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eurl.cc/89XkD7
台积电本周宣布,为优化组织运作与精进营运效能,未来两年内逐步退出6吋晶圆制造业
务。目前6吋晶圆厂仅剩1座位于竹科的晶圆二厂,这座厂在1990年开始运作,至今已超过
35年,它亲身参与见证了台积电“咆哮九〇年代”。如今,在历史的洪流下,即将光荣退
役、卸下战袍。
时间回到40年前,1984年,工研院投入“超大型积体电路(VLSI)计画”,在时任行政院
长孙运璿、科技政委李国鼎邀请下,延揽张忠谋回台担任工研院院长,发展6吋晶圆技术
,衍生成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
1987年2月底,台积电完成公司登记,在“一厂”开张营业。创办人张忠谋在《自传下册
》第19章〈筚路蓝缕〉章节中写道,一厂是一座两层楼加地下室的建筑,工研院原本拟此
做为新的IC实验工厂,既然衍生了台积电,就把此建物连同已买进的若干制造设备,一起
租赁给台积电。
台积电成立第一年,每月只有几百片生意,首年营收400万美元,100%来自台湾本地客户
;营业亏损达540万美元。张写道:“这是相当暗淡的一年,以后还有几年暗淡;但是,
第一个大突破就在转弯角上。”
台积电第一个世界级大客户 → 英特尔
1987年11月,张忠谋接到友人虞有澄(《我看英代尔》一书作者;时任英特尔资深副总)
通知,说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要来台湾,他想顺便参观台积电。葛洛夫是当时英
特尔执行副总,次年接任总裁。
由于葛洛夫来台当天,张忠谋正巧去美国,他交代台积电首任总经理戴克斯好好接待葛洛
夫。
葛洛夫看了台积电工厂后,十分惊讶地说:“居然你们真的有一座运转的6吋晶圆厂!”
他对良率纪录也很佩服。数月后,英特尔决定向台积电下单,将1.5微米的微控制器交由
台积电生产。
张忠谋在书中写道,1.5微米微控制器是英特尔前两代的产品,因为他们要把生产资源用
在更先进的产品上,所以要台积电代工。当时对台积电来说,1.5微米是最先进技术,也
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量产刚开发的技术。
虽然把订单交给台积电,但葛洛夫还是不肯把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如实告知,而要台积电用
自己开发的制程来“试制”1.5微米微控制器。后来,台积电在良率、品质及可靠度方面
,都获得葛洛夫的认可。
接下来,英特尔要求台积电建立整套“世界级生产制度”,包括统计制程控制、品质控制
、设备预防维修等。张忠谋说,“这套制度,我们花了一、两年,在二厂1990年开始量产
时完成。”隔年,英特尔又把1.2微米DRAM交由台积电代工。
“这两宗生意,在台积电创办后第二年及第三年发生,对生产团队来说,这是一个醍醐灌
顶的洗礼!从一个良率虽高,但只做本地低阶产品的团队,正式进入‘世界级’了!”张
忠谋写道。
英特尔成为台积电第一家世界级大客户。没过多久,飞利浦、德仪、摩托罗拉也陆续找台
积电代工。
晶圆一厂与二厂的不同之处
晶圆一厂的主要设备来自工研院,但这些设备并不完整。张在书中提到,台积电在头两年
花了四千多万美元添置制造设备,把产能凑到每月1万3千片6吋晶圆。他坦言“我一直把
一厂视为过渡厂,它只是初期练兵地点而已”。台积电自己设计、建造的二厂才是公司头
五年的主力。
从一厂开张第一天,团队就开始设计规划二厂,并在公司成立半年后,就对董事会提出二
厂投资案。二厂的初期规模是每月3万片6吋晶圆,第一次对董事会提案时,每月只有几百
片生意。当时,代表飞利浦的法人董事克列斯曼带领全董事会反对,提案无法通过。
后来,团队重整旗鼓,张忠谋带领总经理戴克斯、营运副总魏谋、厂长曾繁城飞往硅谷,
造访克列斯曼和飞利浦半导体财务长。他们花了数小时跟对方解释,为何必须通过二厂投
资案。克列斯曼终于不再反对,提案顺利通过。
====
科技业迈入下个世代的转型期,
6寸的兄弟们辛苦你们了把8/12寸奶大。
敬礼
( ̄□ ̄)/ <( ̄ㄧ ̄ )<( ̄ㄧ ̄ )<( ̄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