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heffler (斤欠斤欠)》之铭言:
: 先说结论:学校是征志工,你不愿意可以不去。
你先下结论,但是你的结论有问题,
下面的论述(因为离题)也支撑不了你的结论
东海是征志工打扫东海
并不是征志工打扫其他苏迪勒受灾学校
东海跟你下面那些提到的受灾国小根本不同
国小是义务教育、东海高等
国小是国民学校、东海可以算是私人机构
如果今天7-11征人打扫整理7-11店面呢?
打扫过程也有学到“收获”啊
这样比较就很清楚了吧
: 当年还是大学生的我们,七八月都会到偏乡国小办夏令营
: 办完最后一个营队时刚好遇到八八风灾,
: 大家就赶快收拾行李回家,准备放所剩不多的暑假。
: 风灾结束后学校教授打电话来,问我们要不要下南部帮忙救灾
: 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容大就是搬运物资、打扫。
: 我和我社团的朋友们,就一口答应,大伙约15人
: 由学校教授和教官带队,我们就搭车到屏东帮忙了。
: 一路坐车下去,看到洪流滚滚、断掉的路、大桥、整排倾倒的树
: 还有比游览车还高的淤泥堆积在旁边,一伙人都惊呆了。
: 只能在心中感叹著,这就是大自然...
: 在屏东体育馆里,满满都是救援物资,我们就在那里帮忙帮运、整理
: 晚上就直接打地铺,所有志工全部都是自己带着睡袋,挤在一起睡觉
: 第三天则是到了某一间国小帮忙清扫,那里淹水淹过了一层楼,全是烂泥
: 以当地的人力,根本没办法整理,附近民宅更是损失惨重
: 大家都不敢想像,如果事情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该如何面对。
: 大学生志工和国军弟兄们,大家就同心协力打扫、消毒
: 中午就一起倒在刚清完走廊上休息。
: 但明明清了一整天,却好像永远清不完一样,淤泥清完一层还有一层。
: 最后当然还是清不完,但依照行程,我们还是得离开,
: 离走前校长很感谢大家的帮忙,但也感叹不知道何时才能不再淹水
: 回头望向残破的校园,感叹何时才能恢复家园。
: 经过那一周的洗礼,其实当志工对我来说,不是付出,而是收获。
: 有这样的经验,才能知道在我们舒适的生活圈之外,
: 令人敬畏的大自然,是我们需要随时注意和小心的,
: 而不是到了台风真的来,受灾了才说:我哪知道会这样
: (所以台风天请不要到海边和山边)
: 有了这样的经验,也才能同理到我们有能力,可以帮忙需要的人
: 这是一件多棒的事!
: 也许花钱就可以请到工读生打扫,
: 但是大家一起打扫,帮忙重建家园的感觉,不只是付出劳力
: 而是得到的人和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对家园的认同感。
: 当然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人大概也不会赞同我的想法。
: 所以还是那句结论:人家征的是志工,不想做可以不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