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觉得教小孩到底该不该用打的or体罚?

楼主: success0409 (贡糖新衣)   2014-10-16 10:42:14
最后补一个“严厉的罚则是否会对小孩造成创伤或更难以管教”的论点探讨
============= 以下至另一道分隔线为题外话,不想看的可以跳过 =================
在这之前我先承认视觉悬崖实验有个地方漏记了
实验者有做照顾者在对侧的实验,而其效果达到统计显著
这部份是我忘了,有错就承认~~
但另一个可以补充的点则是:在某个年龄以下的小孩是不会害怕那个悬崖
换言之:对危险环境的恐惧是会随年龄变化
不过也请注意,结论也就推到这样
正因为对危险场所的恐惧会随年龄变化,除非再做一定岁数以上的实验
否则定论仅限于某个年龄范围
而且该实验主要的目的是在测试小孩是否有视觉深度能力而得出的另外结果
恐惧是否会被突破,要做的是另外的实验
可是要做那个实验绝对无法通过道德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而我不想触法,
也不想用信箱收信时,看到以前的老师寄信来骂我在网络上教些有的没的
所以要怎样操纵实验就不说了,毕竟这实验也非绝对必要性
=============================================================================
回到原题:“严厉的罚则是否会对小孩造成创伤或更难以管教”
这里举一个想法:
为何国中翘家、翘课、辍学的学生愿意加入帮派甚至难以脱离
帮派的管理严格度是绝对超过家庭的处罚
照理说那些处罚也绝对会使那些加入帮派的少年至少身体受创
但为何他们依然趋之若鹜
因为帮规很严明,没有犯规,又没有去招惹上头老大
再严格也未必会执行到自己身上
于是这又可以找出几个原因
1.有明确的规范是让人能够信服的原因
2.即使外人看起来再不合理或是严苛的规范,只要让当事者服从(内心合理化)
他们绝对不会有怨言
而这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对帮派产生的归属认同感
借由这部分回推到家庭教育的部分
为何小孩会不服管教?
1.纪律不彰、不严明:
其一是言教和身教不一贯
父母向小孩要求不可以喝酒、抽菸、嚼槟榔,但自己却喝酒、抽菸、嚼槟榔
其二是朝令夕改、规范时松时严
今天说好放学后可以在外头玩一小时才回家,明天又改成只可以玩半小时
后天再改成可以玩一个半小时(天数是夸张说法,要表达的是初一、十五,月不同的概念)
然后对于订定的规范,今天父母心情好就轻轻处罚甚至不处罚
后天老子老娘心情起赌烂,大打特打
另外双亲家庭或是有多个照顾者的教育规范严格度也会影响
爸爸说可以的,妈妈说不行;爸妈说不行的,爷爷奶奶说可以
这一个大点其实也是很严重的一点
因为人大部分是社群生物,天生内建服从规范的本能
没有一贯且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很容易使被指挥者心生怨怼
换言之,人的本性是很讨厌看天吃饭、悬而未决的情况
这里再扯一下,所以每次社会运动常常看到不少要求遵守规定的言论
其实也只是人性的效果
但这里要强调,我可以理解但不认同,一如柯南可以理解杀人犯的动机但无法认同
2.对于父母本身没有爱或者不认同
可以延续上面“人大多是社群性的生物”的理论
因为具有社群性,必然要找一个归属的团体
而家庭其实是最容易使孩童有归属感的地方
小孩对于父母的依附程度绝对比想像的大
最好但也是最悲哀的例子:
常见的父母带小孩自杀的案例,为何不少情况是小孩毫无抵抗的情况
一个是父母先用手段使小孩无法抵抗
另一个便是小孩根本不想抵抗,他们对于父母的爱超越了生死
宁可死也不想离开父母
但这种依附感是会随着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而逐渐消磨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孩童可以另外找到心理依附的处所
不过重点就在于依附感
假使没有依附感,纵然不使用体罚,单纯口头教育或是责骂
小孩也根本不会听从大人的讲法
不喜欢父母或是厌恶父母,即使是口头骂个两句也会被记恨记一辈子
反之,如果小孩是爱着父母,万不得已实行体罚,小孩也不会有怨言
这绝对不是小孩天生内建被虐倾向,而是他了解父母责打的用意
所以怎样增长或至少维持小孩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才是教育重点
厘清了以上要点
姑且做个结论:
体罚造成小孩的心理阴影,
实然是之前便混杂了许多负面的额外因素所致
又因为体罚的强烈效果,增强了对于那些负面效果带来的影响
而人的记忆往往会选择最重要、最强烈的部分,忽略了刺激感较为轻微的因素
(就像大学的课程为何还可以记这么熟,感谢教授们给予超强烈的刺激呀....泪泣)
所以最后都把造成阴影的部分全部归因到体罚(不论过当与否)
而忘记要找出其他可能的变因
作者: mapxu664 (井底之哞)   2014-10-16 13:01:00
先推
作者: hsinlingchu (julia)   2014-10-16 14:37:00
你的第二段推论很诡异啊,参加帮派是个人选择,会为了留在帮派而忍受其中通苦(但逃离的也有)但儿童不能选择父母,而且离开父母就无法存活,所以父母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在孩子小时,即使施以体罚,孩子也不敢逃走,但体罚本身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不必期待孩子会揉着痛感谢父母打他,而是要担心孩子有能力离开父母时恨不得快点离开逃离体罚环境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6 14:55:00
要认真讨论变因,年龄是一定要考虑的吧足以参加帮派的年龄跟需要管教的年龄可以相提并论吗?有人爱用自身经验举例,有人喜欢引经据典佐证可是通篇(加上前几篇)看下来我觉得你只是在根据结论寻找足以支持自己立场的角度而已当然你可以说很多人也是这样做可是你的行为跟本篇最后一句话实在很矛盾
作者: staybehind (stay)   2014-10-16 18:50:00
还是有想看的人呀!别删~还是有帮助的。
作者: hsinlingchu (julia)   2014-10-16 19:22:00
是你对归属感的推论有问题啊,别人质疑你你就说别人看不懂,是你看不懂我质疑你的点吧!归属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为人在其中受到的对待而提高或降低,是一个相对性的循环
作者: churryrain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4-10-16 20:00:00
我想知道你这篇的文章是从哪几篇理论架构出来的你似乎认为学生对帮派、小孩对家庭的归属服从感来自于帮派与家庭具有统一且明确的规范与指导但是却忽略家庭、学校、同侪等其他会产生推拉力的因子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6 20:23:00
楼上这样说只会被回 "我没有思考过其中可能的变因吗?"你当然会做很多思考,可是你也有很明确的立场不是吗?
