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晚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欧洲兵书 [9]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22-01-02 18:51:12
总结
引一篇论文来收尾:https://bit.ly/3pFe30T
这篇是欧阳泰的论文,主要是向西方学界介绍戚继光的兵书曾描述过循环齐射的战术以及
火绳枪操作的方式等。
我比较注意的反而是他在文中引述Geoffrey Parker的过往论点,指出有循环齐射的发想
和落实操练是两个阶段,所以文献中要存在操练的细节才能确认部队曾经运用相关战术。
该文末指称戚氏操法与西欧相类,但也指出明军内部编装与战术不统一,部分文献显示明
军并未广泛使用鸟铳与循环齐射,详情尚待考察[注]。在我来看,戚继光的战术描绘虽然
和同属1580年代的西班牙军Eguiluz上尉在类似水准──已可算是极高的造诣──然则若
与欧阳泰用于对照的、年代稍晚于此的西欧兵学相较,毕竟仍失之粗陋简要。
[注] 其实没什么好考察的,晚明北方边军积习已久,本来就不爱用鸟铳。虽然我不懂应
该继承徐光启兵学的孙元化为什么最后练出的成果一样是炮兵为主。
综观先前所述,晚明和欧洲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十七世纪初的兵书作者,都是涵盖军人和
官僚群体,且都是同时包含高层和中低阶人员。较大的差别可能是晚明似无专门的建筑工
程师或几何学理论,城防设计的概念仍是由行政官僚和军官凭经验主观构思。
个人认为晚明兵书展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主要还是围绕在下列几个点:
一,星型堡垒或类似的强化火炮城堡设计
二,1590年代以降的步骑兵图解与口令操典
明军虽然陆续增添重型火炮,却始终没有如奉教官员建议的改良城制。后金军在辽东战事
晚期成功以大炮火力攻陷旅顺、皮岛、塔山、杏山、中后所、前屯卫等各地,显见明军除
关、宁、锦之外的次要据点难以有效抵挡火力越来越强的后金(清)军。
[注] 明末清初攻城时以大炮轰击城垛为主,而城垛通常厚度不过二、三尺,是以崇祯十
二年皇太极攻打松山时差点就成功摧毁城头后以云梯攻入,明军只能趁夜抢修。按,同时
期星型要塞设计,炮位的防护或在两公尺(七尺)左右,而且墙身没入城壕而较难以被瞄准
,因而较能抵御炮轰。
此外,因为欠缺更简明的操典──戚继光等人的著作已初具操典性质,但欠更清晰易懂的
细节──所以晚明的练兵可能仍稍显不易,尤其是对于欠缺经验的菜鸟军官和新编部队而
言。
在后金兴兵伐明之后,熊廷弼和孙承宗陆续接手辽东残局,他们提出的战术无非是让士兵
在战车后方维持静态阵线,操作和施放铳炮火力,希冀能够打退敌人。这基本上是回避了
较复杂的队型操练和火绳枪操作方式,但也代表部队的火力更偏重爆发力而非连续性,并
且对武器性能与品质有比较高的仰赖。至于卢象升虽然有循环齐射的操法,不过写作未曾
提及细节,兵书水准更类似1580年代的英国军人。
总的来说,晚明兵书从嘉靖到崇祯年间,最大的进步还是在引进西方铸炮之法和棱堡雏形
,不过棱堡并未普及,因此火炮的铸造与操作成为最明显的变革。
至于战阵操练之法,戚继光等人于1580年代的兵书似能匹敌西欧,但是后继无人进一步去
发扬,所以终究不能从兵书中看出崇祯年间的明军除了造炮之外有何进步之处,大概也反
应了明廷虽然连年责令练兵,部队素质却难以提振的困境。
相对而言,西欧兵书则是展现了同时期愈发精细的操练手段或攻防技术,也预示了此后直
到十八世纪线列步兵年代的发展方向。
作者: Wtaa (窝塔)   2022-01-02 21:19:00
好看推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22-01-03 06:16:00
个人观点:中国军事技术或战术思想无法提升的原因,就在戚继光纪效新书(我忘了是18卷本还是14卷本)的序提到的,古代高阶的知识份子(无论文武官)都过度重视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思想倾向,而忽视底层基础的军事训练及器物革新。以至于无法将那些战场表现突出的将领所拥有丰富军事经验,归纳、体系化成可以普遍推广及检讨的军事技术。这正是中国明清两朝无法从欧洲1500-1700军事事务革命中获益的关键。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2-01-03 07:52:00
没有兵书留传下来,是否就真的没有基层教范可用?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2-01-03 08:27:00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22-01-03 08:44:00
您过奖了,不过对我来说科举考试是“果”不是“因”,胥吏问题也是一样,我倒是比较会从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儒学本身有过度重视先验原则的问题这让当时很多议题(不只是军事)被知识分子讨论时,都停留在“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层次上,而忽略了现实经验的归纳。这种现象甚至在明中叶以后以务“实”为目的的各种经世文编中都很明显。我这个想法是受到美国汉学家墨子刻所提出儒学有“乐观主义认识论”特征的想法影响,儒学文化下的知识份子,会倾向相信只要掌握关键的原理原则,就能万事顺遂、水到渠成,因而对那些看似琐碎的基层事务就不太在意也不太花心力深度讨论了。
作者: ja23072008   2022-01-03 16:36:00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2-01-04 01:26:00
也推dennis99的分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