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骇客任务三部曲:人性的强大,足以媲美神

楼主: SkyMirage (Stardust)   2016-05-18 21:37:00
https://sosreader.com/thematrix_yentuo/
摘要
在贯串三集的,尼欧与祭司的对话中,她不断开示他“真正的重点不是哪个选择才对,而
是选择背后的理由”。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比如何去战、胜败与否更重要。认清自己存在
的目的、想达成什么,也比自己是谁、有何宿命重要。我们总是直觉先行,很多时候你我
面对问题早已做好了决定,真正该做的是厘清“为何”,因为比起世界,我们更需要认识
自己。
Published 2016/05/15 16:04
“‘爱’只是一个字。重要的是它代表的那一份连结。”
(Love is just a word. What matters is the connection the word implies.)
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问自己一个问题:过去这十七年来,有没有哪一部科幻片曾经超
越【骇客任务系列】?所谓的超越不是指艺术价值,毕竟电影的好坏见仁见智,而是在创
作规模上、概念新颖性、剧情的完整度,以及甚至影响力层面。左思右想,我只想到一部
《全面启动》(Inception)能相提并论,但那又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完整的史诗战役。
于是在那三张DVD早已被尘封,回头想只记得它们“很酷”的现在,重新确认“在那之后
,也许有拍得更好,却没有企图心更大的科幻片了”——这结论真有点吓到我自己。
接着我还想问:在这个故事的核心,最念兹在兹、金光闪闪的词汇是“希望”和“相信”
,那么它真正想说的,究竟是科幻?还是哲学?
让我们直接跳到三部曲后段。造物主告诉尼欧,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宿命,身为救世主的
你必须本着悲天悯人的胸怀,选择为“大爱”摧毁锡安城,拯救剩下多数的人类。然而尼
欧拒绝了,他不照安排好的剧本走,因为理性、逻辑、轻重权衡等等都不在他当下的考量
,他在乎的只有崔妮蒂,只有爱人的安危。
而正是这个不合逻辑的决定,搭配另一项意外:防毒程式史密斯的被感染和暴走,让整个
母体陷入造物主无法掌控的混乱中。这样的没道理,最后却变成契机,带来了“和平”,
它的背后则是千载难逢的机率——换言之,这正是突变,是演化的关键。而不照剧本走,
不选安全可以预期的未来,执意赌那机率的尼欧,让我想到了谁?当然是宫崎骏《风之谷
》漫画中的娜乌西卡了。
所以这故事真正想说的是科幻吗?是科学的发展、人与机器的关系吗?或其实是人与命运
的对望,是人性和选择,是直觉的力量?而它所“反对”的也不是科学/科技,是凡事照
著道理走,以理性为依归的决策逻辑吧?
且让我们细说从头。1999年,华卓斯基姐妹(The Wachowskis)的《骇客任务》(The
Matrix)横空出世,震惊了一整代东西方的观众,它的结构新锐,但它的魅力(及源源不
尽的讨论价值)来自四项重要的特色:一是彼时刚萌芽的网络概念,关于现实与虚拟中的
“真”或“假”,包括人所感知的世界,以及人所表现的自我;二是资讯语汇的导入,关
于电脑结构和程式逻辑,又专业又炫(又宅)的一整套世界观设定;三是和前面相反,大
量的宗教符码在其中,从人名地名到对神谕、祭司等等的信仰,带来浓浓的神学味;最后
是电影的呈现,不只有最新的电脑特效,炫目的摄影技巧,还有港式功夫的运用,让这部
片“好看”到破表。
而它的主题,则可以列入所谓的赛博庞克(Cyberpunk)类型,亦即对电脑大幅发展后的
未来世界的悲观: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大量充斥着机械,人与人之间却变得冰冷、疏离
,原先被设计来帮助生活的工具,反而围困了我们。
所以方向上,《骇客任务》当然是一部反乌托邦(Dystopia)电影。片中终极的对比是:
末日荒原般不见阳光、也食不知味的“真实世界”,及一切享乐和美好都被电脑设定完备
,喂养给你的“母体世界”。前者艰苦但是自由,后者仅只是虚幻的表象。而选择母体被
视为懦弱的叛徒,意欲“奴役”我们、把人类变电池农场的电脑主机,则是最大的恶魔。
说到底,这是典型科技悲观论的科幻片,但它也遗留下一个疑问:如果在母体中,一个人
能完整地体验生命历程,包括喜怒哀乐、成长与陪伴与回忆的累积,甚至是爱与被爱,你
又怎么能说“真实世界”一定更值得活?
