别人“勇于”,并不代表自己不做就是不勇敢啊!“不喜欢”不等于“讨厌”,是一样的道理。至于我用“勇于”是肯定每一位我所接触过的人,都踏出自己不曾或是反对的那一步,所以她们勇于。说实在话,因为接触她们,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父母、带动不一样的亲属关系,所以在我生活的周遭不太会有因忧虑教育而不生育的状况。比较多是如我一般,人生思维没有生育这件事的人。
作者: idoit (do cry do smile)   2015-11-25 21:03:00
我身边也没有这样的人 但是只能说因为我看见的所以下这个决定 希望你能在多元社会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我也说声抱歉 在资讯不明确的情况下对你做出评论
作者: sushima (玫)   2015-11-25 21:13:00
回应楼上,没有关系!多元沟通的第一步通常是误解,我很高兴今晚与妳在他人的楼里(对不起啊楼主)沟通。其实我也不了解妳的状况,也说不准,我哪里误伤了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