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由台北江子翠捷运案讨论犯罪心理学

楼主: geniusjimmy (空の境界)   2014-05-22 12:00:49
: 推 ennnnno:想请问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养成的?不缺乏父母关爱,也不是生活 05/22 11:01
: → ennnnno:在社会底层,为什么会有反社会人格出现呢?谢谢~ 05/22 11:01
教科书上大概不会写这个。
我个人认为这跟基本的人性有关。
俗话说:“生死流转。”
生与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种概念。
当人们接近死亡,才能找出活着的答案;
而当人们活得过于安乐,却是死亡的开始。
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描述的就是这个现象。
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
当人处于一个完美的环境的时候,人其实是受不了的。
之前有一个新闻,是说有个全世界最安静的房间,
连自己的心跳声都听得见,而一般人大概待个三十分钟,就会发狂。
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人需要contrast(对比),才能够建立perspective(透视)。
而当人无法从周遭的环境建立对比的时候,就会用接近破坏的方式,
来强制达成这个目的。
就像我们看一些悲惨的小说,会深受其感动,甚至会找到活着的意义;
为什么罗密欧与茱丽叶会是世界名著?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无比强烈的对比;
每个人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但是那个对比却是存在的。
而今天的例子,就是一个从生活中找不到对比的年轻人;
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无”的存在,而他今天的行为,
只是想为他自己的生命找出“无”以外的答案。
我不是想为他开脱,我只是试图解释这背后的原理。
实际上我也认为这种行为万恶不赦,就算是路人,也是有梦想的,
其实这最大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欠缺同理心,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
这不知道是社会养成还是他自己的缺陷,我想这大概是两者合一的结果。
献丑了。
大概就是这样。
作者: snubi (どうしようもない)   2014-05-22 12:04:00
同意
作者: little2099 (03030)   2014-05-22 12:16:00
同感
作者: critical2002 (Wistful respite)   2014-05-22 14:50:00
妳说的很有趣,让我想起the stranger这本书
作者: cdcd   2014-05-22 18:08:00
同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