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C_Chat 看板 #1RYFb4fl ]
作者: vikk33 (陈V) 看板: C_Chat
标题: [推荐] 《二十世纪少年》的真实与模仿 ── 浦泽
时间: Fri Aug 31 16:16:01 2018
《二十世纪少年》的真实与模仿 ── 浦泽直树对柏拉图开的玩笑
https://goo.gl/JTTZdg
**警告,本文严重剧透**
转录自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学部
防雷
“最后掌握世界的,都是模仿的模仿啊。”── 万丈目如是说。
《二十世纪少年》(下简称《二》)是我其中一部最爱的漫画,作者浦泽直树的前
作《怪物》,可能更为人熟悉,给奉为经典,但我更偏爱《二》,因为它不但主题更丰富
,不像《怪物》般黑暗到底,浦泽直树天才般的漫画分镜与敍事手法更是让人神魂颠倒。
电影版《二》的失败,正是因为电影难以重现漫画独有的分镜和布局。
于我而言,零散的回忆与插敍、以不同的视点反复记述同一件事是这套漫画最引人入
胜的地方。《二》所说的故事,若以平铺直敍的方式讲出来,或许太无聊乏味、太天马行
空,但浦泽直树却重新拼贴成一套教人无法自拔的漫画,犹如雕刻家将一块平实的石头中
,琢出一尊气势磅礡的雕像,实是厉害。
尤记得当年中四,我独一人瑟缩在床边,开着微微的黄灯,一页又一页翻着从漫画店
租来的《二》,心里不寒而栗的感觉,仍然历历在目。最近跟朋友谈起《二》,一口气重
看了《二》,希望跟大家谈谈这部漫画最有哲学玩味的部分(免责声明:《二》始终是一
部漫画,不可能一一对应到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我也很怀疑浦泽直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否
想到柏拉图哲学。所以这篇文章只是我作为哲学人看《二》的时候所作的联想和发挥)。
《二》牵涉的主题很多,最明显的是友情,再之是童年与校园生活,还有各种人性面
向的刻划:妒忌、自尊、欲望等等。可以,要数最有哲学玩味的部分,绝对是真实与模仿
这个主题。为什么最有哲学味?因为作者仿佛用了一整部《二》向柏拉图开了一个玩笑。
要理解这个玩笑,便要从柏拉图的哲学说起。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与反艺术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一般名为“洞穴比喻”(cave
allegory)。这个比喻是理解柏拉图哲学的重要入门,历来固然有恒如沙数的不同诠释。
要明白浦泽直树的玩笑,我们只要明白这个比喻最简单的版本便可:
有一群人被囚禁在洞穴里。洞穴入面有一面墙,这些人都被锁在这面墙前。他们只能背墙
而坐,动弹不得。除了眼前的洞壁之外,他们什么都看不到 ── 背面的墙、墙上和墙后
的东西、洞外的世界,他们都看不到。他们背着的墙上有些玩偶,墙后有根火炬,所以玩
偶的影子便投射了在他们眼前的洞壁上。这些在洞壁上的黑影,便是他们以为的真实。然
而,这些黑影只是玩偶的影子,而玩偶又不外是洞外真实事物的模仿物。
这个比喻概括了柏拉图的世界观。说起柏拉图哲学,最有名的莫过于“理型说”(the
doctrine of idea)。他认为我们身处的感官世界,其实是虚假的。那些我们触得到看得
到的东西,都不真实。真正真实的是那些触不到看不到的“理型”。所有具体而特殊的事
物,都是那些普遍的“理型”的模仿。例如,这个世界有很多根香蕉,有香蕉 A 香蕉 B
香蕉 C 等等。柏拉图认为这些香蕉都不是真正的香蕉,真正的香蕉,是香蕉的“理型”
。这个触不到看不到的香蕉“理型”,才是香蕉 A 香蕉 B 香蕉 C 之所以为香蕉的理由
。香蕉 A 香蕉 B 香蕉 C 都模仿了香蕉“理型”,所以它们才算是香蕉。回到洞穴的比
喻去讲的话,我们看得到的最多是墙上的玩偶,这些玩偶只是洞穴外理型世界的模仿物。
等而下之,则是模仿的模仿。柏拉图哲学另一个最有名的想法,便是对艺术的负面态
