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音乐刚好引发了我的职业病来着)
我29岁,的确是比较少听国语流行音乐。
但我觉得这倒不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很多原因。
就说我自己吧。
欸....我就自己的案例说明为啥我少听国语音乐,不要笔战噢。
我小学五年级下课后的乐趣,就是用我爸的“唱盘机”听黑胶唱片,
多数是我爸年轻时候买的,他很喜欢听50-80年代的摇滚、西洋流行乐。
我第一个认识的乐团就是ABBA, 第二个知道的人是Leo Sayer、第三个是卡本特兄妹
当时曾听的黑胶中就有这首
Leo Sayer :Living In a Fanta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RjatwjU4M
(为什么我有一种[我好老派]的感觉)
还有这首
Mina: Tintarella di Lu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2Y-zid0abA
(其实满好听的......请再次忽略我当时的年纪)
我当时也喜欢张学友、熊天平、齐秦跟齐豫
(我记得张学友有一首“纽约的司机做着北京的梦”非常好听,歌词很有意思)
上国中后就少听国语流行了,那时候最爱Ricky Martin,也听一些
非洲的传统打击乐,或者一些Celtic 民谣,还有电影原声带(我差不多也就
小学3年级开始会买CD吧)。
到了高中,我听的东西有迷幻摇滚、英摇、乡村、美式摇、
重金属、美国流行、福音、R&B, Hip Hop。不过我当年最迷的是爵士,我觉得
同一个曲子可以做得千变万化真的很厉害,节拍、钢琴跟一些铜管乐器的结合
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我以前没听过的。
每一个唱爵士的歌手都不一样,你绝对不会把Louis Armstrong跟Sammy Davis Jr
还是其他同样的黑人爵士乐手混在一起,因为他们的风格都很独特。
同样,Duke Ellintong 的钢琴跟Oscar Peterson的钢琴弹出来就是不同
为什么高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听当时的国语流行音乐呢?
我想了很多,因为我觉得当时市面上比较好买、比较流行的国语歌,
长得都很像,不论是前奏、乐器、旋律、歌词内容、有时候甚至歌手的声音特质、
唱法等等。我觉得不是很有趣。
上大学之后,前两年我一样很喜欢爵士,但是唯一让我迷到毫无理智的
是Elvis Presley(猫王),他可以唱爵士、乡村、摇滚、福音,他也是一个超级
有舞台魅力的人。
这时候我也开始听60年代以前的台语音乐,譬如洪一峰、吴晋淮。
还有日本的演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三桥美智也跟桥幸夫吧)。
那时候我也不太喜欢听国语流行音乐,因为我觉得当时很流行的
Blues, R&B, Hip Hop, 我可以从美国找到更有意思的,我不需要从国语流行音乐才能
听到这些东西。不过我会听一些台湾的电子乐,像是李雨寰。
每一个男的或女的偶像团体也都给我类似的东西,要嘛不会唱歌只是很帅(或很美),
要嘛就是唱出来的东西都很像,也没什么新奇的感觉。
大学3年级后,我多了另外一个喜好,就是古典乐,从早期巴洛克听到当代前卫音乐,
虽然我最喜欢的是当代的前卫跟20世纪早期的现代音乐,可是每一个不同派别
、风格的古典乐也都表现得很不一样,譬如都是意大利的歌剧家,但Rossini跟
Verdi就差很多。
我大学的时候,陈绮贞开始从“独立歌手”变成流行歌手,出现了一堆“独立乐团”。
中国的独立乐团丧失了当年崔健80年代的尖锐跟锋芒,唱的东西是
“日常生活与情爱”,虽然有很少部份的乐团关怀社会,用音乐发表他们的看法。但
就我所感觉,大陆这些独立乐团在2000年后越来越少。
我在有些回文中看到有人说喜欢汪峰,我很喜欢他早期的东西,但是只限
他在“鲍家街乐团”的东西。最近的汪峰让我兴趣缺缺。
我也建议大家去听听崔健80年代的代表作“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他唱出了
当年年轻人对于中国未来的徬徨、无助还有一种急于改变的想法,到现在我听了还
是很有感触。(虽然你可以从他的歌中听出很多模仿西洋音乐的风格和演奏器乐的方法)
台湾的独立乐团我很少听,也不怎么理解,所以不便评论。
现在我还是听上述我说过我曾听的东西,但最爱的乐种只剩下古典乐。
其他的仍会听,但比不过我对古典乐的热爱(后来我也跑去写了一个古典乐有关的硕论)。
各位想要在音乐中听到什么?
