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恕删。
讲到仇女,我想推荐“厌女现象”这本书,作者是David D. Gilmore。
仇视女性这个现象其实范围很广。
攻击、控制、惩罚、归罪、歧视等举动且针对女性的都算得上是厌女情结的表现。
大致上来说,厌女情结是文化性的一种氛围,
譬如女性经期不要拿香、宫庙不可进、不可以当主祭等。
(另外推荐纪录片:女主祭,探讨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更常见的,就是我们常常在谈的性别歧视。
“做为一个女生你怎么可以都不打扮?”
“这么强势谁会喜欢你这种女生!”
“欸欸,女生生气就不可爱囉!”
“啊女生不都是看上男生的钱吗?”
“(看到漂亮的女生)欸欸,求价码!”
“(看到穿着清凉的女生)欸,能跟你上床吗?”
“死娘砲,还不快去捡肥皂!”
以上,常见于PTT的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我想没什么好举证的。
(想要举证左转去男板、西斯板或八卦板,多的是这种内容。)
而这些都是说话者无法阐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却言之凿凿的认为:对,就是我看见的这样。
而且,不仅仅是男性,
女性也会对女性产生厌女情结。
因为厌女情结是文化上的共业,不因个人性别差异而消失。
表现在外可能是不一样的语言,
但内容都是针对女性及其性别气质的约束和强制。
仇女在个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情绪的舒解。
但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而言,则是一种针对性别气质的猎杀行动。
我认为去探究谁发了仇女文、你家的好男人是否仇女,不重要。
仇女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会因为你家的老公是好好先生就消失,
也不会因为隔壁人家的老王彬彬有礼就消失。
而是应该(我认为)在每一个听见或说出的字句里面,
都斟酌你自己为何会这样阐述你所知道的性别,
从而去思考,甚至能积极地去阻止别人针对性别差异而贬抑别人。
如此,我认为仇女现象才真的有消失的可能性。
这本我也有看 不过是大学的时候 不过那本书写的给我的感觉 好像厌女现象是男性天生的?因为书中举了很多未开发民族也有厌女现象 不过这种讨论本来就分很多派别
作者:
lowi (lowi)
2014-09-24 12:47:00推
大学看的记忆不是很深刻Q.Q 不过那时看觉得比较偏向男性都有厌女的倾向的感觉 之后看了性别打结之后觉得 可能他举的例子多半是父权社会的民族
作者: NanFish (厌倦) 2014-09-24 13:21:00
母系社会会有厌男情节吗?
作者:
Spell16 (晒太阳的翻车鱼)
2014-09-24 13:30:00母系社会中舅舅是男人最主要的地位,好像不会厌男啊
母系社会的领导者是父系社会中的"外婆"不过母系社会似乎比较没有对男性的压迫?有机会可以看看“摩梭人”的社会结构
作者:
greensh (绿眼)
2014-09-24 13:54:00推
作者:
kklibra (灰飞烟灭)
2014-09-24 14:10:00推,从一出生就不断被社会文化洗脑
作者:
dswen (牛河)
2014-09-24 15:39:00感谢推荐!
作者:
zvezda (star)
2014-09-24 17:24:00推好文!
作者:
chiehyi (好久不见)
2014-09-24 19:19:00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