度,例如他主张要把所有诗人赶走。他反对艺术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个便来自“理型说
”。他认为艺术不过是一些模仿真实世界的东西,例如我画香蕉,不过是在模仿现实世界
的香蕉;我写一本小说,不过是在模仿现实人生的悲欢离合。若果我们正在生活的感官世
界也不过是理型世界的模仿的话,那模仿感官世界的艺术作品便成了模仿的模仿:香蕉“
理型”←香蕉A(模仿)←香蕉画(模仿的模仿)。
艺术这些模仿的模仿,就如洞壁上的黑影,是最低等的。只有最不自由、与真理最为
遥远的人才会视之为真实。陷溺在艺术的人,就如被困在墙上的人一样。爱好真理的人,
则应该冲破墙上枷锁与洞穴的桎梏,到洞外认识真正的理型世界。
浦泽直树的玩笑
可是,浦泽直树却对我们说:
“最后掌握世界的,都是模仿的模仿啊。”
整套《二》是以一个又一个复制赢得全世界的过程故事。第一位“朋友”是服部。
服部一直想成为健次一样的学校风头趸。为了受人注目日,他不惜安排了“上吊坡鬼屋”
的把戏、不惜整个暑假关在家里假装去过大阪万博、不惜上演实验室复活的戏码。但无论
如何,服部失败了。
然后他发现了秘密基地,发现了健次他们所写的预言书。他决定抄袭健次的点子,跟
山根写出了另一本新预言书。然后,每个人都长大了,唯独模仿者服部坚守儿时的“梦想
”,落实新预言书的内容。模仿者征服了全世界。
模仿者的“复仇”,成了整个故事的主轴。可是,浦泽直树的玩笑不只如此。《二》
不单是模仿者的复仇故事,更是模仿的模仿(差点)摧毁全人类的故事。
在西历2015年,模仿者服部被同伴山根背叛,死于山根枪下。可是,“朋友”死而复
生,更舍身救了教宗。他因而成为了“神”。世界进入了“朋友历”。这位“朋友”是服
部吗?还是别人?是别人的话又是谁?到了漫画最后几页,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身份:胜
间田。胜间田的名字从第一卷漫画便出现过,但除了知道他最爱做实验和相传在实验前一
天死掉之外,我们便对这个角色一无所知。他就是一个仿佛没存在过、像鬼魂般存在着的
“真‧边缘人”。就连服部这个“边缘人”都曾宣判他死了,不屑跟他当朋友。结果,胜
间田只得模仿那些模仿者,活在世界的最底端:他模仿佐田清带面具,他模仿服部续写新
预言书。最后,这个模仿的模仿,成为了世界总统,差点用反阳子炸弹毁灭人类。
所以,万丈目才会说:“最后掌握世界的,都是模仿的模仿啊。”
在《二》的世界里,模仿的模仿不是洞壁上的影子,而是世界的王道。这是浦泽直树对柏
拉图开的一个玩笑。
改变世界的音乐
模仿的模仿之胜利,不单体现在“反派”胜间田身上,也体现在“正义一方”健次
一派身上。音乐──具体来说是摇滚乐──也是《二》中十分重要的主题。柏拉图敌视艺
术,《二》却高举了艺术的力量。
在朋友历三年,人们因为争夺疫苗而绝望,但最后使人重新获得力量的,是音乐,
是健次之歌。依靠着音乐,人们团结起来了,一路跟随健次从墙外回到东京。打破这些高
墙的,是打动人心的摇滚乐。甚至到了“朋友”宣布飞碟将播下细菌,人心惶惶之际,能
给予人民勇气的,也是音乐。所谓的“真相”不能使人们相信迦南,但一场胡士托式的音
乐祭却能够把人民从封闭的黑暗中,号召出来。是音乐,是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拯救了这
个世界(不单是音乐,想想《二》中有漫画的段落,漫画这另一种模仿的模仿也在拯救世
界过程中十分重要)。
模仿的模仿的魔力
为什么?为什么模仿,以至模仿的模仿会有如此魔力呢?漫画里这个情节为我们提
供了答案:
很简单,“因为他们不管是什么,只是渴望可以相信的对象”。为什么那些模仿,或者模
仿的模仿明明不是真的,也成为了他们相信,甚至祟拜的对象?乃因从一开始人们选择相
信什么时,根本不是考虑究竟那东西孰真孰假。他们相信“朋友”,是因为他们希望“朋
友”是真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朋友”是真的。我相信,因为他能被我相信。就是如
此简单。但这也就是人性。
难道又有分别吗?