我在Elvis Presley早期的作品中听到了白人的乡村与黑人的摇滚要结合的开始,
他开创了摇滚乐派跟美国的流行乐。
80年代的Hip Hop中有很多是述说种族冲突以及社会事件,而不是只有性或爱情。
70年代的美国独立乐团反战、讲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的音乐也表现了这样的风格。
法国5年(忘了确切年)一个流行歌手Julian Dore 的Les Limits骂的是当时震惊
全国的“贪污案”,但用了这首曲子向Serge Gainsbourg的"Chez Les Ye-Ye"致敬。
Peter Gabriel在1980年的作品"Biko"是为了纪念1977年死亡的南非
反种族隔离的社会运动家Steve Biko, 虽然我是比较喜欢1988年主唱与The Simple
Mind的版本(Mandela 70th Annivers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K_Pdj0GCQ
连古典乐也有很多东西,不只是音乐而已。
贝多芬的第九号表现的是“古典时代与浪漫时代的交接”,他用了一个只有
浪漫时代才会有的乐团体制与风格,在哲学上也出现了这种“交接”。
他讲“博爱”,用了席勒的诗(每次我听到最后一章的合唱我都会忍不住想哭)。
李斯特晚期的作品与天主教有关,旬伯格的作品表现20世纪早期的现代性反思,有很多
作品直接针对纳粹屠杀犹太人。潘德烈思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讲战争与死亡。
即便只是讲“爱”,也有很多不同的讲法,Gainsbourg与他的女儿合唱的《柠檬皮》,
隐射“乱伦”,却说“不能做爱的爱才是最纯洁的爱”。
如果只是要听“音乐”本身,也可以听到很多不一样的,譬如
爵士乐手怎么把同一个作品唱成好像完全不同的东西。
或者大家也可以去听听Stockhausen怎么玩音乐。
BB King + Eric Clapton 是一个多好玩的组合(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爱,的确
在这个组合中,BB King有点太霸了)
或者听听Puff Daddy 怎么把Sting & The Police 的"Every Breath U Take"改成
另外一种风格,表现了另外的意义
(我觉得有一个版本不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be-1R25Y4 ,这个版本中Sting有出现,还加
入了福音演唱的风格)
我的想法是,人是一种有记忆的动物,当一个作品或同一种风格的音乐听太多次,
会有倦怠。因为你可以很快地猜测出“接下来要出现怎么样的旋律或配乐”。
所以我想听各种不同的音乐。
如果国语流行可以给我很多不同的东西,不管是音乐上的或思想上的,
当然我也很喜欢,但问题是我自己觉得这样的情况很不常见。不过我很喜欢胡德夫!!!
听音乐也不只是“听爽”,或许是我想太多,但如果听音乐只是想要“爽”,
但还有其他方式也可以这样做。我想在音乐中听到更多的东西。
推!少听中文歌本来就跟外国月亮比较原无关,是跟所在环
境里你有机会接触到其它语言歌曲,也有兴趣听。原PO听的
作者:
DearCity (Silence)
2013-02-15 23:19:00推这篇 中文歌曲不思突破就是因为一群人愿意为商业歌买单
现在看到很多中文歌曲MV,根本连歌词都还没唱到,我就
作者:
DearCity (Silence)
2013-02-15 23:24:00确实现在不管是中英文 商业歌曲的旋律已经觉得过度饱和了
作者:
DearCity (Silence)
2013-02-15 23:25:00能预测接下来的旋律 就"不有趣了"而音乐的世界还是这么大 这么值得摸索
作者:
Lovetech (一念之差,哭哭)
2013-02-15 23:37:00推!原波写得很有深度!!
作者:
Lovetech (一念之差,哭哭)
2013-02-15 23:38:00话说我很喜欢林雨寰以前的团dmDM 可惜解散了
推这篇,很有深度。喜欢Gainsbourg父女+1~~~
作者:
nbmrockon (Galaxie 500)
2013-02-16 15:20:00推
音乐的深度跟背后的故事,是国外很多创作才拥有的..
有些国内的音乐 就像是看起来很漂亮的摆饰娃娃..个人的感觉是这样
作者:
eippuy (I can make it!)
2013-02-18 15:13:00推再多说一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