《骇客任务》第一集永远改变了好莱坞。在商业元素上,传统动作片的“肉搏”已经不再
能满足观众,港式功夫的“舞蹈”美感,那流畅如水的优雅,取代了阳刚的肌肉和重砲,
那之后《追杀比尔》(Kill Bill)、《重装任务》(Equilibrium)和李连杰的《救世主
》(The One),都明显受到影响。摄影上,两位导演独创的“子弹时间(bullet time)
”让你我看得瞠目结舌,崔妮蒂的大鹏展翅、尼欧的下腰躲子弹,都深深烙印成为经典。
而在主题上,原来观众对偏向黑暗的科幻——亦即更接近《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而非《星际大战》(Star Wars)——的接受度这么高,照理讲这应该打开一扇大门,让
更多创作者拿到大笔资金,实现天马行空的雄心吧?
但如前面说的,十七年过去了,除了《全面启动》,剩下的敢于这样挑战观众、超越《骇
客任务》的科幻片,就只有它自己。
2003年,在第一集的四年后,《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和《最后战役》(
The Matrix Revolutions)上映。而在上映同时,团队制作了《骇客任务动画特辑》(
The Animatrix),其中的《二度文艺复兴》(The Second Renaissance Part I & Part
II)用前传的形式补足了世界观,也从根本处改变了这个系列的科幻态度。在那两段动画
里,描述最初人类造出大量的机器人作为服侍,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发展,人类对待他
们却像不折不扣的奴隶。这当然是种族主义的重演。终于在一次事件中,一个想要活下去
(不想被销毁)的机器人杀死了主人,引起全人类对机器人的排斥、惧怕,进而发展成种
族冲突。最后所有的机器人出走,在肥沃月湾(人类文明的摇篮处)建立了自己的国度“
01”。
短短数年间,凭著压倒性的工业效率,01成为世界上经济的强权,无计可施(更难以接受
)的人类于是对01宣战,之后才有了第一集电影里提到的,绝望的“黑暗风暴计画”:太
阳被遮蔽了,最终战败的人类被机器豢养起来,变成电池。
从《骇客任务》的科技悲观论,来到前传中人类对“非我族类”的恶毒,华卓斯基姊妹的
眼光悄悄在改变,也带给后两集的大翻转合理的转圜。还记得当年,先是被《重装上阵》
又更上一层楼的魅力给震慑了:数百个复制史密斯围殴尼欧那场戏,完全是影史未见,真
实与动画的切换演出,若不放在现在超高画质的萤幕上,根本分辨不出来。然后是那场再
也没人能超越的高速公路追逐,电脑人跳在汽车引擎盖上的压迫感,和墨菲斯持武士刀的
帅劲——但到最后,尼欧和造物主在那房间的对话,小小年纪的我终于看得完全当机。原
先期待救世主战胜恶魔,却发现背后原来有更大的阴谋,主角们只能等著被收编,这是多
么深的绝境?
如今再回想,才明白导演姐妹想呈现的,其实是电脑的客观性。机器没有情绪只有取舍,
它们只想生存下去,所以得设法维持人类(电池们)的稳定,容忍混乱的滋长,到某个程
度再加以抚平。如此一再重复,而给予救世主(顺应人性的)选择,就是最合逻辑的手段

所以这些反派也都不是“坏人”。他们不会来阴的,不会食言,也不享受杀戮。当尼欧发
现祭司也是一支程式,保护她的大天使赛若肤亦然,你我的直觉反应是:为什么程式会站
在人类这边?这却凸显了我们的价值盲点:看待一个角色,都先用“他是谁”去推测他的
意图。事实上祭司的存在是为了理解并追求人的直觉,赛若肤的存在则是为了保护她。他
们所做的,仅只是遵从自己的目的(purpose)而已。没有善恶道理,也没有族群认同或
背叛与否的问题。
再到《最后战役》中,有个角色是发电厂管理程式,他生了一个女儿,而他在乎她的安危
大于任何事。来到此,对拥有人性的机器人的同情,让这系列有了《瓦力》(Wall-E)、
《变人》(Bicentennial Man)的温度,人与机器的二元化约早已被推翻,何况还有程式
向往混乱,还有程式会嫉妒、会背叛彼此。系列最后真正的“反派”是史密斯,但他又不
代表“恶”,而是个系统变量,是被病毒感染的防毒软件,是为了破坏尼欧,而无限膨胀
自己——要再过五年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这样的反派的魅力,那恶角与主角互相补完,
“you complete me”的双生关系,由一个叫小丑的角色,在一部叫《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的电影中重生。
而不只是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这系列还有其他迷人的论辩,同样难以被时代刷去。第一集
讨论网络和匿名,关于“现实表象”的虚假,“真正的真实”的荒芜,和“看穿了虚假”
的自由,这些前面都说过了。有趣的是,在千禧年前后,“网络上的身份”几乎就等于匿
名,但在十多年后的现在(因为脸书的兴起和主宰)却不再是如此了。如今的社群网络是
