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lldog (妈宝地狗)》之铭言:
对于原po的解读方式,carsen板主曾撰文批评:#1cAUjbpP (Warfare)
我个人对于carsen板主的探讨是颇为赞同
helldog你钻牛角尖和片面歪曲原文旨意相当严重
原文固然或有值得商榷之处,却绝非如你所言的自我矛盾
: 曾瑞龙在《北宋初年弹性战略防御的构建 : 以满城会战(公元979)为例》(以下简称为曾
: 文)在开头先定义了何谓“纵深防御”、“弹性防御”,他认为“纵深防御”定义如下:
: 纵深防御比前沿防御优胜的是,它并不把主力分布在前沿;相反,它组成防御纵深,令敌
: 人向国家腹地推进时受到持续的抵抗。这种持续的抵抗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 成功的纵深防御能令敌人体会到,占领每一寸土地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注1]
: 注1:曾瑞龙,承上文,68页。
: 他对“弹性防御”的定义如下:
: 弹性防御与前沿防御和纵深防御不同之处,在于把保卫一个国家和直接保卫它的领土从概
: 念上划分清楚。弹性防御的战略认为一支军队不需要直接保卫国土,击败敌军就足以达成
: 保卫国土的目的。弹性防御在战略法上的特点是以一支能迅速调动的野战力量为核心,寻
: 找敌军入侵时暴露的破绽加以反击。[注2]
然而曾教授原文所探讨内容并不限于此,其下一句话就提到具体手段可包含迂回、遮断、
夹击、包围等。
他在另一篇论文《北宋对外战争中的弹性战略防御:以宋夏洪德城战役为例》中,
描述则更为详尽,指出弹性防御在战役层次上,
可以是守军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
也可以是守军凭借地形,隐伏兵力,或进行迂回夹击等,
又可以是大幅退却和袭击骚扰后再进行决战。
总之:
弹性防御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放弃前沿抵抗。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
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
: 曾瑞龙在第71页引用李德哈特《间接路线》的内容,认为1941“战斧行动”是弹性防御,
: 这认知本身就错误了;我们从战斧行动的细节来看,隆梅尔利用哈尔法亚隘口的守军抵抗
: 英军坦克,使之丧失进攻动能,然后以第5轻机械化师与15坦克师为左右两翼,夹击英军
: ;当15坦进攻受挫后,然后隆美尔下令15坦停止进攻,加入左翼的5轻一起进攻英军
: 。
: 如果以曾文自己的解释来看,“战斧行动”像弹性防御吗?这明明就是德军爱用的“纵深
: 防御”+“砧锤战术”,薛岳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作法也是雷同,先层层设防阻碍日军进
: 攻,然后再左右两翼合围。
这边我首先要提出澄清,曾瑞龙提及战斧行动在其注脚而非本文,其注脚亦非专指战斧行
动,乃称“在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隆美尔的‘战斧’、‘十字军’和贾札拉之役
时,李德˙哈特力赞隆美尔运用机动战法从事防御”。
曾文本文提及,机动放在古代战争中容易引起混淆,不如弹性防御明确,是以此处的机动
作战确实可与弹性防御视为同义词。
而曾文又引李德哈特之语详谈,指出弹性防御的要旨强调先颠覆敌军的平衡,再实施一个
措手不及的打击,而此原则用在防御上就是尽量集结野战部队进行机动战,寻找机会切入
敌军弱点。
参照曾文的解读,纵深防御是强调“节节抵抗敌人,令敌人每攻陷一城一村,都遇到抵抗
和付出代价。”
再回到原po不知为何刻意关注的战斧行动,单以原po描述之内容,显然完全符合曾瑞龙对
弹性防御的定义,也就是迂回、夹击之策略。相对的,原po之描述完全不符合曾瑞龙关于
纵深防御节节抵抗、以消耗为主的描绘。
: 可能会有人说这是李德哈特的错,不是曾氏的问题;但问题是当你引用了别人的论述,那
: 旁人自然认为你也是赞同的,那曾氏自然要为李氏的对错买单。
李德哈特和曾瑞龙都没有错,原po才是错误非常严重。
: 然后曾氏提到宋初的北边防线,在中央地段的部分,如即易州、满城、遂城、保塞等处比
: 较适合骑兵进攻,而辽军10次由8次从这边进犯[注3];但此区域形势较复杂,宋军常利用
: 这里进行伏击、迂回;比如满城会战:“辽军的前面是徐河,虽不是什么战略屏障,但足
: 可界限骑兵的战术动作。宋人在此集结重兵,辽军前后进退就都有问题。反而宋军后方开
: 阔,通向镇、定二州的道路不受威胁。后来刘廷翰(923-992)先抢占徐河桥头阵地,让李
: 汉琼(927981)、崔翰(930-992)等有充分时间展开部队,就利用了以上地形的特性 [注4]
: ”。这种利用地形阻碍敌军让友军有时间部属部队,展开防御,甚至拖住敌人让友军可以
: 进行夹击,各位觉得像“纵深防御”还是“弹性防御”呢?
如前所述,曾瑞龙强调弹性防御并非完全放弃前沿的抵抗,而是弹性活动,进行袭扰牵制
,以便在有利时机集合机动兵力实施战役。
原po引述之描绘,完全符合曾氏关于弹性防御的定义,反而并不符合其关于纵深防御所述
的消耗作战。
: 而且我还认为曾氏搞不清楚战术、作战阶层的差异,美军把战争分为三个层级,战略、作
: 战、战术[注5],并认为所谓的“作战艺术”,是指挥官及其参谋经由他们的技巧、知识
: 及经验所运用的创造性思维,在战区或作战区借由设计、组织及使用武力等方式,进而执
: 行战役和主要作战行动,以达成战略目标。此外,作战艺术是介于战略与战术层级之间的
: 野战用兵原理[注6],由此可知不管是“弹性防御”或“纵深防御”是属于作战阶层的概
: 念。但曾氏提到骑兵在宋军战阵中的作用,认为骑兵组成的先锋阵和策先锋阵负担与敌游
: 斗,“深入以牵其势”、“挠其心腹”,伺机“腹背纵击”[注7],并认为这是“弹性防御”,
: 理解上根本是大错特错,因为展开战阵进行战斗,已经是战术了。
参照美国空军学院教材Three Levels of War,可知所谓Operation(常见翻译为作战层面)
系指“在战争战区或作战战区中运用军事力量,以取得对敌之优势,并透过战役与重大作战行动
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达成战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operation是很晚近的概念,在19世纪前常称为“大战术”或“机动战术
”,因其紧密涉及投入战斗前的机动部署。
作战层面因此指部队在战斗层面之上的机动运用。作战层面与战术层面紧密相连,并非互
斥的关系,亦不宜把各种行为简化为仅能涉及某一层级。
重点是原po显然对于曾瑞龙对宋军部署之描述并未详读,曾文明言骑兵所组成的先锋阵和
策先锋阵,是在“前阵之前一段距离”,负担与敌游斗的任务。换言之这些游击的骑兵是
在主力兵团之外,强调以机动性执行战斗与部署的部队,因此当然是符合机动战术与作战
层面的运用内容。
: 结论
: 我在《会战成瘾》这本书的心得说过,就算结论是对,但例子错误,理论有误,则会容易
: 误导别人,那此书的价值可能就值得商榷;有时,我也觉得人人各有其擅长之处,他了解
: 宋史,但不代表他的军事学术养成是足够的。
我的结论是,原po对曾瑞龙的批评完全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