作者: churryrain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4-10-16 20:24:00
而且服从跟归属感在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讨论时并不画上等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6 20:25:00
所以你在举例子的时候让我觉得要嘛你的例子立场跟你的一样
作者: churryrain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4-10-16 20:25:00
号,光“服从”就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就不单只有“明确的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6 20:26:00
要嘛你说别人的结论不够完整,欠缺考虑
作者: churryrain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4-10-16 20:26:00
的规范”可讲我已经被讲过看不懂他的文章了Q_Q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6 20:28:00
你确定你的行为只有 "理论影响结论" 这样单方向吗?你如果觉得自己解释得很完整方向很正确,麻烦不要删文推文跟回文 "被奇怪的解释扭曲一通" 的可不只一个人你那么爱用这种 "研讨" 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应该很清楚立场跟客观性被质疑是很正常甚至是正确的事吧?如果连这样的质疑你都认为是曲解或攻击那你还是少露出一副经过学院派洗礼的样子好了未看先推我没有说你对质疑不可以反击喔
作者: churryrain (夜空中最亮的星)   2014-10-16 21:11:00
我个人觉得你的论证过程不能支持你的结论为了怕你说我看不懂你的文章,我还是推一下文好了探讨主旨:“严厉的罚则是否会对小孩造成创伤或更难以管教”,很明显你的立场是“否”你认为只要有爱(依附感)可以克服一切,即使父母实施体罚,因为孩子对父母有依附感(归属感)因此会接受管教但是如果今天小孩对体罚产生心理阴影,那都是因为混杂了其他负面因素(What's that?),是人天生会选择性保留记忆的关系才让人产生“是体罚带来心理阴影”的误解跟体罚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看起来严厉的罚则不是主角,有没有依附感才是立论要点按照你的立论,换面说,在没有小孩对父母没有依附感的前提下,严厉的罚则是否会对小孩造成创伤?(上面多打,是在小孩对父母没有依附感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是难以管教?应该是的那会带来内心创伤的主因就不是体罚是没有父母的爱吗?这并没有排除体罚这个行为会造成小孩心理阴影的可能性不过你的结论很强硬的排除了就是了
作者: sola78965321 (LV1讨嘘反串大师)   2014-10-16 23:11:00
红明显 想问一下 体罚轻重的拿捏 体罚主观客观问题小孩有错 就代表都是他的错 父母环境无关?明确的规范?什么叫明确判断准则 有绝对客观吗?
作者: Gunish (修身养性)   2014-10-17 00:28:00
看这篇原波反驳别人真的很有趣因为一直挖洞给他跳的就是他自己 XD你要说自己光明正大,不是带有偏见发表意见是经过严谨论证才得出结论当然可以那你可能要先解释,为什么你要选择某种族群或情况中间你做了多少交叉比对,控制多少变因才得出结论述我直言,上面这些基本步骤在这篇缺很大耶!没错,在网络上发个文章不用搞得像发表论文一样可是原波既然要用这种 "变因考量周不周全""观察对象适不适合主题" 显然学术研究常见的方式检视他人把这套用在你身上也很合理不是吗?所有你提出的研究成果,参与人员本身都要经过这些审视因为推论带有筛检跟排除的性质到底是推论导致结论还是结论影响推论本来就要被严格讨论第一手接触资料的人员如此,转述人员更要小心谨慎怎么会你正文用这套标准检讨别人是在减少误判推文这样讨论你就是脑补攻击看不懂?你真的有看懂这些质疑在表达什么吗?我是很希望这篇可以留着奇文共赏啦不过如果你真的那么不想收到你老师的信,还是删一删吧因为你的态度根本就漏洞百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