现实世界的延伸,只是更快速,更跨越空间,至于现实中的自己和网络上哪个是真实?似
乎已经不太是问题。因为没有了匿名,就两者同样真实,或都同样虚假。
来到二三集,故事的主体是一场大战,是征服和防御,是混乱、平衡以及平衡的不可得。
是理性/因果取舍与直觉/信仰希望的对立。而我喜欢它在最后,否定了以大爱为重的宗
教情怀,肯定了入世的“爱”的力量。如今回头再看,我会说【骇客任务系列】真正谈的
是可能性,是造物主说的:“希望是人类最大的力量来源,也是最致命的弱点。”而这希
望面向的是什么?是对“摆脱控制”的信仰。
所以这里,可以先解答前文留下的、第一集的盲点:美好安逸的母体生活有什么不好?不
好在于,如果一切都是被给予被安排的,那就是有限的,人类将永远得不到电脑世界不懂
的、不曾记录过的、无法模拟的东西。缺了这层可能性,当突破现状的(意外的)机率等
于零,就是被禁锢,就是不自由。
这“控制”的主题在电影里,先是由第一集中电脑对人类的豢养彻底地体现,再在第二集
透过议员和尼欧的讨论,指出即使是锡安城的维生控管系统,也跟其中的人类有着相互控
制、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延伸,只要人生在世,人与环境或人与人之间(因为各种正面
或负面的羁绊)都在彼此控制,这种种控制构成所谓的“宿命”,否定了《型男飞行日志
》(Up in the Air)的空背包理论的实现可能。任何时候当你做出选择,几乎都有这样
那样的考量必须权衡,在此轻彼重的天平上拉扯。而如果永远都做“对”的事,即永远照
著理性走,说到底,你就是被命运控制着。
然而,被控制一定不好吗?如果能够选择才是存在,那么“做出不合理性的选择”是否就
是真存在?但被感性牵着走,不也是一种控制?那些我们总是带着浪漫口吻说的“使命感
”,又该如何解释?
【骇客任务系列】提出的解答,是往新世纪(New Age)的概念去寻找。这也是为何,在
相对硬科幻的环境里,故事中的人们却一再强调希望和信仰、自我以及“爱”。在新世纪
的思潮中有个经典语句: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信念创造实相)。在第一集里
,即使母体喂来的资讯是虚拟的,但有一条重要的规则是:在母体里死去,现实中也活不
了。因为当你的心相信自己死了,肉体会跟着停摆。由此延伸,墨菲斯告诉尼欧:“只要
你相信,就可以凭意志改变母体”——既然母体只是电脑喂给人类的一连串感官讯号,那
么当“心”能识破这一层表象,就可以命令大脑发出相应的电波,改变母体的运行规则。
这是用科技的语汇,转译许多宗教都相信的:心灵可以突破肉体限制,甚至扭转我们看到
的世界表象。再扩大解释之后,进一步翻转了上述的铁律:只要心灵相信不死,母体里的
自己就能复活。
在第一集末尾,让尼欧复活的真正关键是“爱”,是信仰的力量。再到《重装上阵》最后
,让尼欧作出选择的也是爱,而背后的理由(一如《最后战役》中独闯机械城市的他)都
是“我相信”。这样的霸道,呼应着另一句新世纪的思维:Humanity is God(人性就是
神性)。终究【骇客任务系列】一如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最终强调的依然是人性的价值
,那为了情感而不顾理智的直觉,是你我的致命弱点,也是最大的力量来源。这就是人性
,它的强大足以媲美神。
而在贯串三集的,尼欧与祭司的对话中,她不断开示他“真正的重点不是哪个选择才对,
而是选择背后的理由”。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比如何去战、胜败与否更重要。认清自己存
在的目的、想达成什么,也比自己是谁、有何宿命重要。我们总是直觉先行,很多时候你
我面对问题早已做好了决定,真正该做的是厘清“为何”,因为比起世界,我们更需要认
识自己。
从第一集的惊人形式,到二三集的具体史诗,我始终相信【骇客任务系列】是没有让人失
望的。华卓斯基姐妹透过力道够强的主角群,撑起整个世界观,让那之后十几年,多部反
乌托邦的青少年科幻片都显得轻浮。救世主在最后选择牺牲自己(而不是牺牲别人),换
来机器“讲信用”地停战,这结论看似妥协,实则越想越有余韵。
所以,我们到底能不能选择?能否真正地摆脱控制?我们该不该相信直觉和爱,相信感性
大过理性?而什么样的“感受”是真实?什么样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这一切问题,虽然
有浪漫的剧情作答,但其实她们很清楚,思辨还没有结束。十多年后,华卓斯基姊妹再推
出影集《Sense8》,这次要从各个角度讨论认同自我、真实与虚假与面对自己的诚实。如
果心里住着不只一个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回应,势必也会不一样吧?这样的人,是不
是就真的自由了?
她们的追寻之路还在继续。而身为观众,我也乐意继续奉陪,一路陪她们往关键之地,往
万物之源闯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