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造山者》聚焦台湾 刻划半导体产业史

楼主: pttmovielove (菲林万岁)   2025-06-13 08:38:20
《造山者》揭硅岛荣光幕后挑战 聚焦台湾刻划半导体产业史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529insight001 项贻斐
纪录片《造山者──世纪的赌注》以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为题材,从人文与历史的角度切
入,揭开硅岛形成的艰辛与挑战,在诡谲多变的地缘政治中看见“同岛一命”的努力。
摄制的5年期间,导演萧菊贞率领团队遍访逾80位相关人物,在具科技背景的制片人陈添
顺、蒋显斌协助下,经历美中贸易战、疫情、产业与环境变化等考验,不断调整视角,力
求作品见树更见林。
2017年,导演萧菊贞接到专攻经济、科技与社会跨领域研究的学者吴泉源邀请,希望她将
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拍成纪录片。那时她仍在拍另一部纪录片,加上自认是“科技麻瓜”
,没勇气答应,隔年吴泉源即因病去世。又过了一年,她在台湾半导体先驱胡定华追思会
上,看见科技业前辈分享当年打拼点滴,“那时我看到人的情怀与时代样貌,忽然发现这
才是重点,觉得可以跨越科技的门槛。没拍他们太可惜了。”
某次萧菊贞和鸿梅文创创办人陈添顺谈起新片想法,打动曾从事半导体产业的陈添顺,双
方都认为老成凋谢,应尽快留下这群科技人的第一手见证,他也率先提供拍片的第一桶金
。不久后,萧菊贞在担任金马奖评审看片的空档,与同为评审的CNEX董事长蒋显斌聊到此
事;蒋显斌因友人也在胡定华追思会上受感动,建议他拍相关题材,得知萧菊贞准备启动
拍片,于是加入。
为了梳理历史,萧菊贞与团队四处蒐集整理资料。除了她任教的清大有不少科技学术资料
,还有吴泉源留下的珍贵史料:包含台湾半导体产业推手潘文渊半世纪前的日志、当年会
议纪录、合约副本等,团队也前往工研院、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单位,从大量书面纪录里找
线索。
“比方‘赌注’就是找线索时的关键字。”萧菊贞透露:“当时的文件里屡屡出现‘赌博
’‘赌注’,连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问:‘台湾怎么敢做积体电路电子工业?’时,台湾官
员方贤齐竟然回:‘我们是为政府下赌注。’当年官场保守,从用词中可见决策的风险与
压力之大。”
片中受访者超过80位,从最初参与半导体发展计画、赴美国RCA取经的种子成员(如当年
小组总领队杨丁元、前工研院长史钦泰、台积电前副董事长曾繁城等)、政府官员、学者
专家、业者到基层技术员,涵盖多元面向。几乎每个访问都两小时起跳,让受访者尽情分
享。
追溯台湾半导体发展史时,萧菊贞极力还原历史。例如:1974年在“小欣欣豆浆店”一场
简单的7人早餐会是半导体传奇的开端,但店址何在却众说纷纭。为找出答案,萧菊贞动
用人脉、翻找地籍档案、几度实地走访,花半年多才确认。此外,团队还从潘文渊日志中
找到当年他闭关两星期,书写推动半导体产业“万言书”的地点就在圆山饭店508号房。
萧菊贞也租下房间,拍摄“历史现场”。
除了回顾历史,还得紧紧追着时事跑。“本来以为拍历史题材,两、三年就可以完成,拍
下去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世界的改变完全超乎预期。”萧菊贞说,拍摄之初团队的讨论
围绕在“台积电能否超越三星”,拍著拍著三星不再是话题,变成“台积电跟英特尔”的
比较,再来则是“台积电超越英特尔”,2024年以来AI更是热门焦点。今年又接连有台积
电加码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以及川普祭出关税措施,也让萧菊贞一再修改已定剪的版
本。
记录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同时,影片也点出竹科设厂面临的水电资源及宝山乡大崎村被迫迁
移的问题。萧菊贞指出,不能只拍产业的荣光,台湾资源有限,何者优先,一定得取舍,
无法逃避,也必须面对。
萧菊贞强调:“拍摄5年来,每个时间点的功课我们都有做,但往往因有新发展,之前的
功课与拍摄内容可能都派不上用场。”例如曾因一度缺水,团队特别去拍供应竹科用水的
宝山水库、新竹海水淡化厂与可能受波及的原住民部落,但不久后下豪雨,问题也消失。
美国前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时,也动员10人在各处待命,捕捉画面;期间还经历疫情、
美中贸易战等,层出不穷的事件使团队疲于奔命。
“拍到后来,我深刻感受到不能再跟着这些事件起起伏伏,必须找到核心命题,那就是回
到‘台湾’。”萧菊贞发现,必须认清台湾的地理环境与国际处境。在土地、资源有限下
,1970年代的中华民国接连遭逢退出联合国、与美断交等挫败,逐渐形成共同承担的凝聚
力。在此氛围中,一群人以台湾为基地,借由专业技术展现守护家国的决心和勇气,半导
体产业于焉诞生、成长,台湾也在半世纪后形成“硅盾”力量。
全片耗资上千万元摄制,资料影片部分所费不赀,其中包括好莱坞电影《致命的吸引力》
片段授权。为保有创作自主权,萧菊贞与制片人陈添顺、蒋显斌达成共识,拍摄经费来源
以多方捐款、赞助取代单一企业投资。陈添顺表示:“一个人的1,000万元,不如十个人
的100万元,后者带来的影响力与回响更大。”
制作过程中,萧菊贞学习很多、也频频修正。“一开始是看一群人、后来变成看产业、历
史,最后是看台湾。距离每拉远一些,观点与叙事也跟着调整。”拍到后期,她越加体会
到,“要有多少政策、多少人民付出、多少资源全力支援,才有台湾半导体产业今天的局
面?片名中的‘造山者’,代表着一种精神或信念,显示我们在这座岛上让世界看见的生
存态度与奋斗。我认为每个人都是造山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