看看这班享受着健次的音乐的群众。他们又与那些享受着“朋友”飘浮的信徒,真的有分
别吗?模仿的魔力在于它在教人绝望的真实中,提供了一个可以信仰的对象。“朋友”如
是,健次的音乐如是,没有谁比谁高尚。
柏拉图意识到人性的可悲,所以他反对民主,主张政治精英主义。在洞穴比喻中,他
也说到,看惯壁上黑影的囚徒,看到墙后的火炬、洞外的太阳时,都会感到头眩目刺。要
说服囚徒面对这些不安的真实,是很困难的事。柏拉图只是没有如浦泽直树般,想像模仿
的模仿终究会征服这个世界,因为柏拉图终究相信人有对真理的热爱(eros)。
模仿的模仿的失败
浦泽直树真的只顾挑战柏拉图,想像一个模仿的模仿征服世界的故事吗?我认为《二
》的意义不止于此。虽然上述的内容已充满哲学玩味,但《二》还多走了一步。这也是《
二》最辩证(dialectic)、最有张力的地方:模仿的模仿看似征服了世界,又拯救了世
界,但终究它既没有征服过世界,也没有拯救过世界。
胜间田终究被健次一派阻止了。他没有完成新预言书的预言。
健次的音乐,终究没有拯救世界 ── 拯救世界的其实是贵理子的疫苗。所谓改变世
界的一首歌,只是一厢情愿:
“不可以向正在唱歌的人开枪”── 健次随口乱说的话,绝望的蝶野却误以为真。在枪
炮、强权面前,音乐就如健次自己一样,显得不堪一击。“不可以向正在唱歌的人开枪”
?连建次也说:“傻瓜,怎么会有这种道理。”
真实的力量
难道浦泽直树其实要提倡柏拉图对艺术的鄙视?难道景仰艺术,不过是虚妄的幻想?
答案,某意义上是肯定的:艺术或者模仿的模仿根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艺术便因
此毫无价值吗?《二》的答案却是否定。
没错,艺术只是不能改变世界的模仿的模仿,但不紧要,这也是我们非做不可的事。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它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它是我们表达最真实的自我时所必不可缺的通道
。
浦泽直树真正对柏拉图所开的玩笑不是“模仿的模仿才是世界王道”,而是模仿的模仿(
艺术)其实就是真实本身啊!
没有了摇滚乐,还有健次吗?没有了漫画,还有常盘庄的几位漫画家,甚至浦泽直树自己
吗?模仿者服部,模仿的模仿胜间田才是那个未忘初衷的人!忘记了真我,背叛了秘密基
地的,其实是健次一派才对!服部和胜间田只是个从一而终的人而已。虽然模仿的模仿未
能改变世界,甚至是可笑的(想想健次的歌声和“朋友”的烂把戏),但它就是真理本身
。在模仿的模仿当中,我们才找到自己。
艺术,甚至一切人类活动,归根究底,都不过一种自我表达。对,健次的歌很难听,
但又如何?他就是如此热爱摇滚乐。只有在摇滚乐的世界里,他才能成就最真实的自己。
他也只能继续如此走下去。
《二》既没有高举模仿的模仿,但也没有眨低艺术。就如看完《二》,太阳明天照常
升起。但没有了《二》和漫画这东西,也没有所谓真实的浦泽直树。没有了《二》,我们
也会遗忘了我们都曾经是个“二十世纪少年”:对未来,充满期望与憧憬;对热爱的东西
,带着一种谁也无法阻挡的冲劲;对非做不可的事,一味坚持下去。
谢谢这残酷的世界里还有模仿的模仿,还有艺术。
但愿我们都能继续当个二十世纪少年。
注脚:
[1] 这里“真实”的意思是指表现了真我,而柏拉图的“理型说”的“真实”的意思是指
真正的存在。两者意思或有不同。但宏观来说,《二》起码指出了柏拉图忽略了的,艺术
的某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