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回文。
原文恕删
>Bo大您文章开头先这样说
“先不说逻辑了,
你听过安丽...啊不是
你听过自闭症吗?”
>然后开始针对以“亚斯伯格症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前提之下进行论述、分析,以及您
所谓的“心理卫教”
“自闭是脑部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种发展障碍,
很多人以为:自闭就是不说话、一个人静静的,
但其实有一些自闭症的患者(尤其*亚斯),他们有很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亚斯:亚斯伯格症,
新版的诊断手册(DSM5)已经将其纳入 自闭症谱系障碍
相关新闻最近比较红的 应该就是台北市长柯文哲家了吧XD
而亚斯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难以理解语言或文字上隐含的用意
例如家里养的猫 在沙发上大便,
我说:牠送给我们一个大礼物~~~
意思是反讽的,一般小孩知道这并不是真的有礼物
但亚斯可能会开心的问是什么礼物这样
看到你们的对话的时候,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
也许因为柯P效应,许多人对于情绪障碍、沟通困难的第一个想法也就是亚斯伯格症。
但是,bo大我从与您的交流当中,并没有看到您对于原原PO的讯息内容中,有其他的可能性探
讨。
包括心理疾患诊断在内,无论任何事情,在开始时若仅依单一可能成因追讨,便可能造成
处遇方向上,根本的谬误。
而这正是“肯证偏误”概念提出所想要避免,人的非理性思考倾向。
我的意思不是:“否定该男为亚斯柏格症的可能性”
而是对于bo大:“仅考虑该男为亚斯柏格症的可能性”提出质疑。
‘唉......
就是怕有人以为是下诊断 所以文中一直说是“可能”啊...’
我提出了几次这样的质疑,而bo大您仍不断地强调,自己仅是提出“可能”。
看不懂我说的就算了,还语带讥讽地反扣帽(摊手),何必呢?
“mi网友您学富五车,真的好厉害,
但以上您一直曲解我说的话
会让我觉得很困扰的阿...
(我明明一直说是提出可能阿...到底是谁肯证偏误XD)”
我并不觉得我知识多渊博,仅就您的“卫教”字眼相当感冒。
心理卫教的主体并不是知识拥有者,而是“接受者”,也就是社会大众。
如何让社会大众更加认识、接纳不同的精神疾患,达成渐进“去病理化”的相互理解,不
是就是心理卫教的目的吗?
也是您所举DSM-5改版中,阐述的理念。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过于脑补(有些部分确实有点过度解读),
对方就是一个天生白目,
那请大家就当作是参加了一场卫教宣导吧~
毕竟还是实际一起相处过的原PO朋友才了解对方的状况
只是想提供另一种可能性来思考。
然后趁机偷塞卫教这样XDDD”
的确过于脑补、过度解读呀,通篇都在逐张图片的以亚斯伯格症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前
提之下进行分析。
情绪障碍、沟通困难的可能心理成因这么多,为什么只拿“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亚斯伯格
症”来分析啊???
你如何判断这是个适合做“心理卫教”的好时机?看到此篇文章的社会大众准备好了?
会不会对亚斯又更加污名化?
例如您提到:
“有可能他从小就是一个白目小亚斯,
就是这么好运没发生什么大事、也因此没有机会接受相关鉴定”
您如何确定在这个讨论脉络下进行心理卫教,使用“白目”的字眼能够达到“心理卫教
”所强调的目的?
或者,您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
另外,心理卫教需要用偷塞的吗?光明正大的从头到尾叙述亚斯伯格症的特征成因不行
?还要把亚斯伯格症的症状、特质套到该男的逐字逐句上。最后才说“阿,没有,这都是
可能而已。”
心理卫教还可以这样搬弄是非
您又说:
‘“标签”的重点一直不是标签名称本身,
而是自己还有周遭的人“对这个标签的想法、赋与的意义”!
最近看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的过动人生》作者吴沁婕,
ADD症状让她求学跌跌撞撞,但她找到自己的热情、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这么做就像,把该男挖洞埋进去,再来耸肩说:他可以自己爬出来啊!或者大家要把他
救起来嘛?
乡民已经对该男无好印象了,还硬用亚斯伯格症的特征套上该男,不就是在做亚斯伯格症
此标签的社会意义连结吗?
跟你举的例子有何关系??
“积极的去探索、了解,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而不是马上否定,
这是我想强调的。”
在您的文章脉络下,最后这段话相当没有说服力。
小结:很抱歉,我并不认为自己学富五车,请bo大千万别这么抬举我,只是觉得心理卫教
需要具备相关的心理病理学知识,以及适当评估社会大众对于精神疾患的认识、观感等等
。
对我来说,才是够格的心理卫教者。
因为这些社会观感、知识,都是会影响这些比较特殊的伙伴们,一辈子的生命。
诸如:他们如何认识自己、与自己的特别处相处、创造自我认同、被同侪和社会接受理解
,如何在社会中讨生活、调节社会偏见的眼光。
各种心理疾患、情绪障碍等等,
例如忧郁症、精神分裂症(思觉失调症)等等都是一样。
例如,若是原原po该男,因为bo大所谓“卫教”的影响之下,而被他的社群更加孤立疏离
了呢?
这是心理卫教者需要担负起的重责大任,决不是以轻蔑的态度就能够骤下定论的。
《我的名字叫可汗》给我很大的启示。
撇开宗教、政治不谈。
我特别喜欢母亲对于可汗的无条件、接纳的爱。
若是我们的亲朋好友、甚至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亚斯伯格症”
我们要如何与之相处、照顾呢?
并不是要所有人一视同仁的这般“兼爱”。
而是,能不能够,多给出一点关怀呢?
若是对这些特殊的症状,有较正确、无批判的认识,社会很容易落入因无知造成偏见,而
恐惧、攻击、疏离、孤立这些比较特殊的人。
正是因为人们对无知的事物会恐惧,会各种意义连结,所以传播卫教知识时更要谨慎小心
。
以原原po该男的例子阐述亚斯伯格症,请问对亚斯的观感会提升多少呢?或者该问,会提
升吗?
最后,想再次引用bo大的这段话:
“积极的去探索、了解,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而不是马上否定,
这是我想强调的。”
因为对世界无知,所以我们保持谦卑。
我们,都给彼此多一点时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